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最好的小区有哪些,>?

厦门最好的小区有哪些,>?,第1张

厦门小区全档案:
A
爱丁堡山庄
艾德花园
爱丁堡爵士山庄
爱琴海
博士山庄
碧水芳庭
博海豪园
B
滨南e居
宝成海景苑
巴厘香墅
宝华花园
白领公馆
白鹭花园
巴黎左岸
宝星京园
半山假期
百姓人家(建发花园)
佰仕佳园
奔马馨园
半山豪庭
碧水园
比华丽海湾别墅
碧湖嘉园
C
翠湖名珠(隆晖花园)
翠景苑
朝阳无限
灿美阳光(保生公寓)
长荣豪门花园
沧海苑
长乐村
长欣花园
彩虹湾佳园
彩虹花园
大唐世家
都市港湾
东方名园
D
都市恬园
第二城快乐天地
大唐CBD高巢
东方明珠
大学金房东(学林雅苑)]
大西洋海景城
东坪山庄
东芳山庄
第二城闽南印象
大同家园
东溪新村
大学湾
东方不夜城
丹霞华庭
都市华庭
大学明珠
都会100(源通中心)
都市新景
东方威尼斯
帝标海景
帝景海岸
大洲城市花园
大唐富境
第二城幸福生活
德信庄园
德辉花园
东方高尔夫别墅
东方巴黎广场
东方时代广场
东久花园
达嘉馨园
大唐维也纳
东渡禹洲
F
翡翠城
富贵家园
富山名仕园
富山花园
福隆东方丽景
锋尚时代
发现之旅
福家园
泛华盛世
福隆花园
福满山庄
富仕公寓
枫丹雅苑
凤凰名都
福津大街
富贵门花园
福园公寓(麒麟福邸)
芙蓉苑
凤祥新区
G
港龙新城
国宝新城
国建东海岸
古庄新城
古龙花园
古龙公寓
国贸阳光
国际山庄
官邸double
故宫裕景
广景森邻(广景花园)
国建东海岸(水晶别墅)
国贸春天
国贸阳光
国贸花园
国贸广场
国源新城国际
古龙居住公园
鼓浪天籁
硅谷精英公寓
古龙湖景雅阁
国建瑞祥家园
国建优山美地
鼓浪湾
古龙明珠
国源钟宅社
冠宏花园(盛世华成)
H
海景花园
汇海天下
汇丰家园
华清中心城
湖边美苑
和通新村
海景曙光(兴隆阁)
华润苑
湖畔尊爵(港澳中心)
鸿图嘉园
海湾明珠
海韵华庭(建南商城)
汇景蓝湾
海发临海时代
华清中心城(祥顺新村)
海神(成功花园)
禾祥首府
恒滨名宫
海峡城
海豚湾
洪福花园
恒菁村
华瑞花园
华坤金山家
海悦真爱
海岸明珠
鹤山居住区
华坤宝升花园
海湾新城
华林花园(东岸山色)
湖边万景
汇成锦绣金山
汇景园
湖明丽景
海晟棕蓝海
皓辉花园
慧景城
海丽山庄
华岳山庄
海洋花园
弘龙时代花园
湖居湖墅
海湾豪景(恒丰花园)
华景花园别墅
巷北
海湾锦园
湖景华庭
海景明珠
海悦春天
翰林苑
海岸1号
海上明珠家园
海晟维多利亚
J
金鸡亭小区
金尚小区
佳丽花园
金祥花园
金秋花园
锦辉花园
集美中心花园
金海湾
金秋园
金尚风景(福满园)
九龙城
金鹏花园
嘉元亿海岸
嘉盛豪园
建昌99度城
加州海岸
假日江南雅筑
假日花园
假日香港广场
加州洋房
金地翠园
君临宝邸
佳祥花园
嘉崧花园
江畔豪庭
金帝水岸1号
金林花园(风和日丽)
家家海景
假日双星楼台
佳韵园
金峰山庄
假日万寿公寓
金利蓝湾(金海豪园)
嘉盛海景
金桥园
金龙城
金瑞园
吉祥家园
佳苑星河
金岳花园
经典大第(禾祥苑)
金枫园( 空间王)
金尚芳邻
吉祥如意
金枫园
家家景园
金磊花园
京都骏景园
金彩花苑
金盛花园
金山花园
吉翔安康
金桥苑
京都豪庭(东方牡丹园)
建昌花园
嘉源新城
集美大唐世家
锦绣一方
加州花园
金銮湾
集美永祥花园
京口岩小区
K
康乐新村
L
鹭江新城
绿野轩踪
蓝天海岸
联发新天地
联发云海
蓝湾国际
联丰新城
绿苑生态
绿苑海景
联发紫微花园
联丰心家园
老虎城
领海国际
岭兜小区
岭兜新村
鲁能领秀城
鲁能陶然北岸
