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是985、211吗

浙江工业大学是985、211吗,第1张

浙江工业大学既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主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111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历史

1953年7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据根据政务院“必须对中等技术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和发展”的指示精神,发文将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工科合并,并选址杭州市建校,校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校园占地235亩,设无机物工艺、分析化学、化学工厂机械装备等3个专业。三校合并后,有学生835名,19个班级(其中6个在温州)。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温州分校。

1953年9月10日,学校正式开学,14日举行开学典礼,是为校庆纪念日。

1954年暑假撤销温州分校,迁回杭州。

1958年,列为省管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6月,学校归属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校名改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当年招收专科生。

1960年2月,浙江省委决定在衢州城郊以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为基础,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并入,建立浙江化工学院,校址选在衢州城南石室公社(今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烂柯山下。

1960年2月22日破土动工,开始了第二个校园的建设。

1962年8月,校名改为浙江化工学院,同时撤消杭州分部,中专恢复杭州化工学校建制,改由浙江省化工厅领导。

1963年7月,浙江化工学院、杭州化工学校又同归化工部领导。化学工业部决定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与杭州化工学校共同使用文一路校舍,并负责领导杭州化工学校。

1965年11月,两校再次归浙江省管理,浙江化工学院又迁回衢州原址办学。杭州化工学校仍留在杭州,由省化工厅领导。

1966-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其中1966-1970中断招生四年。

1970年7月27日,浙江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杭州化工学校,将学校(包括147名教职工及有关校产)并入浙江化工学院,人员与物资于当年11月起分批迁往衢州。

1978年5月12日,浙江省委下文创办浙江工学院,校址选在西湖区(现为下城区)上塘公社潮王、东新大,规划用地430亩,按3000名学生规模设计。同年7月29日,组建“浙江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4月4日破土动工。

1979年,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宁波市一所工科大专学校)创建;成立第二年,浙江省轻工业厅与宁波市政府协商,决定办一所以培养纺织工业技术人才为主的省属中专,在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址迁到江北区姚江边上。

1980年,浙江化工学院作为建校基础并入浙江工学院。

1980年8月4日,浙江工学院临时党委成立,确定了边基建、边迁校、边办学的方针。

1985年,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创办。

199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始与祖籍嘉兴的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洽谈捐资在浙江工学院基础上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事。

1993年12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学校下设工商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和工程技术3个学院;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1999年7月,省政府发文,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定名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学校决定在之江校区创办民办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2001年3月,浙江省政府下发专题会议纪要,将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2010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6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7年3月 ,浙江工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成立。7月,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3125人,其中专任教师2277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9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另有独立学院1个,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11个省一流学科(A类)和7个省一流学科(B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7个,省特色专业1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

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中药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新闻传播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艺术学、食品科学、应用数学、刑法学、光学、教育技术学、化学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农药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省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包括参建)、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

学校先后有4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图书已达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其中印刷型图书2314万册,电子图书1637万册,印刷型期刊合订本202万册,电子型期刊合订本872万册,硕、博士论文3224万册。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被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授予“浙江省高校图书馆2013—2014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985工程是指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泰州海融集团董事长是姚建华。姚建华先生是中国企业家,拥有超过2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他曾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化工领域的管理经验。
姚建华先生于2013年成立了泰州海融集团,现任集团董事长。泰州海融集团是一家以化工、新材料、医药、金融为主要业务的企业集团,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聚酯、聚氨酯、环氧树脂、稀土永磁材料、生物医药等。
作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姚建华先生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他带领泰州海融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不断创新,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他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以及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都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两个专业相差不多,因为就业前景都不错,属于类似专业,以下是两个专业对比:

一、就业方向对比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类企业:电子技术、工程技术、通信工程、技术引进、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管理; IT类企业,软件开发、系统研发。

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自动化:电力类企业:电力工程、电气工程、硬件工程、电气设计、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开发、技术开发、设备制造、设备维护、生产管理。

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二、学习内容对比

电子信息工程:《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模拟电路基础》、《ARM嵌入式系统》 。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电信、物联网、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嵌入式系统、电子技术应用、电气及其自动化、电子设计自动化、移动互联网应用、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移动设备应用开发、汽车电子设计与开发。

