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

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第1张

两者是不同的茶饮品牌,属于竞争关系。乐乐茶和喜茶目前在市场上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个品牌,两者都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饮品。点击了解更多加盟项目

乐乐茶隶属于广州乐乐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乐乐茶凭借着丰富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逐渐的打开了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该品牌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原料,并且都是现场加工的,一方面确保了产品的新鲜度,另一方面确保了消费者的口感度。而且该品牌不仅有饮品还有软欧包经营,自主研发的欧包块头比较大,而且形状各异,其实就是为了让面粉有足够的空间发酵。

喜茶是深圳美西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立的品牌,发展至今,一直致力于打造特色的饮品,并且凭借独特的口味和多样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乐乐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并且利用独立研发的模式,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如今,喜茶已经在全国开设了数百家线下门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规模,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乐乐茶和喜茶这两个口味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选择哪个品牌还要看自身的选择和喜好。

两者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更不是一个老板。

乐乐茶和喜茶都是很火的网红茶,也都以软欧包+茶饮的形式售卖,就以门店的开设位置都有相当一部分的重合,让人怀疑是一个老板也就情有可原了。

事实上,喜茶是先于乐乐茶推出的,品牌隶属深圳美西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老板是聂云宸;乐乐茶则在其后创立,借鉴了喜茶的一些创业模式,隶属上海茶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是王建。可以明显看到,两者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更不是一个老板。

相关介绍:

事实上,虽然两者销售的产品有部分重合,但喜茶更多的关注点还是放在茶饮上,不少门店也是只售卖茶饮的;乐乐茶则坚持软欧包+茶饮的模式,比奈雪更为相似,在客单价上会有一个明显地提升,也让顾客更愿意停下来体验。

乐乐茶和喜茶都是行业内的一线项目,所以说是竞争者关系,都采取直营店的形式,门店数量不多。乐乐茶的主要开店都是在上海,喜茶相对来说各大主要城市皆有门店,规模上和知名度上会有优势。

两者都很喜欢跨界合作,打造联名茶饮,在这块上乐乐茶更进一步地推出自己的IP形象乐茶君,并衍生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反之喜茶将重点放在了主要的茶饮项目上,近期还推出了更为平价的喜小茶,往三四线以下的地区扩张,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出品 虎嗅商业、消费与机动组

作者 苗正卿

题图 视觉中国

新国货正在陷入焦虑,而国际大牌正翘首以待。

2月9日,有媒体爆出喜茶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对此喜茶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传闻不实。就在一天前,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虽然收入同比预增超40%,但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亿元~165亿元,连续第4年亏损。

本土新品牌遇到成长烦恼之际,国际大牌找到了再次拓土良机:春节期间星巴克发布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数据显示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开店速度最快的季度——单季度新增197家门店。

拓土的同时,星巴克还把触角重新伸向本土茶饮腹地。2021年星巴克在部分重点城市,重新调整了茶饮产品线比重,部分门店采用一层咖啡二层茶饮的模式,而从2020年开始星巴克重新在市场上推出茶饮专门店。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大牌带给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会更大。

这就像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几年后,本土品牌在尚处稚嫩的年纪遇到了更强悍的对手。而支撑它们在过去几年崛起的热钱正在悄悄退场。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在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新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

同样的焦虑,也发生在其他新国货品类身上。

“这是我创业18年以来最难的时刻。”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今年1月3日听闻香奈儿发布红山茶花产品时,他感觉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无独有偶。某本土美妆品牌创始人在春节前和圈内朋友小聚时,喝完两杯温酒忽然泪下,他说自己“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无力感。”就在几个月前,世界知名的化妆品巨头打造出了全新子品牌,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而该子品牌的主打产品和这位创始人的项目“不谋而合”。

来自天猫和京东的统计显示, 2021年欧莱雅、宝洁、雀巢等国际大牌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新品推出量,还提速了SKU迭代速度 。一些此前大牌们兴趣不大的细分品类,也被大牌迅速盯上并以新品“占坑”。

国际大牌的“疯狂输出”,被视为一轮俯冲攻势 :凭借更强的品牌势能、资金实力、供应链体系、人才储备, 们像突然冲入狼群的狮子一般——让本土品牌措手不及、焦虑陡增

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2021年在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中,国际大牌占据了绝对优势,以直播间为例,近80%的优质坑位被国际大牌拿下;凭借降价策略,部分国际大牌在2020~2021年两个双十一销量激增,让本土品牌彻底失去提价空间;在人才侧,国际大牌在疫情后开启了一轮本土人才扩招,“被挖角”成为了多家本土头部新品牌的共同体验……

