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厂,产能由哪个部门制定

机械厂,产能由哪个部门制定,第1张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已连续在四个国家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先后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生物质能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了相关扶持政策。科技部将生物柴油技术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根据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2020年突破2万亿元,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到2010年,全国生物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50万千瓦,生物液体燃料达到200万吨,生物质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到202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液体燃料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生物柴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生物质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4%。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开始起步
1.生物燃料乙醇
“十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厂,年产能达102万吨。其中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10万吨/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吨/年、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吨/年、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32万吨/年。2007年,产量约187亿升,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已有9个省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随着陈化粮食逐步消耗殆尽和玉米价格节节攀升,考虑到玉米乙醇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国家2006年起停止新批玉米燃料乙醇企业,并大力鼓励发展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中粮集团投资的国内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用木薯生产、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2006年10月在广西开工,今年正式投产,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投入生产的非粮燃料乙醇项目。
在发展传统乙醇产业的同时,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支持纤维乙醇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十五”期间,通过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已开发出利用甜高粱茎秆汁液、玉米秸秆类纤维素废弃物等制取乙醇的技术。目前国内第一条年产3000吨的纤维乙醇产业化中试线将在河南天冠集团建成。中粮集团黑龙江年产500吨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也投料试车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将连续汽爆技术用于纤维素制乙醇的装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年产3000吨纤维素乙醇生产装置。新疆三台酒业(集团)公司开工建设的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工程,年产乙醇10万吨,总投资28亿元,计划2009年完工。新疆南部莎车县与浙江浩淇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26亿元,开发甜高粱秸秆制取燃料乙醇项目,计划年产乙醇30万吨。
2.生物柴油
2001年9月海南正和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河北邯郸建成年产1万吨生物柴油试验工厂,标志着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诞生。到去年底,年生产能力约为300万吨,年产量仅为30万吨。全国现有生物柴油产能万吨以上生产企业26家,其中产能小于5万吨的有13家,5—10万吨的有7家,产能达到和超过10万吨的有6家。以每吨生物柴油7000元计算,产值10亿元以上的仅一家。
表7:2007年中国产能万吨以上生物柴油企业产值分布
产值
企业数量(个)
10亿元以上
1
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
5
3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
7
3亿元以下
13
在市场主体方面。我国的生物柴油行业现已形成民营企业、大型国企、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其中,民营企业是我国生物柴油行业的主力军,而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则起步较晚,目前多处于原料林基地或者工厂的建设期,真正运营投产的项目较少。
原料危机促使民营生物柴油企业开始两极分化。其中,一部分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应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如湖南海纳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一部分产能较大的企业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2006年福建卓越新能源公司在英国伦敦上市,成为世界上首家利用废弃油脂商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上市企业,2007年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在纽交所上市。还有一部分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转向以麻疯树果实等为原料进行生产,并斥巨资培育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如柳州明惠生物燃料有限公司等。而其他大部分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的民营企业则因原料问题而陷入停产或亏损的境地。