电气自动化:《电路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计算机控制系统》 。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电机与电器、供配电技术、煤矿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城轨交通电气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注册电气工程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装置运行与控制。

电器学与电子学、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科学等课程都有交叉点,它们都与电力、自动控制以及计算机等技术有关。电器学和电子学一样,都是关于电子器件、电路、电磁场以及电力系统的研究,但是电器学的内容更注重于电力系统的研究,而电子学更多的是关注于电子器件和电路的研究。此外,电器学也与控制理论有一定的关联,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电力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控制方法来优化电力系统的性能。同时,电器学也与系统分析与设计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地了解有关电力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及其中的各种关联。最后,电器学也与计算机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和优化。

在半导体领域,功率器件的总体表现一向以平稳著称,然而近段时期产业热度却在迅速提高,相关投资扩建的消息不断涌现。这与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密切相关。
“新基建”的激励之下,市场对电力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功率半导体器件行业的发展添了一把火。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的华微电子,也携带自身优势,率先入局新基建赛道,助推行业发展。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华微电子持续突破诸多关键技术,加速推动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国产化替代,助力我国工业强基与民族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功率半导体企业。
现如今,华微电子厚积薄发,在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低端产品竞争加剧且中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形势下,华微电子也加快高端产品的推广和研发布局,从2016 年开始,华微电子便开始规划生产高性能功率器件,包括超结MOSFET、CCTMOSFET、Trench FS IGBT、超高压快恢复二极管、Trench肖特基产品和大功率IGBT模块等。
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新兴产业日益崛起,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势必会持续增长,而作为国内主要功率半导体生产商之一的华微电子,其具有全系列的功率半导体器件门类,随着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保持快速且稳定的增长,华微电子也将迎来发展的快车道。
替代进口的有力竞争者
作为全球汽车和工业大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然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外在极力阻止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技术发展制造了障碍,中兴、华为事件给我国功率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目前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被美国、欧洲和日本品牌掌控,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市场占有率60%以上。
华微电子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芯片制造能力,扩大生产线规模及提高芯片交付能力,目前拥有4英寸、5英寸与6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加工能力为每年400万片,在建8英寸生产线,设计产能96万片/年,具有单管封装资源为24亿只/年,IPM模块封装1800万块/年。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累,华微电子在终端设计、工艺制造和产品设计方面拥有了多项专利及工艺诀窍,尤其在IGBT薄片工艺、Trench工艺、寿命控制和终端设计技术等方面拥有独特的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IGBT产品五大关键技术,包括薄片制造技术、透明集电极IGBT制造技术、纵向和横向结构设计技术、背面注入及激活和硅片测试技术均已攻破难关,研发完成600V-650V,1200V-1350V的IGBT产品,产品采用国际主流的Trench-FS技术,主要应用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变频家电和电磁炉等领域。Trench MOS先后经历了几代产品开发后,成功解决了深Trench刻蚀技术、阻挡层金属化淀积技术、W回刻技术等,已经完成了30V-250V的产品开发。
“要实现国产化替代,目前公司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客户对国产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接受度,主要是在新的应用领域和高端应用领域,需要客户给予一定的机会和时间,给予国产品牌与客户磨合的机会。”华微电子表示,当下,公司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产品应用方面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和改进,同时根据客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开发更加契合应用场景的定制化产品。而这也逐渐在实现,华微电子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工业控制与LED照明等领域,并不断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快速拓展,是飞利浦、松下、日立、海信、创维、长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向高端细分领域迈进
在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低端产品竞争加剧且中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形势下,华微电子也加快高端产品的推广和研发布局,在工业、汽车电子、5G、充电桩等领域产品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并获得了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可。