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均认为, 从2022年开始,本土新品牌将面临一个更为“残酷”的丛林世界:更贵的流量、更挑剔的用户、更急于求战的国际大牌 。而资本也在对“投资新消费”持越发谨慎的态度,有投资人告诉虎嗅,一些在2018~2019年很容易拿到钱的赛道,从2020年开始已“热钱退潮”,到了2021年下半年已濒临“钱荒”。

“留给本土新品牌的时间不多了。”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预测出了生死线:未来三年将是本土新品牌的大考,而那些扛不住国际大牌俯冲攻势的新品牌,只能被大浪淘沙。

三场战事

国际大牌正在从三个维度,对本土新品牌施加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品牌心智。

一位熟悉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黄锦峰曾讲过自己的一个困惑:如果消费者把一根YSL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但如果消费者把一根完美日记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质量有问题”。

“这不仅是完美日记遇到困惑,几乎每一个本土新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国际大牌用了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构建了品牌力并深深影响了用户心智,而我们的新品牌普遍在过去3~6年中刚刚崛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构建品牌心智。”美股分析师刘彬告诉虎嗅,隐藏在更漫长“心智构建期”中的是代际红利:当祖母、母亲都在用某个品牌时,更年轻一代会天然进入该品牌的“潜在用户池”,“虽然存在代际逆反心,但这种逆反心有时会加深认知度。”

孙来春对此感触很深:“我们用了10年在做心智层面护城河,但现在看来,这个护城河是不够深的。我觉得对于品牌而言,最大的难关不是原料、不是超级大单品,而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孙来春告诉虎嗅,当香奈儿高调入局红山茶花系列产品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小米加步q瑟瑟发抖的小角色”而对面是“就像拥有大炮、航母、核武器,有着百年 历史 、财大气粗的巨人”。

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微博等流量平台上,香奈儿拥有海量粉丝,一部分林清轩用户也是香奈儿的深度粉丝——当发布了几条和“香奈儿布局红山茶花产品”有关的微博后,一些用户甚至“反水”,主动站队香奈儿。“感觉腹背受敌,消费者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只能赶紧安抚。”

2021年,国际大牌进一步把“品牌心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虎嗅, 一些之前“大牌看不上的推广、投放模式,开始被高层采纳。”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雅诗兰黛在2021年史上第一次针对“淘宝客”安排了预算。该人士告诉虎嗅,此前雅诗兰黛等头部大牌几乎“不碰淘宝客”,甚至根本就不会筹备这笔费用。

在护肤美妆之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咖啡、鞋服、宠物、潮玩等领域。以咖啡为例,某国际头部咖啡品牌在2021年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预算,还几乎重组了营销团队。在抖音、小红书和B站,该品牌大量与达人和MCN机构合作,并开始组建自己的直播体系。而仅仅两年前,该品牌高层还在对这些新流量投放模式持“谨慎迟疑”态度。

大牌的这种改变,被圈内人总结为“接地气”。而接地气的营销模式,让他们的品牌心智红利成倍放大。一家位于北京、专门服务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机构负责人告诉虎嗅,MCN、UP主、KOL本身也希望获得大牌加持,“同样的价格下,大家往往会优先与国际大牌合作,因为这会对未来接单有利。而更真实的情况是:国际大牌出的钱,普遍略高一些;作为甲方,普遍更专业一些。”

在心智之外, 渠道成为了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另一个主战场

某本土气泡水品牌在2021年遭遇了强大的渠道压力。在CS渠道和KA渠道,可口可乐等大牌几乎“全线开火”。(CS渠道:以便利店为主;KA渠道:以大卖场为主)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些大牌在2021年加大了在CS等渠道的布局,而CS渠道恰恰是2018年之后本土饮料新品牌们崛起的关键端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护肤美妆领域。2021年本土美妆集合店开启创业热潮,话梅、黑洞、调色师等品牌纷纷进入扩张期。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妆集合店创业潮,并未给本土品牌带来真正的红利,反而是国际大牌、大牌孵化的子品牌以及国外小众头部品牌尝到了红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国际大牌加大了“上门推销”的力度,这让她感觉“始料未及”。“2018~2019年,还得找门路去联系这些大牌试图形成合作,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大牌放低了姿态,对本土这些渠道持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

她曾在晚上10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某欧洲二线品牌中华区市场负责人,对方表示想把旗下子品牌的新品免费赠送一部分,到其门店“试卖”。该创始人直言,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位市场负责人通过朋友再次联系她,双方最终形成了合作。

“在2021年,为什么很多本土新品牌找不到线下端口?因为国际大牌的产品充斥这里,大牌并非为了定向打击谁,但间接的结果是,给本土新品带来了巨大的渠道压力。”