利华苑公寓
蓝湾半岛
龙池好旺角
丽景海岸
邻湖阁
莲福阁
绿家园
龙门天下
莲花花园
绿意雅居
龙景台
龙泽花园
陆丰嘉园
龙腾花园
鹭岛北海湾
丽海清庭
龙湖花园
绿苑滨海国际公寓
绿苑新境界
绿苑小区
M
美丽新世界
梦想城真(一元花园)
铭爵山庄
明鑫苑
明发新天地(心海小筑)
美树苑(金象嘉园)
明发国际新城
明丽山庄
米兰春天
摩登时代
摩尔莲花广场
明发建群雅苑
明发海景苑
明月园
明发豪庭
N
南山缘(泰裕新城)
南门新村
南岳山庄
南昌花园
南湖明珠
南湖豪苑
南湖翠庭
南山丽苑
宁宝高层
浦南新村
P
磐金文化城
磐金凤山苑
磐金锦绣江南
盘龙云海(丽晶花园)
磐基国际中心
Q
泉舜星园美第
泉舜新旺府
千禧园
泉舜滨海上城
浅水湾畔
侨建花园
R
荣发新村
瑞馨阁
融景居(科技大厦)
瑞景公园
瑞景城
瑞丽花园
日出印象
荣昌花园
瑞祥花园
瑞鑫佳园(瑞鑫公寓)
厦港新村
S
世纪之星
时尚Party
厦门大唐世家
山水芳邻
水岸筼筜
盛夏柏林(金沙花园)
山谷城市
珊瑚苑
尚豪嘉苑
盛世华城(冠宏花园)
山木清华(龙山山庄)
厦门豪公馆
世嘉花园
山海花园
松柏华庭
盛唐嘉园
水岸豪景
三源弘花园
圣地亚哥
水晶森林(晶尚名苑)
T
太微山庄
同安为民楼
同安大唐世家
特房新G01
天泉富邑
天耀湖畔
太武湾阳光假日
太薇花园
台湾山庄
天赐良园
天宝花园
特房海景纯公寓
特房青翔花园
同福苑
台北新村
W
万景花园
文园春晓(天乐花园)
未来橙堡
未来海岸
文绿苑
武夷桃源
文圆雅阁
万科金域蓝湾
卧岩滩项目
文秀阁
万禾春天(益田海景)
卧龙晓城
文馨园
五缘湾
x
香江花园
仙阁里小区
新景海韵园
仙岳嘉园
新港龙名府
新景雅苑
翔鹭花城
欣华花园
新阳名仕阁
旭日海湾
信海花园
杏花苑
香榭花都(金永昌家园)
杏北新城锦园
新阳名仕阁
旭日海湾
祥庆花园
薪领秀(华澳花园)
新景世纪城
雪梨星光
信隆城
新景领海(江山帝景)
新莲花新龙山
星河国际公寓
鑫新景地
香山碧海晴空
新华城
鑫豪园(鑫荣小区)
幸运大楼
祥瑞人家
新家园
现代城
仙岳云景
仙岳福苑
兴发楼
星海湾百桥别墅
祥鹭花园
祥富佳园
祥福花园
星海湾别墅
欣家园
现代家园
翔安东方新城
兴港花园
星河花园
新华园
杏林宁宝小区
杏鹭苑
学府后花园
幸福密码
新景天湖广场
y
禹洲世纪海湾
禹洲新村
一元花园
裕发花园
岳阳小区
永升新城
芸溪居住公园
玉山花园
阳光翠海
禹洲高HOUSE
阳光美地
禹洲华侨海景城
印象后街(鸿禧花园)
禹洲碧山临海
一代风华
阳光海岸
怡家园
印象尖沙咀(旭日海湾)
银城佳园
裕兴阳光
永同昌花园
永升花园
云亭花园
云景花园
育秀中心
银聚祥邸
云顶亿华山庄
玉成豪园
源昌国际城
亿力百家苑
源昌山庄
益中花园
云海山庄
玉滨城
英皇湖畔花苑
御景豪庭(恒通花园)
亿力音乐花园
印象后街(鸿禧花园)
御盛花园
御景苑
怡富雅苑(怡富花园)
元利山庄(自然家园)
永升华庭
云亭美墅(云亭花园)
裕盛园
银河花园
银行家园
雍景湾
阳光VISA0
盈翠嘉园
阳光百合
运轩阁
益城花园
银行家园
阳鸿新城
银星花园
永同昌温馨家园
悦华园(青山丽水)
雅丽阁
禹洲棕榈城
怡嘉园
圆山雅阁
永信花园(挪威森林)
亚桥花园
一代领秀(龙江明珠)
云龙海岸花园
禹州新村
源盛花园
禹洲缔元山庄
禹洲香槟城
悦馨庄园
z
紫微花园
中港花园
镇海明珠
住总佳苑
中铁财富港湾
招商依山海
臻品盛世
钻石海岸
镇海花园
招商太武花园
招商太武公寓
珍珠湾花园(珍藏阁)
中建瑞园
至尊门第
卓晟园
中天世纪真爱
中铁海湾华庭
中铁海湾豪园
镇海大厦
镇海明珠

