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第1张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为了能让Arm在伦敦上市,或者至少部分在伦敦上市,约翰逊曾亲自游说Arm的股东方软银亿万富翁创始人孙正义。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1

由于英国出现动荡,日本软银集团决定搁置英国芯片设计子公司Arm在伦敦上市的计划,而是可能直接前往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曾亲自游说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希望Arm至少能在伦敦证交所部分上市。但随着约翰逊政府下台,多位主导此事的官员离职,Arm上市谈判陷入僵局。

过去,企业始终回避两地上市模式,因为同时在两地进行IPO成本更高,过程也更为复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都需要其提供招股说明书,并附有其他监管要求。

两名熟悉软银想法的人士表示,计划在伦敦上市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在公司内部停止。与过去相比,在伦敦上市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接近软银的银行家警告称,该集团之所以考虑在伦敦上市,是因为英国政府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英国政府已要求官员们制定合适的上市条件,承诺让Arm成为英国科技行业中的全国性领军企业。

不过伦敦对快速增长的公司依然缺乏吸引力,因为赴美上市可能获得更高估值和更多融资。孙正义曾在6月份告诉股东,他支持在美国上市,因为Arm的大多数客户都在美国。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的官员仍在制定方案,希望吸引Arm在伦敦上市。伦敦证交所的高管们也仍努力游说Arm高管。

据悉,Arm在英国IPO的准备工作已达到“成熟”阶段。此举意味着,Arm可能同时被两个市场纳入指数,这将增加可能投资于该公司的基金数量,并帮助该公司快速进入富时100指数(FTSE 100)。

英国银行家表示,Arm在两地上市的想法并不“疯狂”。他们说:“Arm在英国的股价过去有很大的溢价,它在英国上市将获得更大的支持。作为同时进入富时100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首家成份股公司,你能想象孙正义会有多兴奋吗”

Arm的一种选择是在IPO中包括向散户发行股票,以吸引那些年纪较大、较为富有的私人投资者,这些人还记得该公司早期从剑桥Acorn计算机公司分拆出来时的场景。

软银最近投资了PrimaryBid,该公司为散户投资者提供购买IPO股票的平台。分析人士表示,这可能会被用作吸引私人投资者投资Arm的手段。

2016年,软银斥资320亿美元收购了Arm,并在四年后达成了一笔重磅交易,将其出售给英伟达。然而,由于监管阻碍,这笔交易被搁置。

软银和Arm均拒绝置评。Arm此前曾表示,无论在哪里上市,该公司都计划将总部继续留在英国。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2

由于英国政府动荡,软银搁置了英国芯片企业Arm在伦敦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

7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约翰逊辞去英国首相,投资部长格里·格里姆斯通和数字部长克里斯·菲尔普辞职的大背景下,软银已经暂停了明年Arm在英国上市的讨论。

《金融时报》称,为了能让Arm在伦敦上市,或者至少部分在伦敦上市,约翰逊曾亲自游说Arm的股东方软银亿万富翁创始人孙正义。原本的投资部长格里姆斯通和数字经济部长菲尔普也都在与软银的谈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根据Arm之前对外释放的消息,孙正义希望把Arm放在美国上市。而这次英国动荡可能为软银寻求更直接的美国上市铺平道路。

由于必须同时进行两次IPO的成本和复杂性,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都需要招股说明书和其他监管要求,公司过去一直避开这种方法。

两位熟悉软银想法的人士表示,IPO伦敦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已在公司内部停止。其中一位人士补充说,伦敦上市的可能性看起来比过去要小。

鉴于在美国有更高估值和更深投资者现金池的潜力,伦敦一直被批评为对快速增长的公司没有吸引力。

报道称,据一位熟悉政府努力的人士称,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的官员仍在制定一揽子计划,以吸引Arm上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高管们仍在努力让软银相信英国的优点。

软银和Arm拒绝置评。Arm此前曾表示,无论它在哪里上市,它都计划将其总部保留在英国。

2月8日,由于交易遭遇监管挑战,英伟达正式宣布终止收购Arm。软银随后表示,Arm准备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进行公开募股。

Arm于1990年在英国剑桥成立,一直专注于开发低功耗的芯片。高通、联发科、华为、苹果等企业均采用Arm芯片架构开发芯片,其产品最初用在在智能手机领域,现在延伸至电脑、车联网设备等众多领域。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3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英国政府出现动荡,软银暂停让旗下芯片设计公司 ARM 在伦敦上市的计划,可能会考虑只在美国上市。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曾在与软银的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英国投资部长格里 · 格林斯通(Lord Gerry Grimstone)和数字部长克里斯 · 菲尔普(Chris Philp)宣布辞职,导致软银暂停了让 ARM 明年在英国上市的讨论。

