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第1张

中国航天2020年超40次的“超级2020”宇航发射计划,以及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3型火箭新型号首飞等重大航天任务。宇航发射任务依然保持高强密度趋势,全年呈现出重大任务、发射密度高等特点。
“重”主要体现为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3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上半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发射两颗GEO卫星,完成整个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建设。今年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并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高”主要体现在发射密度上,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有望突破40次,发射60余个航天器,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赋予今年航天任务“新”的特点。长征五号B是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首飞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长征七号甲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对高轨卫星发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重要空白,成为宇航发射和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

__草莓超甜吖(作者)

10月27日上午,银河麒麟发布了V10 *** 作系统的升级版本V10SP1,这是在原版本技术基础的进一步优化加强。不仅在安全性上进行了升级,还适配了更多安卓生态软件,可以在电脑端直接安装运行手机应用。紧接着,银河麒麟V10SP1迅速冲上多平台热搜,风头一时无两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银河麒麟v10发布之初,就已经荣获当年中国“十大央企国之重器”的称号。 更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评价为:“国内安全等级最高,有望三五年内替代国外垄断”的国产 *** 作系统”!不夸张地说,银河麒麟绝对称得上国产系统之光!那么问题来了:

银河麒麟究竟是什么系统?

它的诞生又为中国带了什么?

此次发布的银河麒麟V10SP1又有何核心技术呢?

说到银河 *** 作系统,有两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 那就是“863计划”和“国防 科技 大学”! 2002年国家863项目研究组启动了一项,号称建国以来最大的软件项目。开发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 *** 作系统”,用以打破国外 *** 作系统的垄断。而承接这个项目的最主要团队,就是国防 科技 大学!

对此,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要耗费众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国产 *** 作系统。 毕竟当时的Windows系统无论是使用体验还是软件适配都极为优秀。而且各种破解盗版更是比比皆是,正版的系统几乎找不到。根本不存在挣中国钱的问题!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当时所谓的盗版Windows泛滥,其实是微软官方默许的成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迅速抢占市场,扼杀国产系统的发展。 最终让中国只能依赖外国厂商提供 *** 作系统。而这一目标一旦实现,那么对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将是致命的!

首先,国产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厂商,则意味着将自己的产业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一旦外国厂商进行断供或者限制。其后果不堪设想!关于这一点,从近几年的华为身上,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且更重要的是, *** 作系统还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锁!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现如今的用户数据储存量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增加!而 这些信息数据的安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企业都至关重要! 如果长期依赖外国 *** 作系统,谁也无法保证这些 *** 作系统有没有后门。而信息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然是致命的打击!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独立发展 *** 作系统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显然国防 科技 大学也意识到了此项目的重要性。于是迅速联合中软、浪潮、联想、中科院软件所等全国软件最顶尖的企业和机构,开始了艰难的研发之路!

当时的中国研究团队信心十足,决定将当时市面上各种系统构架的优点都结合起来。制作出一款全球顶尖的 *** 作系统,一举打破外国厂商在此领域的垄断,夺回国内市场!终于历经4年之后,这款被整个研究团队寄予厚望的新系统研发完成。 但令人喜忧参半的是,新系统的表现对于当初定下的目标而言,是成功的但却没完全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

2006年12月4日,“银河麒麟” *** 作系统,正式通过验收。 该系统的技术构架极为特殊:底层以 mach 微内核为蓝本;服务层以FreeBSD 系统为参照;应用层则参考 linux 内核;最终界面则是仿照 windows 设计。当时媒体对该系统的评价是: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强实时性、可扩展性,整体性能与国际主流系统相当! 成功实现了当时打破外国 *** 作系统垄断,技术全球顶尖的目标! 不谦虚地说,银河麒麟的技术水平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顶尖的!

但遗憾的是, *** 作系统并不只是靠技术打天下的,甚至可以说技术其实是 *** 作系统研发最基础的一环。 而真正能决定一个 *** 作系统成败的是软件适配以及市场迎合! 而当时银河麒麟却恰恰输在了这一环!

由于当时银河麒麟采用的技术过于复杂,几乎整合了四个系统的架构特点,所以导致银河麒麟在适配新软件和硬件的过程中极为艰巨。各种层出不穷的新软件都无法适配银河麒麟 *** 作系统,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装载量几乎停滞不前。

市场的碰壁则意味着银河麒麟的研发团队陷入了资金无法回流、团队难以扩大、技术难以推进、适配速度停滞的恶行循环中。 更不要提在外国厂商手里,抢回国内 *** 作系统市场的雄心壮志了!就这样,备受国人期待的国产 *** 作系统之光,再次陷入了冷冻期!