不是在平安夜这一天放火烧的园明园。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发生时间:1860年10月18日至1860年10月21日。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强盗行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闯入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这里不光有这精致而又宏伟的建筑,还有各种各样的珍宝文物。

扩展资料

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野蛮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或许亚历山大大帝图书馆的焚毁及哥特部落践踏罗马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而且,这一暴行是两个国家所谓“教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

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伪善及其种族主义根基。在欧洲文明国家间,此类文化毁灭行为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这一道义原则之内。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个教训,它在今天仍记忆犹新。

瑞祥商联卡可以在下列地方使用:

1、大润发

2009年 ,中国大润发营收为人民币4043169亿元,单店业绩336亿,较去年同期成长205%。 2010年,营收人民币404亿元(约合新台币18545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零售百货业冠军。

2、沃尔玛

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连续5年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居首位。沃尔玛公司有8500家门店,分布于全球15个国家。

3、永辉超市

永辉超市是福建省在推动传统农贸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民营股份制大型企业集团。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福建省福州市。永辉超市是中国大陆首批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的流通企业之一,被国家七部委誉为中国“农改超”推广的典范,被百姓誉为“民生超市、百姓永辉”。

4、欧尚

欧尚商店在经营中首次将“自选、廉价、服务”三者融为一体,由此,欧尚成为世界超市经营先驱者之一。欧尚集团是法国第二大以经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集团,全球十大零售商之一,1961年成立于法国北部的里尔。集团的主营业务为大型超级市场、超级市场、便利店,同时涉足加工生产业和金融业。

5、元祖

1993年第一块鲜亮醒目的“元祖红”招牌在四川北路竖起,由天才营销大师张秀琬精心培育的台湾元祖食品正式进驻上海、进驻中国大陆,上海元祖食品有限公司从此诞生。今天,这块元祖红招牌已遍布中国各大城市,并成为家喻户晓的“精致礼品名家代言者”。