据悉,软银集团是在 2016 年以 3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RM 的,这笔交易是软银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2020 年 9 月 13 日,软银集团宣布,将把 ARM 出售给英伟达,交易价值为 400 亿美元。然而,由于监管方面的重大挑战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对,这一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

今年 2 月 7 日,软银集团正式宣布,它与英伟达同意终止双方此前达成的 ARM 出售协议,并为 ARM 启动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

今年 2 月 9 日,软银集团 CEO 孙正义表示,ARM 很可能选择在纳斯达克而非英国本土上市。然而,6 月中旬,知情人士透露,软银集团也正计划让其所持部分 ARM 股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如今,刚刚过去一个月,事情又发生了变化,软银集团暂时暂停了 ARM 在伦敦上市的谈判。

Arm 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 OEM 厂商,全世界超过 95% 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 Arm 架构。

文/杨剑勇

物联网的普及离不开5G,使得万物互联得以实现,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速度是4G的百倍,且在未来几年,在全球将创造1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得到了众多国家大力支持,但5G大规模部署和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不少运营商对5G普及比较乐观,其中包括软银在内的日本三大无线通信运营商将于2023年普及5G。

5G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

4G时代已是过去,5G的未来已来,随着5G技术的推进,支撑数百亿的海量物联网设备连接,让一切设备互联将重塑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意味着将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在杨剑勇看来,由于万物互联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商业机遇,至此各国运营商尤为积极,寄望于5G摆脱管道命运。

在不靠卖手机的赚钱诺基亚来说,在专注于通信布局物联网领域后,基于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搭建了一个庞大的 Impact 管理平台,目前已连通并安全管理着15亿部设备,诺基亚希望各国政府和企业借助改平台都可以安全管理各方面的物联网服务(收集分析、数据处理、设备管理等)。

大连接时代赋予诺基亚迎来重大变革,在积极扩展物联网生态系统下,不仅成立了投资基金,全力押注5G和物联网技术。就在上月,诺基亚和国有企业中国华信签署了协议,诺基亚在中国的业务和上海贝尔进行整合,成立了一家具有外资背景的国有股份制的央企,而5G和物联网是这家新公司的战略重点,以此释放诺基亚巨大的创新能量。

5G是通信技术一个风口,支持海量的物联网连接,作为芯片领域当中的巨头高通,也在积极推进5G技术和物联网发展,早在十几年前,高通就在探索5G的未来,并联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来共同推动应用落地,将世界带向5G,促使万物互联的时代更快的到来。

高通从基础设施、芯片、模块和设备等打造一个稳健、开放的生态系统,在物联网云平台这块,高通就联合物联网云服务商机智云与中国电信展开深入合作,将会在机智云自助开发平台部署5G的开发技术,让更多物联网开发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实现5G的开发和应用落地。

由于机智云的云服务能力具备数据管理、计费、终端管理、连接服务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也就是云、端、到设备云端整合,并分享至整个产业链,支持NB-IoT、LTE Cat-M1和EC-GSM-IoT等蜂窝物联网技术,并保证高度的数据主权和安全性,可以满足厂家和产品的业务需求,助力企业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运营。

各运营商也寄望于5G摆脱管道命运,中国移动曾表示,将在2019年进行大规模的预商用5G测试,引导5G产业走向成熟和商用,基于大连接战略,到2020年要实现50亿连接目标,物联网有望为中国移动带来高达千亿收入规模。在面向物联网领域推出了开放平台OneNET,形成物联网“云-管-端”全方位的体系架构,来推动物联网在各行各业规模应用。

来自全球其他运营商也在积极谋划5G部署,美国运营商Verizon宣布,今年将会在美国多个城市进行5G的试验性运营,韩国运营商KT计划在2017年9月前完成其5G网络的部署;而在日本,日本三大运营商为配合2020年东京奥运会,届时在东京都中心城区等区域率先提供5G服务,并用3年时间逐步推广到全国。

据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三大运营商都科摩通信、凯迪迪爱和软银从2019年度起开始设备投资,并完善针对5G的软硬件环境,预计总投资额估计约455亿美元,这将加速自动驾驶车辆和物联网在日本的普及。

5G 让无人驾驶成为现实

由于众多科技企业来势汹汹进入汽车产业,自动驾驶作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驱使科技企业和传统汽车厂商均把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视作为未来发展核心战略之一,将会改变整个“出行”市场,人们拥有车辆的形式逐渐朝按需转变,然而无人驾驶汽车商业落地面临众多难题,其中网络连接能力成为核心基础之一,5G网络有望满足庞大的数据传输需求。