进入生物柴油行业大型国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由于进入行业的时间较晚,目前尚无大规模的生物柴油产能。而鉴于民营生物柴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原料供给瓶颈问题,目前,这三大能源巨头正全力推进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工作。2006年,中石油在四川南充炼油化工总厂规划设计了6万吨/年的生物柴油项目,首期1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正在建设中;为保障原材料的充足供应,中石油还在云南元阳县和四川攀枝花市分别筹建40万亩和180万亩的麻疯树原料林基地。2006年7月,中石化在四川攀枝花市建设一座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油厂,配套的麻疯林基地为40万—50万亩;2007年10月,中石化又与贵州省发改委合作开发5万吨/年的麻疯树生物柴油项目。2006年9月,中海油也与攀枝花市签订攀西地区麻疯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拟投资2347亿元,到2010年建成50万亩小桐子树种植基地和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油基地;此外,中海油还计划在海南东方市兴建一座首期规模为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的炼油装置,并在海南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的麻疯树。可以预测,这些资金实力雄厚,且拥有大规模原料林基地和加油站渠道优势的“巨无霸”,未来将是我国生物柴油行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的能源巨头都在积极开拓中国生物柴油市场。这些外资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未来将是本土生物柴油企业的有力竞争对手。其中,美国企业是我国生物柴油行业中外资企业的主力军。美国易力集团、美国博龙集团、美国蓝海控股集团、美国联美实业集团等都正在我国建设较大规模的生物柴油项目。美国贝克(BECOO)公司更是打算在未来10年内,陆续投入16亿到20亿美元在攀枝花建设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英国能源巨头—英国阳光科技集团、英国中天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也已进军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其中,英国阳光科技集团正在云南、重庆等地建设规模庞大的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而英国中天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投资的河北中天明生物燃油有限公司首期3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经投产,后期7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正在筹建中。奥地利碧路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生物柴油行业的外资企业。碧路集团曾在山东威海筹建以油菜籽为原料的25万吨/年的生物柴油厂,后因原料不符合我国规定而搁浅。随后,奥地利碧路集团和中海油在南通合资建立了海油碧路(南通)生物能源蛋白饲料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棉籽为原料、年产269万吨的生物柴油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产业链方面。生物柴油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原料和技术、设备供应商,中游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下游的加油站、发电厂、炼油厂、运输公司、化工企业等客户组成。其中,油脂厂、地沟油回收企业、油品经销商等是生物柴油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则既包括德国Westfalia食品技术公司、意大利梅洛尼集团、美国鲁齐公司、奥地利Energea生物柴油技术公司等国际知名技术设备供应商,也包括国内一些专业油脂设备生产商,如河南修武永乐粮机集团、武汉理科鑫谷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瑞之源生物燃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般而言,进口设备质量较好,但价格昂贵,对原料要求也比较苛刻,适用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国产设备质量相对逊色,但价格低,对原料的适应性也强,适合于中小型企业。
表8:
3.发展生物液体燃料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料的多元化亟待取得突破。随着今年粮价上涨,全球对生物燃料的争论此起彼伏。特别是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认为,生物燃料的发展在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起到了40%的作用,加剧了粮食危机,呼吁降低生物燃料的发展速度,缓解人车争油的矛盾。我国生物燃料原料结构存在很大局限性,燃料乙醇以玉米等陈化粮为主,占总原料的70%,木薯、甜高梁为原料的非粮乙醇产业规模化有待时日,特别是纤维素乙醇才刚刚起步;生物柴油主要来自于废弃油脂,油料植物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进展不快。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的废弃油脂分散各地,搜集和运输成本高昂,厂家一般只能就地取材,导致很多企业出现了严重的原料短缺现象。此外,由于我国对地沟油的回收管理不善,每年可供生物柴油企业利用的废弃油脂不足50万吨。按照12吨废弃油脂生产1吨生物柴油计算,40多万吨废弃油脂能满足的产能只有30多万吨,供不应求导致近年来废弃油脂的价格也在快速上涨。据统计,地沟油价格已经由2006年的2000元/吨上涨至目前的5400元/吨;植物油脚价格也从2006年的8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3500元/吨。原料短缺及价格暴涨导致很多生物柴油企业亏损和停产。
二是市场不规范,销售渠道匮乏。目前生物柴油市场混乱,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生物柴油无法进入国有加油站。虽然《可再生能源法》确定了生物柴油的合法地位,生物柴油国家标准的出台也扫清了生物柴油进入国有加油站的障碍,但由于各种原因,民营企业的生物柴油始终无法通过合法渠道顺利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销售网络中,使得大部分生物柴油只能以土炼油的价格出售,由此导致每吨生物柴油售价比普通柴油低600元左右,严重侵蚀了生物柴油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是自主研发能力弱。生物燃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甜高粱、木薯、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节能减排和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生物燃料车试验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生物燃料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受原料半径和市场半径的限制。据测算,燃料乙醇的原料半径和市场半径分别在300公里和600公里。这对生物燃料的生产销售是很大挑战。因此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领域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在成品油价格管制的前提下,缺乏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的扶持政策。一方面,成品油价格管制使得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无法通过提价转移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相对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生物柴油企业的高额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措施而言,我国目前尚无具体、可 *** 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出台。