渠道之争,在线上世界也正在发生 。2021年,优质直播间的坑位变得更为稀缺。一位熟悉天猫的人士告诉虎嗅,在化妆品领域,2021年国际大牌加大了在线上直播间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腰部主播和头部主播(几大超级主播之外的带货力强的头部主播),而这些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高级感和影响力”,往往会优先和国际大牌合作,在直播旺季甚至部分直播间80%的坑位都被国际大牌或者大牌旗下子品牌“抢占”。“从统计来看,本土新品牌在2021年获得的线上总坑位数是这几年中比较少的。”

“战事”也扩展到了原料和供应链层面。

在咖啡赛道,由于海运价格高企和巴西干旱、霜冻影响,优质咖啡豆开始稀缺且价格持续走高。而雀巢等国际大牌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早早完成了咖啡豆储备。

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在2021年告诉虎嗅,雀巢等品牌在中国的库房中储备了充足的原料,并且早已完成来年订单。“上游原料的不确定性,对雀巢这几个超级大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本土部分新品牌冲击较大——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外咖啡豆资源的新品牌。”

该人士表示,由于雀巢有着世界顶级的采购量,当全球咖啡豆进入稀缺周期时,供货商也会优先考虑雀巢的订单,甚至会因为考虑到未来长期合作,而适当“维持价格”不会过度坐地起价。

但是对于本土品牌,解决咖啡原料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虎嗅,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加价获得海外优质咖啡豆,这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咖啡豆减产,一些中小本土品牌拿不到豆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品种——这导致口味改变,让品牌面临更多C端的不确定性。

而在化妆品和玩具等领域,供应链端的压力在代工厂端最为明显。以玩具为例,广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基地,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部分海外订单搁置,这让本土潮玩品牌获得了难得的“代工产能空白良机”。而在2021年,随着部分海外订单恢复和几大国际玩具巨头加大亚太市场的渗透,广东产能开始向国际品牌倾斜。

马明在东莞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玩具代工厂,他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本土潮玩品牌屡屡出现“断货”问题,正是因为“代工产能不足”。“由于玩具代工是一个需要品牌方和代工方长期磨合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代工厂都乐于和已经多年合作的国际大牌继续深度绑定,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拿到的产能是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转化为持续必然是很难的。”

面对国际大牌在三个维度发起的挑战,众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思考,大家都想弄明白“大牌攻势潮”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不乏先知先觉者,他们在数年前已经料到了这一幕,只是现实来的更迅猛。

有迹可循和始料未及

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2020年告诉朋友:大牌对本土品牌的围堵是早晚的事。当时吴骏的判断是,大牌尚需“2年”左右的时间“反应过来”。

一切来得比预料的早。

2021年10月,雀巢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首款精品速溶咖啡——全新星巴克随星杯超精品速溶咖啡。这是一款速溶、外装可回收、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冻干产品。(虎嗅注:2018年雀巢以715亿美元永久买断星巴克全球范围内“门店以外的咖啡及其他餐饮产品销售权”,此类产品营收计入雀巢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在咖啡“线上世界”,雀巢·星巴克和三顿半的角逐已经“白热化”。以电商渠道零售额排名为例,雀巢虽然稳坐第一,但第二名三顿半与之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在双十一期间,三顿半和雀巢分列天猫平台第一名、第二名。

推出精品速溶咖啡类产品,被圈内视为“雀巢进军三顿半等本土新品牌腹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咖啡行业分析师告诉虎嗅,三顿半、永璞、隅田川这三个本土品牌,在最近几年从国际大牌手中“分食”到了相当可观的咖啡市场份额。“他们的策略都是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其头部。而雀巢等大牌目前的策略是,直接进军这个品类,换言之:正面开战。”

感觉大牌来早了的,还有化妆品圈。

孙来春说,自己最早的预测是,在疫情过去后的一两年,大牌彻底恢复元气后,才会展开“俯冲攻势”。由于韩国和日本都有山茶花产区,林清轩内部一直“担心”日韩大牌会率先进军山茶花品类,但他们的调查员迟迟没有看到日韩大牌的动作,就在“略微松一口气”时,香奈儿先来了。

“疫情期间,我们元气大伤,就好比刚打完一场恶战,没有彻底休息恢复,就迎来了一个超级对手。”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告诉虎嗅,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大公司的销售预算和库存,为了清销库存和解决中国电商渗透率高问题,2020年开始部分大牌给中国市场提供了特殊的“价格线”。而在以往,这些品牌是不允许在任何情况下“破价销售”,在破价的基础上,这些品牌从2020年双十一开始销量猛增,而同样的事情延续到了2021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指出了大牌“俯冲攻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市场,部分国际大牌在2019年已经出现的增速疲态。一方面是新崛起的本土Z世代,开始对新品牌有更强的尝新兴趣,另一方面是本土新品牌以“低价平替”之姿强势分食了部分市场。