但幸运的是,三年之后也就是2009年,中国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陆续启动,这也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中国“核高基”重大专项!而凭借着这一机会, 银河麒麟项目团队再次获得了工信部的支持,得以继续迭代研发。

而有了上次的教训,再加上当时的市场环境。银河麒麟研发团队这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抛弃原来的多系统结合架构, 直接转向Linux内核 。而这也成了之后银河麒麟备受争议的一点!有人说,这还是套皮了外国的系统内核,根本算不上国产系统。同时也有人说,采用了外国的系统内核技术,其安全性还是和以前一样得不到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Linux内核本身就是开源技术,只要遵守开源协议,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行改动、拓展、使用。而且 Linux的开源内核,还是全世界都在共同维护的系统代码。 在这种极为透明的环境下,理论上Linux基本不可能存在恶意的病毒后门。其安全性根本无需担心。

事实上,当时银河麒麟的研究团队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压力!对于这些质疑也早有预料。但是没办法,中国面对外国系统厂商的步步紧逼,这种方式是唯一能迅速反击的技术路线。而后续的结果也证明,他们是对的!

在采用Linux内核的银河麒麟30发布之后,各种软件的适配如同坐上高铁一般,迅速走上正规!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主流软件只要稍微进行修改,就能在银河麒麟系统上正常运行。即使是一些冷门、小众软件,只要不是源代码过于繁琐,也能轻松适配到银河麒麟系统上。

而且基于之前的研发经验,银河麒麟在安全性上也进行了升级,首次实现了《信息安全技术 *** 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中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的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国通过认证的安全等级最高的 *** 作系统。至此 银河麒麟才真正有了替代外国系统的底气!

紧接着,之后的几年里, 银河麒麟 *** 作系统正式开启了在党政军各个机关部门的国产替代大潮。从国防武器、军队管理到党政体系、大型国企再到金融航天产业。 银河麒麟的替代领域数不胜数,其系统采购量更是节节攀升!而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载人航天了。

2016年中国航天科工一口气采购了上万套银河麒麟系统,陆续替换到北斗卫星、天舟飞船、火箭 *** 控等多个产品上。2021年6月,中国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升空,正式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而核心舱中的所搭载的电子平台,采用也都是国产的“银河麒麟” *** 作系统!

现如今,银河麒麟已经成为中国超算、金融、国防、军事、党政等领域的主要 *** 作系统。 时时刻刻保障我国核心产业的正常运行。绝对称得上是我国信息守护者!

不过,银河麒麟系统的目标远不止于此!2019年12月,银河麒麟研发公司天津麒麟,与国内生态系统巨头中标软件正式合并,成立麒麟软件公司。而在强强联合之下,2020年便推出了新一代桌面 *** 作系统,银河麒麟V10。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该系统利用之前两家公司积累下的资源,与国内主流的软硬件厂商达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兼容适配程度基本与外国系统持平!完全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办公需求!

而且最核心的是,银河麒麟V10系统中,还预装了一个Kydroid软件包。 它可以让大量的安卓应用不需要再单独修改适配,就能直接运行在银河麒麟V10的桌面上,跨越式的补全了银河麒麟生态应用短缺的短板。 可以看出,V10系统的出现,就是为了让银河麒麟从政企市场逐步走向商用市场!

而现如今发布的银河麒麟V10SP1,则是在V10系统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升级。 不仅安全性再次提高,其软硬件的适配量更是从一年前的一万多款增加到了十万多款,涵盖了桌面办公、影音 娱乐 、工控设计、网络安全、协同管理、行业软件等几乎所有软件门类。而且此次还重点加强了Kydroid软件包,直接推动了电脑系统与移动软件之间的融合,开创了中国系统生态的新高度!

有了这样的底气与实力,现如今银河麒麟已经足够和那些外国知名的 *** 作系统正面抢夺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 现如今的国产系统也不再是单打独斗,PC端的银河麒麟、手机端的华为鸿蒙、以及服务器端的欧拉、龙蜥!中国的 *** 作系统正在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迅速崛起!

而在国产浪潮之下,只要我们支持,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实现 *** 作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 甚至未来某一天,带有“中国”前缀的 *** 作系统会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主流!