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无人驾驶或者装载无人驾驶辅助技术的机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亿台,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然而无人驾驶汽车对技术要求极其苛刻,当前的通信难以满足,而5G将实现无人驾驶所需的连接,为了支持5G和无人驾驶,英特尔开发了英特尔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还与宝马、Mobileye面向2021年推出全面无人驾驶的汽车。

在芯片领域,不仅仅英特尔战略重心向无人驾驶延伸,其他芯片厂商目光同样投向了智能汽车,无人驾驶将成为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杨剑勇进一步指出,芯片厂商是推进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幕后推手,而英伟达则是最大赢家之一,去年市值更是暴涨两倍,如今市值高达878亿美元。

5G 让智慧生活成为现实

作为智慧生活是物联网场景下最贴消费者垂直领域,由于在众多科技企业的积极推进下,智能家居生态已初步形成,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基于某个生态平台搭建一个智慧家庭,其中美的作为传统家电巨头,目前美的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添加M-Smart协议及模块,所打造的M-Smart智慧生态,以去核心、打破孤岛和共享资源,并以开放的姿态构件智慧生活生态。

由于美的在智慧家庭生活布局正在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用户提供全套智慧家居方案,就在近日,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率队拜访美的集团,在NB-IoT、eSIM、5G等最新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合作可能,联想希望与美的将全面合作,共同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行业的应用。

美的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智慧生活落地千万家庭,与包括华为、联想等众多科技企业,以及联通等运营商合作,通过NB-IoT、5G等新技术布局智能家居,推动智能家居生态的建设。

在面对巨头之间的生态大战,作为智能家居创新典范的欧瑞博,则在巨头无暇顾及的领域开创性地打造了基于场景互联和场景交互的基础电气类设备生态。围绕家居环境内的光照、门窗遮阳、安防、影音、暖通环境以及办公环境下的能源管控推出了系统级的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而这些智能系统要打通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到数据计算与分析,再到用户交互,个性化配置等都需要更加高度、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的网络,这其中5G将起到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写到最后:

华为为了开发5G技术,谋求话语权,投入了大量资源,该公司拥有8万名研发人员,另外有数据显示,华为10年来累计投入近3000亿。这一庞大的研发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电信领域,以确保在未来通信领域处在领先地位,尤其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下,确保华为构建连接的核心能力。

华为自提出物联网战略之后,其发展愿景为“更美好的全连接时代”,由于5G是为物联网而生的技术,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的数据处理速度,不管是诺基亚、爱立信还是国内的华为和中兴已开始围绕5G积极布局,希望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

在众多通信、芯片和运营商等企业积极谋划5G商业进程之际,万物互联有望成为现实,也将助推物联网规模部署和加速物联网的普及。

注: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杨剑勇,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Wi-Fi最大的优点是连接快速持久稳定,它是解决IoT设备端连接的首选方案,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智能设备对于Wi-Fi的覆盖范围的依赖导致智能设备的活动范围比较小,缺点是不适合随身携带或户外场景

1、3765C考勤机是一款典型的通过Wi-Fi与云平台连接通讯设备,但是手机与其连接借助的是Bluetooth通讯

蓝牙最大的优点是不依赖于外部网络,便携,低功耗,只要有手机和相应的智能设备,就能够保持稳定的连接,走到哪连到哪,所以大部分运动的智能设备和户外使用的设备都会优先考虑Bluetooth。它的主要不足有:
1不能直接连接云端
2传输速度比较慢,只能用于数据量较小的传输
3组网能力比较弱(距离近(大概10米)、蓝牙的组网一个central只能连接7个外设)

13650签到机采用的蓝牙通讯:校验设备、设置各种参数,签到机的发现采用的Beacon协议(而Beacon协议也是蓝牙协议的扩展):智能手环与手机之间的通讯是蓝牙通讯

Wi-Fi的不足是智能设备移动范围小,蓝牙的短板是设备不能直接连云端和组网能力弱。而WWAN既可以移动,也可以随时联网,看上去好像完全弥补了Wi-Fi和Bluetooth的不足,实际上它也两个主要的短板
1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较高的费用
2网络状况不稳定,常常遇到无网或弱网的环境