一个关键细节是,在2020年和2021年,部分咖啡和化妆品巨头采用低价策略后,其增速勉强维持在2018年之前的水平,换言之如果没有降价红利,这些品牌很可能继续面临“增长疲态”。

“2020年到2021年,多个国际大牌更换了中国市场的高管团队,两个因素非常关键,首先中国市场已经是疫情期间大牌不可或缺的可增长活力市场,另一方面总部对于品牌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态势不满意。”上述人士告诉虎嗅,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有“常态化”趋势,所以国际大牌提前改变策略,开始从2020年大刀阔斧强化中国市场的变革——这导致本土品牌提早面临强竞争。

提早出现的强竞争,让本土品牌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在破价策略下,国际大牌从2020年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展现出强势,以护肤品为例,在年度销量前十榜单中,2020年~2021年两年期间内平均每年有8个名额被国际大牌和其子品牌占据。

不能忽视隐性的压力。由于海运价格和石油价格高企,2021年大部分品牌都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这导致本土品牌的利润空间被不断蚕食。而国际大牌凭借更大的体量、 历史 优势形成的资源网络具备更强抗压能力, 这意味着当国际大牌大打降价战、赠品战的时候,本土品牌只能维持原价保守防御

“而且本土品牌担心降价会影响品牌力,3~5年苦心经营形成的品牌形象,可能因为降价而灰飞烟灭。”

或可从 历史 上窥探出整个剧情的走向:据李丰分析,在2000年前后,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大牌平替”潮,也出现了一些本土品牌,这些品牌多分布于日化和日清领域。但好时光并未长久,2003~2004年日化巨头宝洁在中国市场开始降价,降价战略持续到2006年。而作为结果,2007年的市场上,很多2000年前后出现的本土品牌已经消失不见了。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几年中石油价格在持续走高,甚至涨幅达到三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品牌遇到了影响命脉的两大挑战:原料成本持续走高+降价空间被大牌抑制住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市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韩市场出现了一批本土品牌,他们迅速崛起并且以更高性价比从国际品牌手中抢走了一部分市场。当时国际大牌也开始在日韩市场“俯冲攻击”,但像雪花秀这类品牌挺住了,并最终活了下来,逐渐发展为了本土大牌。“我们现在面临的故事几乎一样。如果我们这些本土品牌扛不住,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被国际大牌重新占据,如果我们能够活下去,那么中国就会逐渐诞生一批源自本土的国际大牌。”

三年生死战?

一位在2017~2021年专注投资新消费项目的投资人告诉虎嗅, 2022~2025年会是本土品牌的“生死考验期” ,但他并不乐观,他认为过去几年诞生的本土品牌中,会有超过80%的项目最终死掉。

那些一味靠营销的品牌,会迅速死去 ,因为资本圈已经不会砸钱了。”这位投资人表示,2021年开始资本圈对新消费快消类项目的热度已经降温。2019~2020年的消费投资热是偶然因素带来的“短周期”:一方面在流量端,2018~2019年淘系改革和抖音崛起让市场上出现流量红利;另一方面疫情因素下,基础日常消费成为不确定中的较大确定性,吸引了热钱。

“这股热潮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已经在降温,资本圈也在回归理性。”该投资人认为,回归理性的一个关键点是: 大家意识到,这一波投资的“边界所在” ——你不会投出下一个欧莱雅,只能找到某新品类的头部,“ 让欧莱雅诞生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时间 。”

“在19~20世纪,消费品领域出现了几次大周期。有一些共性规律是本土新品牌应该体会并学习的。”刘彬认为, 本土新品牌在2022年首先应该稳守基本盘——守住在细分品类的优势地位,并强化品类心智 ,“无论是三顿半、花西子还是泡泡玛特,都需要暂时放下更大的多元化扩张野心,踏实回归基本盘。”

这也是 历史 上宝洁、雀巢、欧莱雅的发展规律。以宝洁为例,从1837年创立后,这家公司就一直生产香皂(和蜡烛),并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让自己成为了“香皂之王”——当人们想到香皂时,会第一时间想起宝洁。从今天的视角看,宝洁开创并守住了自己的品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立近120年时,宝洁才开始逐渐多元化扩张,而在扩张过程中,宝洁一直恪守基本盘几乎没有离开基本盘的“近亲半径”。

从韩国雪花秀的发展史上,也能看到相同的故事,而雪花秀对本土品牌的借鉴意义或许更大——在崛起史上,它也曾遭遇国际大牌的俯冲攻势。在创立后的将近10年里,雪花秀一直稳守“人参基护肤品”这一基本盘,实际上 这种坚守细分品类的发展战略,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了下来 :国际品牌进军韩国市场并推出同品类时,雪花秀已经在“人参基护肤品”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用户心智护城河。