那最后再来做个小调查: 如果有选择,你会尝试一下国产的银河麒麟 *** 作系统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观点!好了,我是大东,一位硬核爱较真的科普作者。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记得点赞加关注哦,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揭秘“北斗”是如何酝酿出来的
北斗前传:
从北京北三环一个普通招待所三楼那个简陋狭小的“游击队”办公室,到今日浩瀚宇宙中七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计划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理想与挫折,艰辛与荣耀。
71岁的卜庆君有一个半旧的本子。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拿出夹着的一页报纸,“你看看这是不是美国和中国谈判的那一篇?”如果不戴眼镜,年逾古稀的卜庆君没办法看清报纸上的文字,但是凭借着剪报的形状,他依旧记得上面的内容。
这些剪报都是关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报道,从新卫星发射成功到中美谈判,他都一一剪下,珍藏起来。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后来,这个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被命名为“北斗”。这一计划从最初的“最高机密”,直到如今逐步推广为民用,已经走过了20多年。曾经的主力科学家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院士,北斗系统的理论创始人也已经故去。
在这20多年中,卜庆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参谋成长为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再成为现在的退休老人。作为项目创始人之一,他对于20多年前的事情记忆犹新。
一。
1985年,卜庆君受邀参加了在华盛顿举办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运用研讨会”
“那个会议是在1985年的4月15日到18日。”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卜庆君依然清楚记得具体日期。出发之前,学天文大地专业的卜庆君已经了解GPS的功用和发展情况。但是,外国专家在会议上的发言却让卜庆君提高了警惕。
美国的GPS系统诞生于1973年, 由美国国防部组织研发。在那次研讨会上,除了介绍GPS的前景和用途,美国军方告诉与会者,GPS的编码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军方会采取三种措施应对紧急状况:第一,降低对方的导航精度;第二,随时变换编码;第三,进行区域性管理。也就是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美国军方可以限制国内外用户对GPS的使用。
“这些都是在会议上公开说的。我了解这些之后,就觉得如果我们依靠这个,那我们不是要受制于人吗。”卜庆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
根据掌握的情况,卜庆君撰写了一份报告,其中写道,“对于GPS的发展和应用要跟踪研究,与此同时要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但这只是一个梦想,具体怎样开展研究,毫无头绪。
就在同一个月,卜庆君受邀参加了另外一个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家陈芳允在会议上作了一个在当时听来十分新颖的演讲——“利用两颗卫星就可以解决地面定位问题”,后来被归纳为“双星定位”。卜庆君在会场里坐着,突然意识到这似乎可以用来开展中国导航系统的研究。他找到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得到鼓励的卜庆君直接去往陈芳允家里。在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陈芳允告诉他,“其实我们自己已经研究了两年。”作为著名的电子学专家,陈芳允和其他同事两年来的研究成为了日后“北斗计划”的奠基理论。
在初次沟通之后,陈芳允开始为卜庆君介绍对此理论有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在北京黄寺附近的一家宾馆组织了一次理论说明会。“大家都觉得可以,我们就决定开始筹备可行性论证。”卜庆君说。
第二年3月,卜庆君起草报告请求国家启动双星定位系统的研究。一个月后,由国家主管部门召开了可行性论证会。“参加会议的人还真不少。铁道部、电信局、交通部、林业局都去了。”卜庆君语气一转,“但是,支持的很少,还是泼冷水的多。”
人们提出了三个质疑:第一,既然有GPS,为什么我们还要搞这个双星定位?第二,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否达到?第三,我们有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大家说的确实都是现实问题。从这开始到后来的很多次讨论,都有不同意见。现在回头想想,我很感谢这些意见,让我们必须很谨慎。”卜庆君说。
与会者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美国GPS系统自1973年开始研发,已经耗费上百亿美金,并且承诺向全球提供服务。而此时的中国,走出文革尚不足十年,国民经济仍在困顿之中,人力物力奇缺。
会议进行了热烈甚至是激烈的讨论、争辩,最终,众人从国家战略和特殊时期国家安全的角度,认识到自主研发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卫星测量手段对国防建设、科研建设的重要意义。很快,参与研发的团队列出了17项重大原始试验专项。