(二)生物质发电产业取得重大进展
1.生物质发电总体情况
我国生物质发电快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纷纷投资参与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建设运营。
在直燃发电方面,截至2007年底,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已核准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87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全国已建成投产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超过15个,在建项目30多个。预期到2010年,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550万千瓦,到2020年可达2200万千瓦。山东单县生物质发电工程1×25千瓦机组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投产,开创了国内生物质直燃发电的先河。该项目设计年发电能力16亿千瓦时,2007年发电量达到了229亿千瓦时,按25万千瓦装机容量计算,全年利用小时数高达9160小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江苏、广东、河南、浙江、甘肃等多个省市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共燃发电方面,我国目前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75座,其中建成50座,在建25座,总装机50万千瓦。综合考虑投运、在建和正在进行前期工作3种不同阶段的焚烧发电项目,72%的焚烧厂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在投运和在建项目方面,广东、浙江和江苏位居前三名,三地合计占全国总量的51%。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将达80万千瓦,2020年将新增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左右。如按每千瓦4500元的设备造价计算,2020年我国垃圾发电市场容量将达149亿元。
浙江省和广东省的垃圾发电厂发展较快,装机容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左右。浙江省投入商业运营的垃圾发电厂12家,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厂11座,总装机容量114万千瓦,垃圾填埋气发电厂1家,装机容量0194万千瓦,垃圾发电占垃圾处理量的27%。广东省建成的垃圾发电厂16座,总装机容量约172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厂15座,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垃圾填埋气发电厂1座,装机容量02596万千瓦。
表9:我国垃圾焚烧厂炉型分类统计
类 型
数 量
比 例
炉排炉
引进设备焚烧厂
30
45%
引进技术焚烧厂
7
9%
国产炉排焚烧厂
10
10%
流化床
流化床焚烧厂
28
36%
合 计
75
100%
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是国内第一座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创新并完全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其业主为重钢集团旗下的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有能力生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核心设备的企业。总投资315亿元,每年平均发电1亿多度,其中9000万度进入国家电网销售,可满足3万多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目前,重庆市正准备投资5亿元,再建一座日处理垃圾能力2000吨的垃圾发电厂。
宁波市镇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中科院专门针对国内垃圾处理现状开发的一项高新技术。年处理生活垃圾219万吨、发电15亿度,可满足宁波10万户居民一年生活用电。该项目引用中科院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开创性地采用垃圾、燃煤混烧技术和先进的烟气净化设备;还采用了独特的“外置式过热器”技术,成功解决了垃圾焚烧中烟气对过热器腐蚀的世界性难题,先进的垃圾渗滤液回喷技术使得渗滤液对外零排放。
从我国垃圾焚烧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垃圾焚烧处理比例将稳步提高,国产化焚烧设备在部分城市扩大市场,炉排炉和流化床焚烧厂国内细分市场;二次污染特别是尾气净化技术将取得进展,焚烧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得到提高,焚烧厂向大型化方向发展;采用BOT等方式建设焚烧厂将占据主导,主要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得到应用。
四、我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生物质能产业化正在我省各地蓬勃开展。全省已建在建生物燃料项目近10家,年产能将超过100万吨。已核准秸秆发电项目近10万千瓦,10多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发电装机共计20多万千瓦。预计到“十一五”末,生物质能产业产值将达到600亿元。
在生物柴油技术不断突破的基础上,无锡华宏生物燃料有限公司、江苏高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林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南通碧路生物能源蛋白饲料有限公司、南京清江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正在建设年产10万吨级以上的生物柴油及副产品环保燃料油项目。2006年10月,全省规模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奥地利碧路生物柴油能源公司在南通开工兴建,该项目总投资达12亿欧元。无锡华宏生物燃料有限公司,今年“消费”掉地沟油近3万吨,约占无锡市全年产生的地沟油一半左右;该公司生产的生物柴油因为符合欧Ⅵ排放标准,不仅在国内十分抢手,还出口到了德国、日本等国家。
江苏国信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2004年9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是国家第一个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并被确定为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示范项目,列入江苏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总投资额299亿元,首期规模为25万千瓦,年消耗秸秆16万吨,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产值可达118亿元。由中节能生物质能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保护公司投资248亿元建设的采用循环流化锅炉秸杆直燃发电项目2007年4月在宿迁投入试生产,每年可消化秸秆近20万吨,节约标准煤98万吨,外供电力1亿多千瓦时,可使本地农民每年增收5000多万元。扬州市第一个秸秆燃烧发电项目2007年8月在宝应正式投入试运行。该项目3台锅炉每台每年可发电2000亿千瓦时。项目投产后每天可利用秸秆类农田废弃物800吨,每年消耗量30万吨左右,年节约标准煤10—15万吨。