智能设备车载Wi-Fi

前面介绍了主流的三种无线技术占到了所有IoT使用场景的95% ,剩下的是一些特殊场景用到的无线技术选型

ZigBee,也称紫蜂,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上协议,底层是采用IEEE 802154标准规范的媒体访问层与物理层。主要特色有低速、低耗电、低成本、支持大量网上节点、支持多种网上拓扑、低复杂度、快速、可靠、安全
例如在全屋智能场景中,家中已存在大量IoT设备,如果使用Wi-Fi方案,每个设备配网会非常麻烦,并且Wi-Fi每次做移动,修改密码,智能设备都要一一作出调整。如果使用蓝牙方案,以目前BLE42标准,蓝牙的组网一个central连接7个外设,但是蓝牙的组网能力弱也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在全屋智能场景中,经常会使用ZigBee+Wi-Fi的二合一网关。ZigBee和蓝牙一样都是近距离低功耗的通讯技术,但他对比蓝牙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强大的组网能力,在全屋智能场景中,IoT设备多达十几个,蓝牙的配网模式满足不了需求,所以一般会使用搭配ZigBee和Wi-Fi的二合一网关,通过ZigBee连接IoT设备,通过Wi-Fi将数据同步到云端

智能家居场景

智能家居的通信一般使用Wi-Fi,蓝牙,Zigbee。而我们的手机,平板可以通过蓝牙和Wi-Fi接入进行数传通信。电脑可以通过Wi-Fi
此方案中,蓝牙和Wifi都可以作为设备的接入点,即使身边没有专业的Zigbee控制器,也可以通过蓝牙,Wifi这些常用的设备接入,最终通过串口控制另一个可接入模块和Zigbee的主设备

例如飞行器的使用场景,飞行器一般都在没有Wi-Fi的环境使用,所以Wi-Fi不满足,飞行器常常有较远的飞行距离,所以Bluetooth和ZigBee不满足,另外飞行器常常在海边、山上等GPRS无线信号或者弱网的环境使用,所以WWAN也不合适,从上述来看单一的无线通讯模块都不能很好的解决飞行器的通讯需求,所以飞行器需要用的是多种无线模块的组合使用,通过Bluetooth让遥控器和手机连接,通过Sub1GHZ处理长距离时飞行器和遥控器之间的通讯,通过其他波长处理中距离或短距离飞行中的数据通信,这种组合技能满足手机 *** 控,又能在中距离有高质量的图像数据,在远距离还能继续控制

NB-IoT,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是一种专为“万物互联”打造的蜂窝网络连接技术,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顾名思义,NB-IoT 所占用的带宽很窄,只需约 180KHz,而且使用License 频段,可采取带内、保护带或独立载波三种部署方式,与现有网络共存,并且能够直接部署在GSM、UMTS 或 LTE 网络,即2/3/4G的网络上,实现现有网络的复用,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移动网络作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大的网络,其接入能力可谓得天独厚,基于蜂窝网络的 NB-IoT 连接技术的前景更加被看好,已经逐渐作为开启万物互联时代的钥匙,而被商用到物联网行业中

2014年,华为与沃达丰共同提出 NB-M2M

2015年5月,华为和高通共同宣布了一种融合的解决方案,即上行采用 FDMA 多址方式,下行采用 OFDM 多址方式,命名为 NB-CIoT(Narrow Band Cellular IoT)

2015年8月10日,在 GERAN SI阶段最后一次会议,爱立信联合几家公司提出了 NB-LTE(Narrow Band LTE)的概念

2015年9月,3GPP在2015年9月的 RAN 全会达成一致,NB-CIoT 和 NB-LTE 两个技术方案进行融合形成了 NB-IoT WID。NB-CIoT 演进到了 NB-IoT(Narrow Band IoT),确立 NB-IoT 为窄带蜂窝物联网的唯一标准

2016年4月,伦敦 M2M 大会上华为宣布与沃达丰成立 NB-IoT 开放实验室

2016年4月,NB-IoT 物理层标准在 3GPP R13 冻结

2016年6月,NB-IoT核心标准正式在3GPP R13冻结

2017年一季度,根据《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把 NB-IoT 网络定为信息通信业“十三五”的重点工程之一

2017年4月1日,海尔、中国电信、华为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 NB-loT 技术的物联网智慧生活方案

2017年4月25日,全球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协会发布数据,目前全球仅有4张 NB-IoT 商用网络。但同时又指出,至少有13个国家的18家运营商规划部署或正在测试40张 NB-IoT 网络

2017年5月,软银与爱立信合作,将在日本全面部署 Cat-M1 和 NB-IoT 网络,以期率先在日本国内推出商用蜂窝物联网业务

2017年5月,中国联通上海宣布5月底完成上海市 NB-IoT 商用部署。上海联通在2016年上半年,建设了全球首个 pre NB-IoT 大规模连续覆盖区域—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并携手华为共同发布 NB-IoT 技术的智能停车解决方案