参考资料来源:江苏瑞祥集团-商户查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尚集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辉超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润发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进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总人数约3万人。
起因
中国一些意见认为起因是,西方列强妄图以义和团运动反抗作恶多端的传教士、领事为借口,企图共同瓜分中国。
西方主要意见认为起因是,清朝纵容义和团运动残忍杀死西方传教士及领事人员,义和团拳民对东交民巷外国大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发动了攻击。
另有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图谋通过义和团运动来打击西方国家对其的控制以加强其统治地位。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并于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乞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侵略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此间,帝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被迫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结束,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原藏于清廷中的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到掠夺和破坏亦是不争的事实。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中国一些看法认为,八国联军军事行动是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八国联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在中国无恶不作,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
西方主要观点认为,这是一场为了营救各国大使以及公民的多国合作的军事行动,而事情的起因,则是义和团攻击位于东交民巷的大使馆,以及德国公使克林德的被杀。
过去甚至有西方极端主义者认为,西方国家肩负着开化落后民族的艰巨任务(the white man's burden),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的确为中国脱离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而且在之后,由于清政府无法赔付如此巨额的赔款,而改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也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娴熟地运用各种造园技巧,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1860年,该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
联军士兵起初尚相劝戒,勿进入园中,恐中国日后以失物索赔,但不久即有数千名法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见法军展开抢劫,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
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额尔金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英军第一军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长春园七孔水闸,20世纪50年代拆除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代,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代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火烧圆明园后清代咸丰皇帝的御批
火烧圆明园后清代咸丰皇帝的御批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
长春园远赢观遗址
长春园远赢观遗址(20张)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q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1]
1860年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命令米切尔中将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蓝丽娜国画《圆明园》
蓝丽娜国画《圆明园》[2]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原英文)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的沧桑
圆明园的沧桑[3]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经过这次洗劫,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 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1]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1]
彻底毁灭
当英法联军的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时[4],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 *** 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个国家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1]