江苏第一座焚烧垃圾的发电厂—无锡益多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正式并网发电。每天可焚烧生活垃圾1000吨,每小时可以发电24万千瓦时。苏州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扩建工程预计明年6月份建成投运。该项目采用炉排炉技术,配置2台每小时可生产423吨的余热锅炉和1台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每年可新增上网电量1亿千瓦时。预计日处理城区生活垃圾1000吨以上,加上已投入使用的垃圾发电厂一期日焚烧垃圾1600吨,每天将焚烧城区生活垃圾2600吨左右,占城区每天生活垃圾总量的80%左右。昆山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年焚烧垃圾3347万吨,年发电855161万千瓦时,使昆山市市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此外,已建在建的还有如皋垃圾焚烧发电厂、南京溧水秸杆发电厂、徐州沛县坑口热电厂、新沂东区热电厂、江阴垃圾焚烧发电厂、东海秸杆发电厂等项目。
五、加快我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和省鼓励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的相继实施,我市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三到五年时间内打造工业经济千百亿企业,使我市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市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市生物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要注意跟踪产业发展走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生物质能产业是新兴产业,我市生物质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各地和市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国内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动态,根据我市生物质能资源状况、技术特点、市场需求等,研究制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比如我市农村秸杆量大,如有效加以利用,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可积极推广使用江苏大学研制开发的家用式秸杆气化炉;或兴建气化机组,经过输配管网,向农户集中供气。充分发挥丘陵山区的优势,加强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研究开发,强化项目招商,大力引进以新型能源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项目。
二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质能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我市在生物质能技术研究方面有一定优势。去年,中国国电科环集团与镇江市金正造纸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国各类秸秆发电设备配套产品——PSJP秸秆破碎机,在润州区七里甸街道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填补了国内长期以来与秸秆发电设备配套“断档”的空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PSJP秸秆破碎机,可大批量破碎处理各种农业秸秆、枝丫材、废弃轮胎、废弃包装木材等,并可为发电机组提供从上料、破碎、进料等全过程的全自动服务,减少人工成本,还能满足发电设备的技术要求。镇江海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靠江苏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拥有一系列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气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包括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工业用生物质气化装置、生物质气化站的建设、秸杆粉碎机、秸杆制煤、秸杆成型设备。丹阳市与加拿大凯瑟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成功签约,共同谋划筹建生物技术和气体分离这两大高科技技术平台,着力围绕工业废气处理、沼气提取、秸秆气化与液化等诸多研发领域予以拓展。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相关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为国内相关大型生物质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或为国内生物质能生产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产品配套。
三是要精心培育现有骨干企业。近几年,我市建设了一些生物质能项目。今年6月,由美国易力公司独立投资15亿美元、位于镇江市大港国际化学工业园区的江苏恒顺达生物能源基地一期工程投产。主要是以废弃油脂为原料,采用欧美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环保再生型生物柴油及相关绿色再生能源产品,在未来3年内该基地将建成以年产100万吨绿色环保再生型生物柴油为主的综合性再生能源的生产研发基地。位于丹阳的江苏洁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采用华东理工大学的关键技术,利用“地沟油”、废弃食用油生产生物柴油。2006年10月投产以来,年产量已达23万吨。全面扩建后今年年产将达10万吨,销售5亿元以上,利税可达1亿元。这些企业是生物质能产业的骨干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市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要为现有企业搞好服务,主动解决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产品链,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企业涉足生物质能产业。
四是要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生物质能行业涉及到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各方面的扶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本部门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市科技局在今年5月出台的镇江市绿色能源重大科技专项方案中,把生物质能转化等作为绿色能源专项重点支持的方向,提出了今后我市生物质能技术领域的重点,计划到2012年,我市生物质能产业要达到5亿元。其它相关部门也要根据我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有关政策,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发展壮大生物质能产业。
追问:
内容比较广泛,不知道是那个市的总结报告,还是希望针对些简洁些
回答:
不好意思啊,我也是在网上找的,最贴近的就是这个了,具体简洁的没看到哦。

利用弘历软件帮你选了一下
1、满足6月20号该股票在128元附近的股票,我设的条件是12元到13元之间,没级细挑去看,共有50只。
000602--金马集团
000617--石油济柴
000777--中核科技