在这之后,从1986年直至1994年的八年时间里,这些科学家一直埋头于理论的推演和专项实验。
二。
卫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充满神秘。
“其实卫星就相当于以前打仗时候的消息树。在一个高地上种棵树,有日本鬼子来了,人们就把那棵树拽倒,另外一边的人就都能看见了。”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总师、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科学家孙家栋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就是信息传递。卫星另外还有两个功能,即信息获取和导航。”
卫星导航是这些用途中最为复杂的问题。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如果围绕着地球发射24颗卫星,形成三个不同的轨道面,编织成一个网络,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同时看到四颗星。美国GPS系统的研发就是依据这个原理。
而与此不同,中国科学家陈芳允所提出的双星定位,是只用两颗卫星即可完成最基本的定位功能。“这是根据中国自己的需求和经济实力设定的,”孙家栋说,“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够。而且,当时也不需要设计出针对全球的系统。”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只用于中国本土的卫星导航系统。自从1986年的会议上人们达成一致之后,导航项目的研究就开始各自向不同部门申请科研经费。然而,北斗计划的正式立项,一直等到1994年。
1994年,所有的前期论证工作基本完成,专家团开始撰写立项申请。因为测量就是定位方向,这个中国的导航计划被命名为“北斗”。
立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遇到的第一个阻力,是从研发之初就困扰着科学家们的经费问题。1995年,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汇报北斗计划。国务院当时对此计划作出了批示。“批示说,这个计划很重要,但也说钱可能没那么多,是不是可以考虑先搞预研。”卜庆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
所谓预研,是指国家划拨少量款项进行尝试性预先研究工作,而并不能提供充裕资金保证项目的完成。
得知这一指示后,卜庆君坐不住了。当天晚上,他给国家主管部门领导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里,他恳切地说,“咱们可不能再搞预研,这个项目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如果搞预研就等于把这个项目毁了。”
王统业这位领导在电话里劝他不要着急。两天之后的领导例会上,他将卜庆君在电话里的想法说给大家,大家商议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尽力申请正式立项。
彼时,中国另外两个卫星计划已经确定,两个计划分别有一颗备份星指标。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将前两个计划的备份星指标分给北斗计划使用。“我们和两个卫星计划团队多次商议,如果你们打(卫星)成功了,备份星就不需要了。打不成,你们还得继续找问题呀。所以,就先给我们用好了。”中国卫星导航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北斗计划工程副总师谭述森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
这样的腾挪就使得北斗计划的最初立项不再需要单独划拨资金,这个新生的卫星导航计划终于得以正式立项。此时,美国的GPS系统已经走过快二十年,整体系统已经完成布网,正式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而俄罗斯自己研制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已在建设当中。
三。
问题接踵而至。
从1985年进行论证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一直担任着北斗计划中卫星方面的设计工作。而当北斗计划正式立项之后,正巧赶上航天飞船“神舟”计划开始上马。这样一来,任务一下子加重。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希望将北斗计划的工作迁往上海。
而如果迁往上海,研究工作基本需要重头再来。
“这也是1995年下半年的事。这一年啊……”回忆起那一段往事,很多当事者都不免叹口气。当时,这个调整并未与总参测绘局商议。卜庆君知道之后,直接给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曹刚川的秘书打了一个电话,“你跟曹副总长汇报一下,不能答应这个调整,要不就把计划毁了。”之后,卜庆君又直接找到曹刚川,陈述迁址之弊,争取首长的理解支持。
迁往上海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此时,相关专家已经陆续被调往北京。但是,这些研究浩瀚宇宙的科学家甚至没有一间合适的办公室。“当时房子很紧,来了人都是打游击。”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说。北斗计划最初的办公室,就设立在总参测绘局招待所的三楼。
“连我现在这办公室的一半大小都没有。”谭述森指着自己40平米的房间说。他到任的时候,办公室一共五个人,狭小的空间内只能将就容下办公桌。
匮乏的不只是办公设施,还有人才。卜庆君曾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商量,希望对方能为北斗计划提供几个博士生。对方十分爽快,“你去挑人,他们愿意去,我就放人。”卜庆君赶紧派人到哈工大,每个前来应聘的博士生都会问两个问题,“待遇多少?能解决住房吗?”
