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会带来哪些弊端?

物联网会带来哪些弊端?,第1张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社会正在迈向一个万物互联、万象更新的智能时代。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万物互联正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将被接入万物互联的体系,未来甚至垃圾箱也可能会联网。

借由一个物联网设备,黑客攻击行为通过蝴蝶效应扩展到物联网更多节点,影响范围将被迅速放大。物联网环境下,个体间的联系越紧密,那么任何一个针对个体的网络攻击都有可能蔓延到更广的范围,攻击带来的损害程度也将远比对单独个人电脑端、移动端的攻击大得多,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维护正在成为一盘需要统筹全局的“大棋”。

相关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物联网正在加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传统的网络攻击和风险正在向物联网和智能设备蔓延。

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录的安全漏洞中,联网智能设备安全漏洞多达2440个,同比增长1184%,每日活跃的受控物联网设备IP地址达27万个,涉及的设备类型主要有家用路由器、网络摄像头、会议系统等。来源:央广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远未见顶,物联网应用的最终追求是万物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搭建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随着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安全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专家建议,不同的物联网参与方可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护措施:物联网设备提供商要保障终端安全,引入安全开发流程提升终端安全性,并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安全评估;物联网平台提供商应重点关注平台安全和设备、移动端与自身的连接是否安全。因为在平台安全中,物联网终端数据大多包含隐私信息,数据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用户,都应把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选购产品时优先考虑采用有安全网关的产品。”专家说。用户在购买智能产品后,应该尽可能修改初始口令以及弱口令,加固用户名和密码的安全性。同时,修改默认端口为不常用端口,增大端口开放协议被探测的难度,并及时升级设备固件。

光明网天津9月16日电 (记者 李政葳)在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第十八次计算机病毒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和移动终端病毒感染率均呈上升态势。其中,网络安全问题呈易变性、不确定性、规模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成为大概率事件,信息泄漏、勒索病毒等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报告显示,云主机成为挖取门罗币、以利币等数字货币的主要利用对象,“云挖矿”悄然兴起。恶意挖矿技术提升明显,产业也趋于成熟,恶意挖矿家族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使受害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价值被更大程度压榨,给安全从业者带来更大挑战;同时,越来越多的恶意挖矿软件被安装在网络和物联网设备上,影响设备性能的同时,也易形成僵尸网络,对整个互联网的安全构成威胁。

报告还提到,数据的重要价值越发凸显,信息泄露事件呈常态化,企业对数据的流向和使用权限监管薄弱,导致目前数据被第三方插件滥用的情况严重。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万物互联的未来逐渐清晰,智能设备的生产过程中通常有大量第三方参与,而这些第三方由于发展迅速导致能力缺失,往往存在开发质量存疑、安全性能无法保障等问题。

另外,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应用形态更加丰富,各类App已全面融入所有互联网业态,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新型网络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在公安部的指导下,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移动App与SDK的检验检测,健全完善举报与企业自律工作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曝光,有效净化行业环境。

是如何确保设备本身安全。某些设备或设施可能无人值守地运行,因此不受频繁的安全性影响。报告称,使这些设备防篡改可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类型的端点强化可以帮助阻止潜在的入侵者获取数据。它也可能抵御黑客或其他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

作为一种最佳实践,安全端点强化可能意味着部署一种分层方法,要求攻击者绕过多重障碍,旨在保护设备及其数据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企业应该保护已知的漏洞,如开放的TCP/UDP端口,开放的串行端口,开放的密码提示,Web服务器、未加密的通信、无线连接等注入代码的位置。

另一个保护设备的办法是根据需要升级或部署安全补丁。但请记住,许多设备供应商在构建和销售设备时并不关注安全性。正如调查报告指出的那样,许多物联网设备被破坏后是不可修补的,因此无法保证安全。在投资的设备采用工业物联网之前,需要评估设备的安全功能,并确保供应商对设备进行彻底的安全测试。

当物联网设备试图连接到网络或服务时,要小心地管理物联网设备的身份验证,以确保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公钥基础设施(PKI)和数字证书为物联网设备身份和信任提供了安全基础。

如何保障物联网的安全?

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60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 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