谈及未来的发展,华微电子表示将继续以公司传统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为核心,继续做大做强芯片制造能力,纵向发展建立8英寸芯片生产线,实现高端VDMOS、IGBT器件制造,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要,横向扩展建立硅外延生产线,保证材料安全供应,建立封装测试生产线,重点建设模块生产线,向高压大功率方向发展,打造功率半导体产业制造基地,完善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加速功率半导体国产化进程。
“华微电子会继续发展自主研发、平台建设的IDM优势,不断升级硅基功率器件的性能和品质。公司具有IGBT、MOSFET、二极管、可控硅和BJT等全功率器件工艺平台,包括单管、IPM及PM等各类封装形式的产品,未来公司仍会把功率半导体作为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结合公司市场领域,逐步建立配套的驱动IC生产线。”华微电子表示,在中低压MOSFET上,公司将进一步升级现有技术平台,不久将会推出第二代CCT MOSFET,以100V产品为例,单位面积导通电阻达到40毫欧。完善产品电压等级,建立起从10V~250V产品的全系列的电压平台,除了在消费类领域内应用外,拓展到服务器电源、5G、工业、人工智能和汽车电子。
对于高压MOSFET,今年年底会推出第二代超结MOSFET产品,进一步提升该系列产品的耐用性和效率,应用于充电桩和基站电源。在未来2~3年我们会继续提升超结MOS平台,采用多层外延结构,开发第三代超结MOS平台,达到与国际品牌一致的性能,产品系列涵盖了500V-900V,4A-72A全系列,能满足各个领域的产品需求。
“FRD二极管和IGBT一直是我们的核心产品,在未来2~3年,我们将致力于开发用于轨道交通和电网领域内需求的超高压产品系列,电压涵盖1700V~6500V。”华微电子还表示,Trench肖特基方面,公司已完成45V、60V、100V产品Trench SBD平台建设,正在开发80V、150V产品平台,具备势垒高度可调技术,可满足客户对于使用效率的更高需求,比平面产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力,应用在光伏领域和电源领域。此外,华微电子积极布局GaN和SiC器件,研发和生产增强型GaNHEMT,先在快充领域做GaN器件和应用方案,然后过渡到工业和通信电源领域;对于SiC器件,目前已经研发出了650V SBD二极管产品,将进一步拓展到1200V二极管和SiC MOSFET,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
市场红利渐释放
近几年来,中国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网络通讯等多领域应用带动下,需求持续上涨,中国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保持快速且稳定的增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功率半导体市场将会面临一定幅度的回落,之后将迎来快速复苏,预计到 2022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1960 亿元,2019~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37%。”华微电子认为,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仍然强劲。
这对华微电子来说,公司利润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有迹可循,公司具有全系列的功率半导体器件门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也将会迎来发展的快车道。
而从细分市场结构来看,工业控制、汽车和网络通信,需求将大幅增长,其中 MOSFET和IGBT 成为最大受益产品。业内预计,2022年,MOSFET和IGBT 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30%,其MOSFET复合增长率为54%,至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5 亿元;IGBT年市场规模达到251亿元,复合增长率74%。
“ MOSFET 和IGBT 已成为最主流的功率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电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物联网、光伏新能源等领域。”但是,高端的MOSFET和IGBT绝大部分进口,只有华微电子等少数厂商可以生产,目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全球最大的功率器件生产商有德国的英飞凌、美国的安森美、日本的三菱机电等。
2019 年初,华微电子计划投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项目建设,本次投资主要是为了建设8英寸生产线,以满足公司新型功率器件的生产,项目生产的产品主要有IGBT、低压Trench-MOS 、超结MOS 以及IC芯片,针对的市场是目前国内相对空白的高低功率半导体市场,产品下游市场增长迅速,进口替代空间巨大。投资项目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虽然与国际大厂的产品还略有差距,但是其主要性能已经和国际主流公司的产品相当,个别参数还具有一定优势。业内预测,未来几年,随着中高端技术产品在市场规模化应用,新产品、新领域重点项目指标的达成将带动华微电子整体业绩持续稳步增长。

滨州学院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电力设备的设计制造、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电力系统的维护等工作。

2、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等,从而进行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应用等。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硬件的组装等。

4、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主要研究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信息处理、安全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通信、传感、网络以及RFID、嵌入式系统等多个方面,其应用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5、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类工程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

滨州学院的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6月,承担国家级课题55项、省部级课题428项;获得专利授权625项,取得鉴定成果7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市厅级2236项。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和26个市厅级创新平台。

发表学术论文6300余篇,其中SCI、SSCI、EI、CSSCI收录580篇;出版学术著作180部。《滨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名刊”,“孙子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95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 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