而就在他们与博士生洽谈的同时,广东一家企业前来招聘,待遇是月薪五千,另提供一套住房。一个月之后,卜庆君的部下一个博士生都没有招到,只有四五个本科生愿意前往北京。
领导觉得必须解决住房问题,不然没有办法吸引人才。于是,一方面开始着手盖宿舍楼,另一方面开始跑到北京市规划局,提出建立北斗计划总站需要用地。规划局很大方地表示,“你们是保密单位。顺义那边要哪块,我们来安排。”主管领导表示太远,不满意。对方又说,“那就沙河以北,哪块都可以。”
“我们要上地。”
“其实我早就都看过了,就选好了上地。”如今,卜庆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笑呵呵地回忆。但是,上地附近已经完成了规划,无法更改。卜庆君就与位于上地附近的航天城的负责人协调,在共用水电的情况下,划拨出了附近的两块土地作为工作区和生活区。
记得那是1997年1月16日,距离春节还有三天,北斗地面中心的基建经费也最终敲定。
四。
但是一切远比设想的要复杂。
就在决策指挥层为这个项目奔忙的同时,北斗研发团队的科学家也一直在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他们为自己定出的目标是“保八争七” ——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时间保证在1998年,争取提前到1997年。
由于北斗系统的奠基理论为双星定位,那么地面上的第三个点就需要有精确的地面高程,即地面高低分布的精确数据。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高程数据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化工程。“我们有三十年海量的测绘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纸质的,必须全部数字化。”总参测绘局一位资深专家回忆说,“这就需要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但那个时候,拥有这样的计算机都很困难。”
在总参测绘局局长袁树友少将的记忆中,这项庞大的数字化工程是从1996年开始的。“那时候咱们的银河计算机也满足不了需求,专家还是建议购买国外的设备。”袁树友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最终,巨型计算机引入了北斗计划。
在北斗系统筹备之初,这些早已熟悉GPS的科学家为自己提出要求。“导航精度要高,要有自己的创新。”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说。他所指的创新,是指北斗系统独有的、GPS不具备的短报文通信功能。
“这120个字的短信功能有时候非常重要,用户之间可以互相联系。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所有通信都断了,救援队就依靠这个功能。”一位院士专家如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制定了导航反应的标准,在5秒之内必须有所反馈。“其实5秒都会觉得时间长,咱们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如果过了几分钟没有导航显示,那你肯定认为这机器坏了。所以从一开始,我们这制定了5秒的标准。”谭述森说。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北斗卫星发射时间推迟了两年。直到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才正式送入轨道。而在此六个月之前,北斗系统的理论奠基人陈芳允已经因病去世。
“他去世的时候,我去他家了。唉……”卜庆君老人叹了口气。陈芳允最终没能看到自己的理论成为现实。
时隔两月,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此刻,从提出理论,到发射卫星上天,北斗计划已经走过15年。
在最初的双星定位理念实现的同时,北斗总师孙家栋开始把自己的担忧摆上桌面。“当时就担心如果两颗星当中有一颗坏了怎么办。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很为难,无论如何也得向领导汇报。”孙家栋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于是,经过申请,又补发了两颗备份星。而在一切都看似顺利推进的时候,麻烦再次降临。北斗一期和二期之间衔接的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突然全部断电,完全报废。为此,研究团队紧急制定了一个名为“泰山计划”的方案,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当年年底,以保证北斗计划一期和二期的顺利交接。
2003年12月开始,北斗系统正式开通开始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作为测量技术手段,虽然目前北斗系统的应用还远不如GPS一样完善,但以往一直依赖于GPS授时、导航的用户,开始多了一种选择——而这从长远来说,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在经济利益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2月,北斗二代论证会召开,已经退休的很多领导仍到会参加。会议上,专家评估后宣布,当12颗卫星布网完成后,北斗系统的年产值可能达到500亿。
如今,中国军队的导航和授时方式已经逐步由GPS向北斗转换,而金融、电力、渔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间领域也逐渐尝试使用北斗系统。2010年12月18日,北斗系统成功发射了第七颗卫星。目前,北斗系统进入了卫星发射布网的高峰期。按计划,到2020年,北斗将与GPS一样,成为一个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人类贡献了“司南”的中华民族,通过北斗计划,进入了定位和授时的宇航时代。