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可以归结为英法侵略者“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请参见文后“作者附言”)。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现试析之,不当之处,敬请前学指正。
一、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掩盖罪证说”。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后,英军头子额尔金为了消灭劫掠的罪证,因而下令放火焚毁圆明园。这一观点见诸以下代表著作: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版;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中国近代简史》,8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版;杜经国等:《中国近代史简编》,3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刘培华等:《帝国主义侵华简史》,105页,黄山书社1985年2月版。
持这一观点的同志,满怀强烈的民族义愤,揭露和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和毁灭人类文化的野蛮罪行,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其对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分析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没有翔实有力的史料支持,甚至没有一条明确的史料根据。
第二,带有想当然的主观色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人,特别是一些监守自盗者(如某些书中或小说中经常说到的清宫太监,于偷盗清宫宝物后),为了掩盖罪证而纵火焚毁现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但这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有意义;其一,纵火之前,人们还不清楚,至少是还不十分清楚犯罪之人是谁:其二,纵火后,有可能使案情进一步复杂化,或转移人们怀疑的方向或目标,从而达到蒙混自保的目的。然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肆抢掠圆明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行为,就连他们自己也是供认不讳的,因此,焚毁圆明园并不能达到掩盖其劫掠罪证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因劫掠他人宝物产生羞耻感,从而萌发掩饰其罪恶行径的念头,而是无耻地把这一野蛮的劫掠行为狡辩为是将“圆明园珍贵之物,既皆移去,我兵之入园,并非抢劫”[1](P495),“复至圆明园拿取物件,众兵分用”[2](P150)。
第三,关于焚毁圆明园的原因,侵略者自己有明确的自供(详见后论)。
“掩盖罪证说”,虽意在揭露和谴责侵略者,但实则既无理论力度,又无可信的史料依据,因而不能击中侵略者的要害。
(二)“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英军头子额尔金等人是为了消赃灭迹,同时为了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故而决定焚毁圆明园的。这一观点见诸以下代表作:苑书义、胡思庸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册,40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1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秦德占等主编:《近代中国历程》,第一卷,224页,陕西旅游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年8月版。
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虽触及到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实质,但其观点仍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其一,“掩盖罪证说”与“惩罚清帝说”同时并列,而“掩盖罪证说”居于更主要地位,显然仍未完全摆脱“掩盖罪证说”的影响。其二,未能对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揭露(详见后论)。
(三)“军事行动说”。这一说法虽未明确见诸我国的史学著述中,但在某些文艺作品,甚至史料中,却可见某些蛛丝马迹。1860年10月10日,恭亲王奕xīn@①等人所上奏折称:“该夷(英法联军)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瑞麟之后,我军不战自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占据园庭,焚烧附近街市,令人发指!”[3](P2413)10余年前香港摄制的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一段这样的镜头描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地区后,奸*掳掠,当地的村民猎户奋起反抗,后因寡不敌众,在清管园大臣的主动引领下,退入圆明园内供奉清帝列祖列宗画像的宫殿(应是圆明园内的安佑宫)内,随后英法侵略军尾追而至,于是发生了劫掠和焚毁圆明园之事。
这一组镜头的谬误之处颇多。村民猎户的反抗或许有之,但作为皇家禁苑圆明园的护军决不允许其败退至圆明园内,更不会,也决不敢允许他们隐藏于清帝祖宗画像的背后。36年后,1896年10月,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访欧美归来,凭吊圆明园废址,尚遭严旨诃责:“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何论普通村民擅入圣殿安佑宫?对于影视文艺作品,我们自然不必对它们在一般史实上的失误多加评说,但对严重的历史事实扭曲及恶劣影响,则不能不明确指出。
这一说法的最大错误在于,它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于不经意间淡化为一种尾追抵抗者的自然军事行为(尽管是侵略的军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脱了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罪责。