2017年5月,华为 NB-IoT 芯片 Boudica 120在6月底大规模发货

从2018年开始全面推进国家范围内的 NB-IoT 商用部署。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试用商反馈也是一片良好,垂直使用场景也是数不胜数

NB-IoT目前的应用

综上所述,NB-IoT 就像一个可以保障 5G 大范围完美落地的安全气垫。建设基于 NB-IoT 技术的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将趋于更加简单,分工更加明晰。在 5G 大家庭里,它是一个温润如水的大哥。有山的背膀和水的包容力。是 5G 家里稳定又踏实的“经济适用男”。是家里第一个冲向前线的人,并且为了实现家庭的大目标尽可能完善自己。飞速发展的 5G 时代里,它是勇攀高峰的保险绳

对前面无线通讯技术的做个总结,优缺点以及适用于哪些领域一目了然

对于未来的Bluetooth50以及NB-IoT都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技术,Bluetooth50相比42,在组网和传输距离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连接范围扩大了4倍,速度提高了2倍,无连接数据广播能力提高了8倍,Bluetooth50对于ZigBee的冲击影响可想而知
而NB-IoT目前的提出就是针对IoT的使用场景,其中最大的特色是覆盖面广,价格便宜。NB-IoT现在联盟的力量很强大,大部分芯片商,通讯商,电信运营商都参与其中,都在积极的推进NB-IoT的公共网络建设,未来潜力非常值得关注

IoT技术选型及模型设计的思考

什么是NB-IoT

日本软银手里的苹果手机在哪出售?
但是,总部位于东京的这家日本移动运营商的发言人Yuuki Akazawa拒绝透露该产品价格。软银曾于2008年7月份在日本开始销售苹果iPhone 3G,iPhone 3G S是iPhone 3G的更新换代产品。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库珀蒂诺市的苹果公司今日推出了iPhone 3G S,该产品目前有32G和16G两个型号可供选择,消费者6月19日起将可以在美国市场购买到。这款最新产品速度更快,能效更高,内置罗盘,配置的数码相机象数更高,具有视频摄录功能。

谷歌不仅仅是一家IT企业,还对硬件很有兴趣,比如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气球wifi等,还收购了摩托罗拉,现在又在机器人领域投入巨大热情和精力,目标是引领进入生活娱乐机器人时代。


对于波士顿动力来说,技术不是问题,研发资金应该也不是问题,唯一的不足就是自己是个小公司,有产能的瓶颈以及没有更多精力来不断优化、测试和市场推广等等,为什么同意卖?有可能是老板想拿上巨款度假了,还有可能是谷歌的愿景和公司的长远想法相一致,或者说借助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来大面积推广机器人技术,来创造一个新时代。


对于美国军方来说,应该要求谷歌和波士顿动力继续推动机器人的军事应用,除此之外应该对收购不会反对,毕竟军方有推动军事技术民用化的优良传统,比如因特网和GPS,但究竟波士顿动力还会不会继续搞军用机器人只能继续观察。


但对于民用来说这是个好消息,距离机器人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一天更近了,其实偶更希望是苹果收购了它,因为苹果在市场营销开拓领悟绝对是相当强悍的,希望谷歌不要糟蹋了波士顿动力。

软银集团此次出售阿里股票已经丧失了董事提名权。对于软银集团来说,投资阿里是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但是因为子公司出现的资金链断裂问题,为了保证集团的正常运行,而将阿里股票套现。不过从目前阿里的市值来看,阿里后续的发展也是举棋不定的。从马云宣布退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集团的争议就一直不断。当然软银集团此次举动,也是为了保证集团资金的流动性,也是无奈之举。

日本的软银集团主要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进行财务投资。像宽带、有线电视等互联网产品都包含在投资考量的范围内。从软银集团此次套现股票的行为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在互联网企业上竞争力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研发新的通讯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补充。所以此次套现股票的行为也是为了集团后续的发展。当然阿里巴巴在国内外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涵盖了大量的互联网应用。这一次持股最高的股东退出,对于阿里来说,也是一次大的变动。

在互联网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时代,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在不停的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在这些技术的背后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支撑,所以这个行业虽然是以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竞争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有许多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纷纷倒闭。所以能看出如果想要立足于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就必须要学会“忍痛割爱”,所以软银集团套现股票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决定呢?

大数据盛行的时代将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互联网企业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才能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也希望真正有技术的企业能够顶住压力生产并制造出更加强大的技术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89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 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