000950--建峰化工
000990--诚志股份
002003--伟星股份
002092--中泰化学
002093--国脉科技
002111--威海广泰
002144--宏达经编
002158--汉钟精机
002166--莱茵生物
002170--芭田股份
002178--延华智能
002188--新嘉联
002192--路翔股份
002196--方正电机
002232--启明信息
002238--天威视讯
002240--威华股份
002250--联化科技
600022--济南钢铁
600028--中国石化
600037--歌华有线
600048--保利地产
600059--古越龙山
600066--宇通客车
600088--中视传媒
600097--华立科技
600102--莱钢股份
600107--美尔雅
600132--重庆啤酒
600277--亿利能源
600306--商业城
600351--亚宝药业
600438--通威股份
600531--豫光金铅
600559--老白干酒
600578--京能热电
600616--第一食品
600663--陆家嘴
600704--中大股份
600723--西单商场
600761--安徽合力
600806--昆明机床
600809--山西汾酒
600835--上海机电
600861--北京城乡
601006--大秦铁路
601600--中国铝业
27月初接连来了几个涨停的股票,我以7月1日至11日,涨幅30-100%条件选了一下,共有37只,不一定都是连续涨停的
000055--方大A
000150--宜华地产
000502--绿景地产
000503--海虹控股
000553--沙隆达A
000558--莱茵置业
000610--西安旅游
000661--长春高新
000797--中国武夷
000802--北京旅游
000876--新希望
000908--天一科技
000949--新乡化纤
000961--大连金牛
000996--中国中期
000998--隆平高科
001696--宗申动力
002011--盾安环境
002015--霞客环保
002023--海特高新
002118--紫鑫药业
002120--新海股份
002127--新民科技
002186--全聚德
600088--中视传媒
600093--禾嘉股份
600322--天房发展
600335--鼎盛天工
600388--龙净环保
600395--盘江股份
600620--天宸股份
600643--爱建股份
600663--陆家嘴
600745--ST天华
600791--京能置业
600836--界龙实业
601588--北辰实业
最后一点,还确实不太好查,不过你可以去参考一下次新股:下面这些满足第1个条件
002144--宏达经编
002158--汉钟精机
002166--莱茵生物
002170--芭田股份
002178--延华智能
002188--新嘉联
002192--路翔股份
002196--方正电机
002232--启明信息
002238--天威视讯
002240--威华股份
002250--联化科技
601600--中国铝业

日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建立地级市15年的发展,日照已成为黄海岸边一颗闪亮的明珠,跻入山东半岛都市群行列。
经济实力迅速壮大。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已达到31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74倍,年均递增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74亿元,增长了38倍,年均递增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了766倍,年均递增1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3亿元,增长了354倍,年均递增155%。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6元增加到2003年的11211元,年均递增114%。
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非公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109%、集体经济占71%、股份合作及股份制经济占557%,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占2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52%、420 %、111%和10 %。2003年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1517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763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045万人。
工农业生产阔步前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大幅度增加,由以种植业为主,发展成为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局面。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2万吨,比1949、1978年分别增长13倍、145%,油料总产量达1956万吨,比1949、1978、1989年分别增长73倍、19倍、177%,水产品产量达534万吨,比1949、1978、1989年分别增长693倍、113倍、55倍,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8089万千瓦。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抓好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蚕茧、烟叶等经济作物,取得了丰硕成果。南茶北移在日照获得成功,日照绿茶成为地方名产、特产,2003年全市茶叶产量已达2460吨,比1993年增长34倍,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水果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2003年总产量达到了2079万吨,比1949、1978、1989年分别增长1289倍、17倍、187%。蔬菜生产近几年来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蔬菜产量达13936万吨,比1993年增长14倍。成为全省重要的蚕茧和烟叶生产基地,2003年产量分别达到9212吨和115万吨。
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带动和工业强市战略,以招商引资膨胀工业规模,以技术改造优化现有工业,大力培植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已形成了以冶金、粮油加工、液体化工、木制品加工、浆纸、能源为主的六大临港支柱产业,工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38284亿元,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2倍,比1989年增长132倍,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09%。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建国55年来,特别在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国初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很小,194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有百万元。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经营城市理念,大力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56%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达到了13124亿元,1989-2003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8984亿元。