1970年,中国开始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和方案。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

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我国的授时,信息发送等功能由原先的GPS转变成北斗传输。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

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

2018年,我国北斗三号组网全部完成。

2020年6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这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总星系
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GPS、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为分米、厘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相关问题

为什么北斗七星总是连在一起呢?目的被揭开,真相让人不敢相信!
在夜空中,北斗七星总是以勺子的形状出现,它们看起来就像是连在一起。然而,这只是在地球上观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这几颗恒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都是各自独立的恒星。在北斗七星中,天枢的距离为123光年,天璇的距离为80光年,天玑的距离为832光年,天权的距离为58光年,玉衡的距离为826光年,开阳的距离为829光年,瑶光的的距离为104光年。虽然天玑和开阳距离地球差不多都是83光年,但它们位于空间中的不同方位,实际距离可达26光年。同样地,玉衡和开阳之间其实也很远,实际距离为13光年。
夜空中看起来很近的两颗星星彼此之间的距离可能达到了几十光年上百光年,而看起来很远的两颗星星也可能只是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所以肉眼是无法分辨恒星的距离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夜空中的北斗七星了,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用北斗七星来辨别方向,而且北斗七星在地球上看起来就像是一直大勺子,所以很多人以为它们之间的距离会很近。宇宙中的恒星和宇宙的尺度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恒星缩小为一个一个的普通,那么距离太阳最近的普通就在700公里之外,可以说星系内恒星的距离是非常分散的,将来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相撞的时候也会互相穿过而不是实打实的撞在一起。
在一个漫长的时间中,随着地球自转倾角的改变,恒星相对位置会有微小改变,北极星也会易主,但各恒星相对位置实际于宇宙中未改变,我们观测角度的略微改变亦不会是恒星天发生明显变化(因为太遥远了)。能够改变其位置的,大概只有黑洞,引力d弓,恒星死亡之类的。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这也是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宣布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部完成!

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还有欧盟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导航系统。于是就有人提出了北斗系统上线之后,每个中国公民每年会有几万元的收入,这种说法正确吗?

北斗系统上线之后,每个中国公民每年会有几万元的收入,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是被误解的一种说法,北斗导航系统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无疑是巨大的,按照中国的人口比例去进行换算,每个公民每年收入几万元也是不错的,但是谁来进行发放,而且这是国家的运营项目,是我国的科研人员日以继日的劳动成果,并不是每个公民的劳动成果,国家为什么要对每个公民进行“年底分红"呢?

而且北斗导航系统从立项到现在的组网成果,中间三十余年,国家为建设北斗导航系统项目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脑力等等也是巨大的,要想收回这些投资也是需要北斗导航系统运行好些年之后的,试问,为什么每个中国公民每年会有几万元的收入呢?

我国的北斗系统确实可以用于商业用途,也是真真确确的可以为国家创造财力,但是北斗系统的战略意义并不在于赚钱以及商业用途。还有一点,北斗系统是一种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一样都是需要收费的,但是并不是以租贷,网络费或者等等渠道来进行收费的,而是靠其中那个小小的芯片来进行收费的。

这个芯片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专门用来接收卫星信号的,而它的收费方式是在于你购买东西之中的,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手机里面就有导航系统,而相关费用就已经在我们购买手机时的费用里面了,还有汽车等等,这些芯片一般由政府授权给厂家之后,厂家去生产然后安装到手机,汽车等等需要导航系统的电子产品中,最后需要明白的是,我们用户在使用GPS或者北斗系统时是免费的。

尽管如今的北斗系统已经成功发射,但是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维修以及升级换代,毕竟发展自主导航系统已经是世界上的一大趋势,因此北斗系统所带来的利益将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来维护该系统未来的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换代,事实上我国的北斗航天系统的战略意义是大于其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

建设北斗导航有什么战略意义

1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

一提到导航系统,很多人想到的是美国的GPS,因为这是导航界的老大,但是毕竟是用的是人家的,受制于人的感受是不行的,就比如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我国的银河号货船准备前往沙特的时候,被美国以检查化学仪器为由,在茫茫大海上切断了我们的GPS信号,迫使我们的银河号在公海上漂泊了33天;

2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使用其他国家的导航系统,还有容易暴露和泄漏自己的秘密信息的可能,因此当我们自己国家有能力的时候,建立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就很有必要,而且根据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教研主任解释,过度依赖美国的GPS系统将会威胁到国家的信息安全;

3北斗导航系统具有更精确的范围以及系统

中国共成功发射了59颗北斗卫星,其中包括4颗北斗实验导航卫星、55颗北斗导航卫星,而且北斗导航卫星的定位精度已经达到了分米级、厘米级,完全可以满足新基建设时代的无人驾驶、精准农业等领域的发展需求,而且北斗除了提供全球定位服务以外,还保留了传统的北斗特色服务——短报文和位置报告;

4自主开发

北斗将会向全球用户免费提供服务,比如在北斗官网可以下载相应的ICD文件,但这里的开发并不是全部开发,主要开发的是明码频点和服务,不过军码不会开发,还有自主原则,就是本系统不依赖于其他系统,可以独立运行,而且北斗系统里面的所以核心软件器件,都实现了百分比的国产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98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 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