二、侵略者的自供最真实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失误或错误之处,那么,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侵略者的自供更为真实可信。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1860年9月底,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清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留下其弟恭亲王奕xīn@①与英法议和。英法要求清廷立即释放9月中旬因与清军谈判破裂而被拘拿的英法两国议和代表,否则将开炮摧毁北京城。奕xīn@①最初要求英法联军退至天津,旋又做让步,请其退至通州议和签约后,再行释放被拘拿的英法代表。10月6日和7日,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禁苑,并焚烧了部分建筑。10月8日,奕xīn@①为英法联军的*威所慑,命人将英国人巴夏礼等送至德胜门外的英军军营。10月12日,英法联军又挟劫掠圆明园之余威致函奕xīn@①,要求清廷于13日交出安定门,由英法联军据守,否则开炮轰击北京城。奕xīn@①虽致函法国首席代表葛罗,质询“法国兵士,对于皇帝避暑行宫,仍肆焚掠,其故何为?……所根据者何因?”[1](P447)但仍不得不被迫对英法妥协,并于13日正式开放了安定门。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18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一、“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也。”二、对英赔款30万两,以为死难者的抚恤金。三、清政府必须派遣官员,“护送英法侨民死亡者之尸体至天津。且由中国政府出款建碑于天津,叙明此辈不幸之人拘获死亡等情,及英政府所要求之款,以为此背信暴行者之罚”[1](P450)。后来额尔金虽放弃了在天津建碑折辱清廷的要求,但仍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
额尔金给清政府的照会称:由于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国“侨民”虐待致死,故而誓必将其毁平。这里仅讲出了其焚毁圆明园的一个借口,并非其真意所在。当时参预焚掠其事的英皇家炮队队长承认:“因为清政府对于所捕获的英人,大半加以杀害……额尔金爵士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成,所以我们决定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1](P393)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称:彻底平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以示对清帝的“责罚”,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的占据了北京……否则清室政府很容易否认这件事实”[1](P399-400)。
10月19日,额尔金向法国首席代表葛罗详细解释其焚毁圆明园的真实动因时称:如英军不焚毁圆明园,那么必须有一可以惩罚清帝的代替之法。可供选择的方法不外以下三种:方法之一,向清廷索要巨额赔款。额尔金认为,此法“等于货财交易,以人命为牺牲,而换之以资财也”,且此项人命之赔款,加上“天津条约所索之赔款”,为数巨大,清廷无力偿付。方法之二,要求清廷交出并惩罚相关凶犯。额尔金认为,实行此法,如英方不明确指出残害英人的凶犯,清廷必“以极不重要之官吏交出,以充数而塞责”;英方如明确指出具体凶犯,如僧格林沁等,清政府“断不能从”;残害英人致死者,乃清政府所为,“而使一二私人当其祸,亦非理之所许”。方法之三,焚毁北京宫殿及其他建筑。额尔金认为,实行此法,必使留守北京城内的清政府官员惊惧而走,“恐更无人敢议和也”[1](P459)。额尔金认为,以上三种办法皆窒碍难行,因而最终悍然决定焚毁圆明园,并为此在圆明园地区张贴公告称:“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言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1](P400)英军司令格兰特给法军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确地坦言:英法军队虽于10月初劫掠并部分地破坏了圆明园,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据圆明园,“一月之内,即可恢复”,对清帝不可能发挥重大的打击作用。而彻底“焚毁此园,对于凶残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惩”[1](P456)。
通过以上所引用的史料,特别是英国侵略者的自供史料,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断言,英军焚毁圆明园最终、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击与惩罚,以“表明吾人(英人)之愤怒”。[1](P456)其最根本的目的则在于,通过这一打击行动,迫使清廷从此彻底对外屈服,使中国彻底变成其殖民地。1859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将这一殖民思想暴露无遗:“大不列颠应该对中国海岸线全面进攻,打进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我们应该用九尾鞭抽打每一个敢于侮辱我国民族象征的穿蟒衣官吏……应该把他们(中国将军们)个个当作海盗和凶手,吊在英国军舰的桅杆上……应该教训中国人尊重英国人,英国人高中国人一等,应该做他们的主人……”[4](P739)
英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但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物质与精神损失,而且开了野蛮报复的先例。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列强中有人提出,彻底焚毁清帝祖先的陵寝,这不能说与英军焚毁圆明园一事无关;德国等列强强迫清廷为克林德被杀而建立“铭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汉文书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说与额尔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铭志清政府“凶杀”英法“侨民”的要求无关。
三、是借口还是原因
既然大量的史料均无可辩驳地证明,英军焚毁圆明园完全是为了对清帝进行精神上的打击,并留下永久不可磨灭的印迹,那么,我国史学界对此何以未能明确指出,而是认可了“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呢?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我国史学工作者站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立场上,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未能正确客观地揭示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真实原因。
其二,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认真地研读、分析有关史料,而是盲目沿袭他人成说,人云亦云。