未来三年,不是比拼扩张,而是比拼守成 ,在守成的同时还能稳步增长的,就是成功。”上述投资人表示,2022年很多品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将是钱荒。

一位在2019创业做胶囊类饮品的创业者告诉虎嗅,他的项目在2021年已经难以融资。“投资人要求先展现出变现能力,他们更愿意支持具备造血能力的项目。”

造血能力,成为了2021年以来消费创投圈的“高频词汇” 。但赚钱正在变得更难,有人向虎嗅提到了关键命脉问题——2021年至今,消费者的消费力普遍增速放缓,甚至部分消费者出现消费力下降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大牌的破价战略迅速分食了消费者的消费力,从基本面来看,2022年本土品牌面对的市场,已经是“消费力有限”的市场。

而在过去几年中, 很多本土品牌的发展模式高度同质化 ——这会让本土品牌在争夺有限的消费力时,更为激烈残酷。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本土新品牌尚未从疫情导致的“元气大伤”中彻底回复,这会让新品牌持续承压:以完美日记和花西子为例,由于疫情导致的口罩效应——整个美妆圈都深处寒冬,而在短期之内美妆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口罩带来的“关键痛点”。

在更激烈的江湖中,人才还变得更为稀缺。

不只一家本土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自己的中层或骨干员工在2021年被国际大牌延揽。“在化妆品、饮料、鞋服等领域,国际大牌于2021年大肆扩招中国本土人才。”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HR告诉虎嗅,三个因素导致了这个局面:首先,国际大牌都意识到需要让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掌握实权——这也是为何2021年多家国际大牌的中华区管理层中,中国本土管理者的权重被加大,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本土人才在中层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占比持续走高。其次,疫情影响下,国际大牌都把深耕中国市场视为自己的发展关键,随着中国市场优先级提高,人才扩招和培养储备成为了必经之路。以及,国际大牌迫切需要招揽一批年轻的人才,以方便自己更好地读懂中国Z世代乃至00后消费者。

“对本土品牌而言,Z世代和00后是一线生机,对国际大牌而言,这是巨大的增量市场,有待开发。”刘彬分析认为中国Z世代消费者和美国同龄年轻一代有着明显的消费差异:中国Z世代开始对国货更感兴趣、更愿意对新品牌尝鲜;而美国年轻一代正在对海外爆品、跨文化产品、欧洲轻奢大牌充满兴趣。

有创业者表示,未来3~5年,也是一场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争夺中国年轻一代的比武。

“好消息是,这代年轻人对本土品牌更宽容。”孙来春认为十年前发生这样的竞争时,本土品牌难有还手之力,而今天本土品牌起码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年轻一代绝非“容易糊弄”的一代。

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大量95后消费者会对不满意的品牌“直言不讳”,而圈层社交逻辑下,她们对身边人有着“质变”影响力,这意味着那些想活下去的本土品牌只能回归产品本身,并通过产品谋求生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工匠之心、产品主义、用户至上,现在它变为生死线摆在了面前——去做的人,生;玩噱头的,死。这可能是我们这代消费创业者的宿命。”一位消费赛道连续创业者如是说。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喜茶2022年还没上市,所以喜茶没有股票代码。这个品牌饮料从创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轮融资,但是远远达不到上市的要求。2012年,HEYTEA起源于一条名为RiversideLane的小巷,原名ROYALTEA。为了区别于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已经升级为注册品牌喜茶HEYTEA。喜欢给奶酪做新茶的原创者。喜茶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茶香,让古老的饮茶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香甜饱满的鲜茶水果系列旨在让顾客享受水果的美妙滋味和好茶。精选优质茶叶为茶基,用天然糖温中和,诠释了清爽浓郁的功效,是夏日清凉的不二之选。季节轮换,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产品。为了呈现当季最新鲜的风味,喜茶推出当季水果限量系列。时令鲜果生产,不添加任何果酱,过季后会下架。推出的“芝士覆盆子”、“芝士芒”、“芝士甜瓜”、“芝士覆盆子”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展开数据茶一直坚持并保持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茶喜欢和顾客分享的,是茶的真实味道。为了给客户带来纯正的好茶,团队注重产品研发,坚持自主产品研发模式,在深圳总部设立专业实验室,致力于茶产品构思、配方研究、样品制造。将咸芝士与天然茶香融合的“奇思妙想”,是喜茶独创的芝士茶系列,深受消费者推崇。精选进口新西兰奶源浓稠芝士,口感绵密,富有层次感,搭配细腻纯正的茶香。两者相映成趣,妙不可言。喜茶在原有芝士茶的基础上,精心将新西兰进口的芝士与鲜奶进行配比,研发出一系列的轻芝士茶,口感更轻更细腻,负担更少,给茶客更清爽美味的选择。