交通设施水平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2003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06公里,是1993年的19倍,其中国道2094公里,是1993年的14倍,省道4334公里,是1993年的15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日东高速、同三高速贯穿我市,通车里程达到1396公里。港口建设成就显著。我市成功的组建了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推进了港口资源和市内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200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5065万吨,是1993年的32倍,港口集装箱运量962万标箱。邮政、通信、电力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96亿元,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36亿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03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4977平方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5390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539万平方米,比1993年增长77倍,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92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0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建立地级市以来,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5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5万人;普通中学157所,在校学生21万人,小学576所,在校学生1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科技体制的深入改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申请专利146项,比1998年增长947%;科技成果102项,比1998年增长378%;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3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5项。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200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转播电台2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907%,电视人口覆盖率93%,比1993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44个,比1978、1989年分别增长28倍、977%;医院病床5387张,比1978、1989年分别增长17倍、981%;卫生技术人员6793人,比1978、1989年分别增长18倍、679%。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3年末全市有业余体育运动学校4所,在校学生365人,专职体育教练31人;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奖牌80枚(金牌36枚,银牌17枚,铜牌27枚),其中,全国性比赛13枚,全省性比赛67枚。
建国55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日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建立地级日照市15年来,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建立地级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984亿元,其中2003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3124亿元,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投资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国55年来,日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有了长足发展,为日照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建设领域抓住机遇,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迅速发展,建设规模日益扩大。55年来,全社会投资由1949年的100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13124亿元,1989年以来年均增长256%,增幅超过同期GDP112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投入成效显著。建国初期,全市仅有几处小型工业企业和部分手工业,年工业总产值仅为500万元。通过55年来的投资建设,全市工业总产值2003年已达38284亿元,是1989年的143倍。55年来,我市化工、纺织、机械制造、造纸等很多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发展起来的钢铁、浆纸、电力、粮油加工、木制品加工等行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3年底,全市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全、技术装备先进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2003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695亿元,是1989年全社会投资的68倍。工业的高投入保证了工业的高增长,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9年的194%提高到2003年的365%。
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744亿元,外商港澳台完成1886亿元,个体私营完成548亿元,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2194亿元。各种投资主体形成了全市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新格局。政府投资在城建、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市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的主力;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规模虽不大,但逐渐成为全市民营经济崛起的生力军。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我市的房地产开发活动起步于80年代,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近年来,投资发展迅猛,至2003年底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超过80家。200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17亿,其中住宅投入达903亿元,经营收入达951亿元,我市房地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工业投资领域,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日照,将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步伐,伴随一批企业的巨资投入,一个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正在崛起。