其三,人们不愿面对或无法解释清廷将拘捕的英法俘虏,特别是与清政府谈判的英法议和代表虐待、杀害一事,没有充分的理由反驳英法对清政府残杀战俘是“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1](P449),“违犯国际公法”[1](P456)的“野蛮残酷的行为”[1](P422)的指责,故而采取简单回避或淡而化之的软处理法。这大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史学的生命在于其科学性,民族立场、民族情感与研究历史的科学性是一致的。笔者认为,清政府拘禁、虐待、杀害英法谈判代表一事,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以现今的国际法、外交惯例或人道主义原则为准绳来评判这一事件,清政府的作法当然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但是,我们研究评判中国近代某些事件的历史是非,不能忘记的一个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5](P375)。
笔者认为,英法侵略者批评清政府杀害英法议和代表,有违国际公法,是不能,至少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第一,就国际公法的自身规定及战争的性质而言,英法两国发动的是侵略他国的侵略战争,这同样有违国际公法中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规定。
第二,就国际公法的法律效力而言,不构成对清政府的约束力。中外国际公法专家认为:“国际法律秩序是由习惯所创造的规范(习惯国际法)和条约所创造的规范(约定国际法)组成的”[6](P254),也就是说,国际公法渊源于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因为它既需要各国的重复的类似行为,又需要各国在这种行为中逐步认为有法律义务……在国际上,一项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的时间”[7](P29)。“一般说来,条约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而对非缔约国并无拘束力”[7](P27),“只有一国承认国际法对其有约束力,它才受国际法约束”[6](P265-266)。因此,国际法应是国家间的法律,一国或数国所提出的某些原则或惯例,尽管可能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但在未得到各国普遍承认前,尚不能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当时的国际公法,是在欧美地区形成并得到相对承认的(有很多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不遵守),中国政府既未参加有关国际法的起草,也未以签署条约或文件的形式表示过任何的认可,因此从法律效力的角度而言,清政府并不受当时国际法的约束。
第三,就历史事实而言,当时的国际法——《万国公法》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64年。在此之前,清政府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军事战争规则行事的。中国古代固然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惯例,但同样也有为表示战斗到底的决心,而斩杀来使,祭奠军旗,鼓舞士气的观念。在此,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斩杀来使或战俘的事例,并非清廷所独有。“法国革命战争时,巴雷尔(Barere)向议会建议,不得将英人或德人作为俘虏(按:即投降亦将被杀之意)……美国南北战争时,斯东瓦尔.杰克逊(Stonewall Jackson,按:系南方将领)宣称: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严格地站在正义和自卫的立场,同北方侵略者见面,并且立刻升起黑旗来(按:西方惯例,在处决死刑犯时悬黑旗)喊道:‘侵犯我们家室的人们,杀无赦’。”[8](P298)英国人何以如此厚彼而薄此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以武力阻止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即将失败之际,拘禁其谈判人员作为人质以要挟其退兵的作法虽不可取,但却是战争中处于弱势一方屡屡试用的方法。当时,被俘的英国人巴夏礼以西方国家的战时交涉规则为标准,“总以被获上刑为辱”。而参预对英法交涉的清武备院卿恒祺却另有看法,他对巴夏礼说:“两国开仗,既经被获,即系敌人,自应按照中国律例,加以刑具”[3](P2357)。我们从署户部侍郎袁希祖《请戮夷囚陈进剿机宜疏》中,可略窥清政府官员此时的心态及其对国际法知识的无知。他说:自古以来,平夷之策,以服其心者为上,不可专恃征战嗜杀,但“今日之时势独不然”。因为英法等外国夷人“断非当年孟获可比”,“纵虎容易缚虎难”。现僧格林沁已将夷酋擒获,正宜“皇上临御午门,献俘阙下,以伸国法而快人心”[1](P476-477)。
既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国际公法知之甚少,当然也就谈不到具有遵守的观念了。因此,完全以西方的国际法为标准来批评清政府是不妥当的。这并非是笔者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为清廷进行的开脱。美国人马士的一段话或许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他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还“是一种不懂得近代战争惯例的人民,是一种还需要学习才会使用那些基本信号如休战旗之类的人民,是一种还是信守战争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杀死敌人的书本教条的人民”[8](P297),因此在与中国军队的战争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的困难,就是休战白旗的使用,这是一条中国人从来没有学过的战斗中的新规则……因而在战斗中还是用不上去。英国人对于中国人这类欺诈的行为(指仍对手持白旗的英国人开火)表示的愤怒,正如中国人对于英国人攻打炮台时,不从有火力的前方进攻,却偏要从炮台侧面进攻那样欺诈行为所表示的愤怒一样的厉害”[8](P299)。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廷拘禁的英法战俘中,有些人确为议和谈判代表,但其中有些人既非“手持议和之旗”的“议和使者”[1](P449),也非真正意义上交战双方在战场上的俘虏,而是战争以外的抢劫犯。一名19岁法国士兵,即是因其“偷偷地离开部队太远了,在一户人家劫掠时就捕”[9](P204)的,此人被杀似属罪有应得。
笔者认为,英军战俘被害,仅是英国人焚毁圆明园的借口,而不是原因。理由有四。
其一,一些英法战俘受虐待而死之地是否确在圆明园内,令人怀疑。英国方面称:英法两国被俘者,被清军送至圆明园中,“手足拘缚三日,不给饮食”[1](P456),同时,清政府与清帝对英法战俘“开始施行他的苛刑,终于使他们陷于死亡”[1](P399)。其根据是他们在圆明园内找到了英法战俘的几件衣服、马匹、鞍辔。法国首席代表葛罗给其外相的信函中,更是危言耸听地称:英法战俘被“手足背缚,四肢齐捆,载于车上,送至圆明园中,置一室内,无人援救,四日之后,死于饥寒,尸为鼠虫所啮”[1](P462)。