喜茶,新茶饮的开创者,总部位于广东深圳。2012年喜茶起源于广东省江门一条名叫江边里的小巷,以一杯原创芝士茶开启新茶饮时代。喜茶原名皇茶ROYALTEA,由于无法注册商标,故在2015年全面升级为注册品牌"喜茶HEYTEA"。作为一个年轻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的中国新茶饮连锁品牌,喜茶集聚中国文化传统与创意创新于一体,专注于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茶香,开启了新式茶饮风潮。截至2020年11月,喜茶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超过55个城市拥有660多家门店。

点击了解如何开一家CoCo都可奶茶店

2012年,喜茶HEYTEA起源于一条名叫江边里的小巷,原名皇茶ROYALTEA,由于无法注册商标,故全面升级为注册品牌喜茶HEYTEA。喜茶为芝士现泡茶的原创者。自创立以来,喜茶专注于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茶香,让这茶饮这一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16年,喜茶获得IDG资本及天使投资人何伯权一亿元的投资。喜茶一直坚持并且始终保持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喜茶想要分享给顾客的就是茶的真味。为了给顾客带来纯粹纯正的好茶,团队注重的产品研发,坚持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模式,并在深圳总部设立专业实验室,致力于茶饮产品构思、配方研究及样品制造。将咸芝士与天然茶香融合的“奇思妙想”为喜茶的原创,备受消费者推崇的原创芝士

会啊,聂云宸曾经说过:整件事里研发产品是我最大的兴趣所在,即使是我一个人做产品也很开心。而且即使现在喜茶有了单独的研发团队,听说聂云宸还会品尝每次的新品,对一个成功的老板来这一点挺不容易的。。我的答案帮助你了吗?如果是,请采纳

2017年,胡润研究院发布首张“30X30”创业领袖榜单,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领袖入围。在这份榜单上,有“国民老公”王思聪这样万众瞩目的富二代,也有ofo创始人戴威那样的名校精英,“领袖”们多从事IT、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行业。

聂云宸

群星之中,卖奶茶的聂云宸显得普通极了。

聂云宸出生于江西一个普通家庭,初中随父母来到广东江门,读了一所普通大学。父母都是工程师,为人严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聂云宸的人生貌似应该按部就班、规规矩矩。

然而,聂云宸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高中时,他就想创业,并在19岁那年开了一家手机店,从此偏离“正常”人生路。

“我觉得创业对于我是天生的一种性格。”对于“商机”的判断,聂云宸也许更多是直觉的冲动,但不得不说,他也确实有一种常人难得的敏锐。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

聂云宸开手机店的那年,正是国内智能手机发展的关键一年。2010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iPhone 4上市,谷歌安卓系统开始崛起,诺基亚勉强焕发着最后的荣光。

聂云宸起初想得很简单,除了卖手机,还可以靠越狱刷机挣钱,一次收两百,这样的无本生意听起来简直钱途光明。

然而,因为选址偏僻,无人问津。

聂云宸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所有刷机服务全部免费!

聂云宸

“顾客不来,这不是他的错,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让他知道我们。现在他来这里受到免费服务了,说不定以后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

这是活脱脱的互联网思维啊!因为免费服务,顾客果然多了起来。有些人不好意思,会买点手机壳等配件以作“补偿”。

聂云宸发现,这样的套路,竟然成就了一门更好的生意:配件无需售后,消费频次高,而且成本低、毛利率高,库存压力小。

聂云宸

就这样,他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挣到了喜茶最原始的启动资金

02

当人们发现喝杯奶茶要排队两小时以上时,喜茶火了。

2017年2月,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开了第一家店,开业后的一个月里,创下了“买一杯排队七小时”的记录。上百人排队,3个排队区,现场黄牛或兜售排队、或加价转卖现货,一杯30元的奶茶能卖到100元。

此后,喜茶每在一个新的城市开店,都会引发如潮的排队盛况。

喜茶登陆北京当天,正值八月暴雨,糟糕的天气也没能阻挡消费者对这杯“网红”奶茶的热情,雨中等待4个小时,甚至到了晚上还排了一个多小时队伍。

喜茶门店派对

时针拨回到2012年,回到喜茶的起点。

21岁的聂云宸带着开手机店攒的20万元,在广东江门一条名为江边里的小巷开了一家奶茶店。店面只有30多平米。开业初期,生意冷清,最惨的一天只有20元营业额。

聂云宸

这一幕和手机店一开始的窘境何其相似。不过,手机店的创业经历教会了聂云宸随机应变——很多事情无法预料,但可以改变。那么,奶茶店该怎么变?