大手笔带来大变化
建国55年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市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环境建设步伐。特别是建市以来,修建了北京路、山东路、沿海路、德州路、临沂路、迎宾路、山海路等大量城市道路,并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市容市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轮廓初步形成。新建、改建银河公园、万平口生态公园、森林公园、人民广场等多处设施,营造了城乡绿色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美化了人民生活。住宅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93年的129平方米增至2003年的205平方米。
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建国以来,我市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到2003年底,新建高速公路1396公里,一级公路31公里,二级公路102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406公里。各级政府积极拓宽、改造镇村公路,把城市和镇村连在一起。随着日东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国道省道建成改道以及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建设,我市将形成四通八达、便捷畅通的公路网络,为日照发展增添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市以来,大学经济成绩显著,普通高校从无到有,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数达25万人。随着一佳合作学校、日照实验高中等相继建成,我市普通中学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由建国初期的几处发展到2003年的157处,在校生数由1989年的1339万人增到2003年的2109万人,2003年,全市教育完成投资1157亿元;卫生事业蒸蒸日上,2003年全市有医疗机构344处,病床床位达到5387张,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扩建和即将建成的卫生防疫大楼将大大改善我市的医疗条件;体育事业上,体育场、馆修建一新,一些国内、国际赛事相继在我市举行;有线电视网遍布城乡,宽带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我市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铁路、港口建设成就斐然。建市以来,日照的交通事业建设步伐加快,迅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3年,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达21亿元,是1989年全社会投资的39倍。修建并改造了复线兖石铁路,修建了胶新铁路日照段;港口建设连上新台阶,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新建、扩建了日照、岚山两大港口,到2003年底拥有泊位39个,其中万吨级20个。2003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45065万吨,是1989年的5倍。
园区显现龙头效应。建市以来,我市园区建设成就明显,开发区投资项目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产快,外向型经济增长迅猛,尤其是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科技工业园、岚山开发区等园区投入大、发展快,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
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
8月15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大幅下挫,标准普尔500指数回吐了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而道琼斯指数跌破13000点整数关口。
8月30日自8月9日至30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以防次贷危机恶化。
9月18日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以及可能的经济衰退后果,美联储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从此,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10月30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成为华尔街第一位直接受次贷危机影响丢掉饭碗的CEO。
11月4日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宣布辞职。
2008年2月12日
为避免房贷违约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还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
2月13日布什正式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
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
7月14日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过去一周被“腰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
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发生。
9月10日美国证券巨头雷曼兄弟决定出售旗下资产管理部门55%的股权,并分拆价值300亿美元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资产。
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已与另一家证券巨头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届时美银将超过花旗集团,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
10月份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得以通过,至此,各国纷纷拉开了救市的大幕(降息,担保银行存款,向金融机构注资,政府收购金融机构资产等等)然而在各国救市计划通过后并没有让各国股市止跌回升,反而让各国股指继续遭受重挫
中国也不例外,连续三次降息,单边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和取消利息税,上调出口产品出口退税率,未来几年准备投入5万亿元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等等一系列政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91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 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