笔者查阅中文史料,未见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内虐待英法战俘的记载。此类记载仅见于英法等国人的回忆著述。笔者固无充足的理由否定其记述的真实性,但对其可信性亦不能不表示某种程度的怀疑。
据额尔金给奕xīn@①的信函称,清政府共拘禁英法战俘37人,仅将其中19人送还,而其余18人均受虐待致死。在这37人之中,地位最高,最为清廷所重视或惧恨的当属英军谈判代表巴夏礼和洛克。据《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礼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员9月22日奏称:本部于9月18、19两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内巴夏礼一名,收禁北监第三所”[3](P2354)。由此可见,巴夏礼等人自被拘拿后,被径直送至清刑部,并未送至圆明园。后因英法索要巴夏礼等人甚急,并以清廷若不交还巴夏礼等,必将进攻北京城相威胁,武备院卿恒祺于9月22日亲至刑部监内,劝说巴夏礼致信额尔金,劝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将巴夏礼、洛克等从刑部提出,“于德胜门内高庙暂住……仍以礼相待”。[3](P2382)10月5日,又将另外两名法国人“亦由刑部移禁该处”[3](P2402)。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将巴夏礼送到德胜门外夷营”[3](P2421)。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最为清廷重视的巴夏礼、洛克等英法战俘,始终没有被送至圆明园。既然英法战俘中的重要人犯皆未送至圆明园,其次要战俘有何理由一定要送至圆明园呢?事实是,其他英法战俘既未被送至圆明园,也未被送至北京城内,而是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县看押”[3](P2356)。因此,英人所谓其战俘在圆明园内受虐待而死之说,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
其二,早在10月6日、7日,英法联军尚不知晓,亦未提出其议和代表或“侨民”在圆明园内受虐待致死之事时,即已劫掠了圆明园,且焚毁了部分建筑。即使事实果如额尔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确在圆明园内虐待英法战俘致死,英法对清政府进行打击报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被焚毁的应仅仅是圆明园,而不应是五园三山等的广阔地区及古建筑群。试问,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内亦有英法战俘受虐待致死吗?对此,侵略者何以自圆其说?
其三,某些英法战俘遭受虐待致死之事,或许有之。但清政府大臣与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记载。清刑部曾上奏说:巴夏礼因“系夷酋要犯,饬令官人严加防范,并令提牢厅早晚饮食,均令其适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礼“桀骜不训,骄悍性成,辄敢在监与官人生气,不肯饮食”。9月20日,巴夏礼“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员“即赶紧饬传官医生,诊脉用药”。后来,清廷官员为其另置房间,“并加意开导,始食米粥如常”[3](P2355)。因此所谓“手足拘缚三日,不给饮食”之说,似不能成立,至少对巴夏礼等人而言,是不能成立的。9月29日以后,巴夏礼、洛克等人甚至可以“行教中忏除罪恶之礼”[1](P446)。10月4日,巴夏礼给额尔金的信中也说:“现在中国官员,以礼相待”[3](P2401)。
其四,法国首席代表葛罗称:英法战俘被“送至圆明园中,置一室内,无人援救,四日之后,死于饥寒,尸为鼠虫所啮”,此说亦有两个可疑的漏洞。其一,10月8日,清廷已将巴夏礼等英法战俘送还。而10月8日前北京并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内,清官员未给英法战俘饮食,亦不至于因寒冷而死。其二,无论英法战俘是拘禁于清刑部监狱,抑或是圆明园内,皆为清廷重地,清官员不可能任其死后长期陈尸其中,而为“鼠虫所啮”。
四、结论
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掩盖劫掠的罪证”,而是出于从精神上打击清帝,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的侵略需要。他们焚毁圆明园,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其宫廷区内,有大宫门、金水桥、二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及各部院衙门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约有2/3的时间在此处理政务。道光三十年,军机大臣、大学士祁jun@②藻拟定的军机处章程九条规定:“军机册档二份,一存(清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如军机章京在宫内值班,则由圆明园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护”[10](P306)。咸丰帝的圆明园寝殿内存放着“1858年额尔金爵士(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和其他文书”[1](P442),“堆积着去年颁布的上谕”[1](P437)。由此可见,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官。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1](P424)。在额尔金看来,焚毁圆明园,是一个既可“赫然严厉”[1](P457)地打击清政府,又不至于因焚毁北京城内清官而可能吓跑恭亲王奕xīn@①等人,从而失去勒索、讹诈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这一“咸丰帝独出下策招致恶果”说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一,如何认识和理解清廷虐杀英法外交官、记者、战俘等与国际公法的关系?
其二,英国外交官、记者、战俘等,在清廷刑部大牢是否遭受“比但丁《神曲》描绘的地狱还要恐怖”的虐待?
其三,圆明园被野蛮焚毁,清廷虐杀部分英法人质(其中有些人既非战俘,更非外交官、记者)、等给纵火者提供了口实,自然应该给予揭露和批评,但英法侵略者是否更应受到历史的谴责与批评?
其四,英军焚毁圆明园,是否确因其外交官和著名记者被虐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555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 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