聂云宸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上没有人开过奶茶店,我第一个开,我会怎么做产品、选料、做流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珍珠奶茶进入大陆,内地茶饮连锁行业开始兴起。最初的奶茶用各式粉末冲调而成,得其味而无其物,被称为“粉末时代”;日后不断演变升级,coco都可、快乐柠檬等传统奶茶品牌开始出现,有了真正的茶叶,有了各种水果,有了更复杂的配方,但使用的奶还是以粉末为主。

“虽然这个粉末是合法的,但我不想用。为什么大家要把粉末吃进肚子里?”聂云宸直言,不用粉末是研发喜茶的出发点。

为此,聂云宸花了半年多时间去调试,“从零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光是了解奶茶的结构就花了很长时间”。

终于,市面上第一款不加粉末的奶茶诞生了——喜茶首创芝士奶霜茶,使用新鲜芝士块和鲜奶打制,原茶茶叶现泡好茶,喝之前先抿一口醇浓的奶霜,全新的形态和口感使这款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聂云宸结束了茶饮行业近30年结构几乎不变的奶茶时代,通过奶盖茶系的创新让这个传统行业焕发新机,重燃大众对茶的消费热情。

聂云宸

新茶饮时代到来了:

口碑起来了,喜茶从江边里走出,开哪火哪,2016年更是一口气开了50家店,年营业额过亿。2017年,喜茶一路向北,在上海迎来高光时刻,成为了全国年轻人都想喝一杯的“网红”奶茶。

喜茶门店派对

03

单店日销量超2000杯,外卖月销量最高达5000单;月营业额最高超过300万,一天能做到10万元流水,坪效超过星巴克;全国总门店数超100家;融资超5亿,估值超过60亿。

这是喜茶在这两年时间内交出的成绩单。

“很多品牌不是死在扩张的速度上,而是死在最后势能不够。”在聂云宸看来,喜茶的势能很足。

“喜茶最核心的是产品。”聂云宸认为,做产品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从本质上去提升产品。在他眼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两件——上市前的筛选和上市后的迭代。

为了保持头部品牌的地位,喜茶的创新压力极大。据悉,喜茶有30人左右的研发部门,下设茶饮研发实验室、烘焙实验室、茶叶品评室和品控化验室。聂云宸曾公开表示,喜茶一年大概会研发100多款产品,但最终面世的不到10款。

喜茶的菜单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次比较大的迭代,从早期十多个类别、50多款产品,一路精简,茶饮只有明星产品芝士茗茶、鲜茶水果、波波茶、纯茶这四大系列,数量约为普通奶茶店的一半。

聂云宸

从喜茶的产品结构可以看出,除了首创的芝士奶霜系列外,其他都是经受过市场考验、当下最流行的爆款——口感丰富的各类水果茶、新晋网红“波波茶”。

尽管因此被奈雪冠上了“抄袭”之名,但对于“一向以市场结果说话”的喜茶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理智而正确的市场选择。

毕竟,消费者买单的原因不只是“好喝”,更因为:这是“喜茶”。

90后聂云宸深谙同龄人的心理。

年轻消费者追求新奇和潮流,“一杯难求”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使品牌在互联网上被消费者自发地传播、分享。

喜茶也借势而上,不仅大手笔地在社交媒体上投放广告,而且与耐克、杜蕾斯、美宝莲、佳能、深航等多个品牌跨界营销。充足的曝光量带来巨大的流量,线上线下互哺,真金白银滚滚而来。

聂云宸

喜茶耐克联名营销

更深入地来看,这群年轻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产品本身,更追求消费对自我的品味和身份的认可,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乐意与消费场景产生互动。喜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好感。

“从产品到门店都是消费者整体体验中的环节,而每家门店的设计,都是一个灵感诠释的过程。对于茶饮店来说,门店是品牌唯一的体现窗口。”聂云宸说,“每开一家新店,我都极为重视。”

每进驻一座城市,聂云宸都会亲自带队,认真研究该城市的地理人文,选择先在城市最知名的核心商圈开店,树立喜茶的品牌形象,成功赢得当地年轻人的认可,再下沉扩散。

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不同于以往奶茶店几十平米的档口小店模式,喜茶的主打特色门店都在100平米以上,并且被设计成不同风格的主题,如LAB店、黑金店、粉色店、DP(Daydream Project)店等。主题店将消费者带入沉浸式的空间场景,这个空间不再是一个消费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有共鸣的社交空间。

今年8月北京首家DP店落户中关村,名为“茶寮听雨”,数百根镜面如水墨泼画倾泻而下,风势雨意铺面而来。

聂云宸是个处女座。

他会为了调试产品,每天喝下不少于20杯奶茶;会因为“喜茶没有恋爱的味道”这样无厘头的评论而一直辗转难眠;会因为自家外卖送错了货而气得砸电视;会不放心别人而一人身兼数职、亲力亲为,从Logo设计到门店装修风格,他都亲自在电脑上画出…

聂云宸

“我热爱我的品牌,所以我会保护它,就会有攻击性。”

前段时间,奈雪の茶(以下简称“奈雪”)创始人彭心公开点名喜茶抄袭其多款产品,聂云宸也是毫不客气地留言回怼,声称对方在“无病呻吟”。

或许正是这种性格,聂云宸对产品和品牌要求极其严苛,更倾向于集中管理,这使得喜茶只有直营店,坚决不接受加盟。

在喜茶出现之前,传统奶茶行业的一大特点是大规模加盟开店。

加盟意味着产品标准化、便捷快速,但往往导致供应商的话语权极大。有无新品研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企业而非品牌自身。

喜茶则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市场第一手的消费反馈,向供应商提要求,甚至打造自己的供应链系统。

聂云宸曾明确表态,喜茶很少用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而是在供应链上坚守“从消费者出发,反向定制”的原则。

聂云宸

2016年获得超一亿元的A轮融资后,聂云宸宣布喜茶将建立自己的茶园、供应链和培训学校。喜茶团队不仅深入到供应链上游进行茶园直采,还根据市场需求出资定制和培育专属茶叶,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从而确保产品品质和独特口感。

如今,喜茶的茶叶供应商遍布印度、中国台湾、河南、广西等地,还在不断增加,茶叶货量也从最初的少量买卖到月均几十吨,一家店一天的茶叶消耗量是一家普通茶馆的20倍。平时卖到几千块钱一斤的茶叶,喜茶通过对供应链的把控,最终以一杯二十元左右价格的饮品呈现给顾客。

2017年,喜茶启动数字化管理,上线ERP系统,进一步规范物流中心采购、库存、配送管理标准作业流程,打通信息流,合理采购补货、减少库存压力,实现供应链效率最大化。

2018年,喜茶完成4亿元的B轮融资,资方为美团点评旗下产业基金龙珠资本。

这次融资用来做两件实事。一是上线外卖服务,还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点单小程序“Heytea go”,可实现提前预点单,缩短消费者等候时间,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二是进军海外市场,11月首站登陆新加坡,其他海外市场门店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

11月10日,喜茶顺利“出海”,其新加坡首店正式开业。仅仅一周内,就以日均销售2000-3000杯的亮眼成绩,在狮城掀起了一轮疯狂排队的热潮。

当喜茶还只是江门一家小店时,聂云宸就曾激励店员,“这是一个品牌诞生的地方”。

当时,大家都笑了。

谁也没有想到,五年后,在无资本无未来的创业风向下,喜茶在没有依靠任何外来资金和借贷的情况下,靠自身的盈利能力发展壮大。两轮锦上添花的融资后,聂云宸不仅创造了一杯估值超60亿的奶茶,搅动了一个千亿级别的大市场,而且扬帆出海,拉开了中国茶饮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经济学人》杂志将喜茶喻为“中国的星巴克”。

对此,聂云宸谦虚地表示,喜茶从来没有要成为星巴克;接着,他又不谦虚地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做成星巴克?说不定可以比星巴克更好!

相较遍布全球、在中国就有数千家门店的星巴克而言,喜茶似乎太年轻了些。但是聂云宸的愿景并不遥远。

Euromonitor数据表明,根据目前新中式茶饮店的运营情况判断,未来行业龙头门店总量可达1000家左右(约为星巴克的1/2),而平均单店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200万元(约为星巴克的2倍),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20亿元以上,与星巴克销售体量相当。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乌龙茶、普洱茶的生产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和出口国。尽管传统茶饮行业曾长期面临“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尴尬局面,但如今,以喜茶为首的新茶饮蓄势待发,潜在市场规模高达千亿元,并有望成为与星巴克一较高下的国际品牌,这让聂云宸备受鼓舞。

聂云宸

“以传统文化和茶的底蕴为基础,不止是中国,希望把茶带向世界。”低调的聂云宸终于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

相比云巅之上的创业神话,聂云宸脚踏实地,坚持“一切以产品和顾客为核心”,将传统生意做出了新意,对习以为常再创新,在传统的中国茶饮行业,一步步带领喜茶走向年轻化和国际化。

“保持成长,干翻一切”,这就是聂云宸的奋斗。

不是,是鲜奶茶:张小希鲜茶为国内茶饮品牌,创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隶属于南昌市悦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设有经验丰富的产品研发团队,以时令原叶,现萃,健康,统一标准为原则,通过原叶茶新鲜当季水果,鲜奶等天然绿色食材的组创新,呈现出值得等待的美味,把握每一杯饮品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乐乐茶和喜茶什么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乐乐茶和喜茶什么关系、乐乐茶和喜茶什么关系、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langs/8848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