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第1张

1、2020年1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成功。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实验验证。2020年首发成功!

2、2020年1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1星发射成功。(又称“红旗一号-H9”),这是第16颗吉林一号卫星。此次任务还搭载了NewSat7/8卫星、天启星座05低轨物联网卫星(人民一号)等3颗小卫星。

人民一号卫星质量40kg左右,设计寿命三年,可通过推进剂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人民一号卫星共搭载了2台光学载荷,主载荷为一个为多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1米;同时搭载一台高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30米。

人民一号卫星具有专业级图像质量、高敏捷的机动性能、丰富的成像模式和高集成的电子系统等技术特点。该卫星在农业遥感、生态环境监测、灾害应急、黄河生态监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森林防火预警、态势感知等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3、2020年1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

这是我国民营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卫星。该卫星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入轨后将开展相关技术和业务验证。

4、2020年2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C星、D星、E星、F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主要用于在轨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

5、2020年3月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托举北斗三号GEO-2卫星直冲云霄。这是北斗系统的第54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卫星已经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算起,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步之遥。

6、2020年3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二丙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本次任务搭载验证一子级剩余推进剂再入排放技术,持续提升落区安全性。此次是今年长二丙执行的第一次宇航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29次航天飞行。

7、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2020年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在这一年里,突破了很多航天事业的瓶颈,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在未来有望追赶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航天国。

回望2020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硕果累累,航天成就一个接着一个先是我国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随后便是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月,在月球带了两公斤的土回来,这边嫦娥五号刚一发射,那边天问一号已经发回消息,距离地球已经超过了一亿公里正在向火星迸发。可以说2020虽然结束了,但2021年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踏浪而行。

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我国的通讯技术卫星五号成功发射,在我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讯卫星五号通过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地球轨道,其实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已经成功飞行324次了,这是长征三号甲戏火线第109次将我国的卫星送入太空。这一次送入太空的是我国的五号通讯卫星,五号通讯卫星要比我国以往的通讯卫星覆盖范围更广,通讯距离更远,而且这次的通讯卫星通讯频率也不一样,带宽要比以往的通讯频率很宽很多,所以说这次五号通讯卫星可以不受地形和地域等特点实施全国移动通讯网络实时覆盖。

嫦娥五号更不用说了,登月一直是我国的梦想,自从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地球上再无一个国家可以成功登月。目前嫦娥五号已经为我国登月做出了进一步的准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五星红旗可以飘扬在月球上。

卫星在人类探索星方面具有非常很重要的意义,我国当年自从独立自主发展卫星技术之后,在这方面就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卫星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猛。5月7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三十号08组遥感卫星,其主要作用是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其相关技术试验。在这里笔者就跟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遥感卫星的相关知识。

一、遥感卫星到底有什么作用?

遥感卫星直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通常可以在轨道上运行好几年,能够在规定时间覆盖整个地球任何指定区间。所有遥感卫星都通过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获得的卫星数据可以用来检测农业、林业、海洋、环保、气象等多方面情况,大大加快科学研究进度。

二、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的主要任务。

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采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使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来开展电磁环境探测以及试验相关技术,随同卫星一起发射的还有天启星座12星,这个卫星是天启物联网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提供数据采集传输服务。

三、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这一系列遥感卫星的发射成功,将对我国组建自己的互联网安全传输拥有战略意义,在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拥有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我们也不用再怕别人来“卡脖子”。本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9次飞行,在这个领域我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先进水平,无论是发射的可靠性还是经验都非常丰富。

航天事业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随着一颗一颗的卫星上天,我们也能在未来的太空探索中取得先机,这对我们未来能取得更高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

12月12日,一枚搭载着四颗人造卫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首飞成功。

之所以“长征八号”如此特殊,原因在于其标志着中国的多项空运、空探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首个太阳同步轨道运载火箭,首个应用整机可回收技术火箭,首个国际竞争力的商飞火箭等。此外,“长征八号”搭载的由国电高科协同平安共同研发的天启 星座 08星——“平安1号”, 将是首个应用于金融物联网的商用卫星。而这一突破将真正实现金融物联网由终端监控向广域监控“从0到1”的突破。

今年11月,我国首部覆盖 科技 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 科技 创新条例》启动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措辞,确立了技术创新由企业为发起点,通过面向市场的技术革新实现 社会 技术进步,企业效益提高的总纲领。

而中国平安过去10年的发展,印证了企业技术储备与革新在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规避技术钳制或形成商业壁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年聚焦“硬 科技 ”

“三句离不开技术 科技 ”——在提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时候,很多人都对他有过这样的印象。

曾几何时,中国平安是打出第一个电销电话,卖出第一个互联网保险,是第一个为分公司架设互联网,第一个建起呼叫中心的保险公司。在马明哲的治理下,中国平安从诞生之日起就怀着 科技 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用 科技 解决商业模式问题的条件反射。

过去十年中,平安集团屡屡以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身份在 科技 圈“出圈”。2013年,中国平安,阿里,腾讯联合启动的纯线上保险公司众安保险, 科技 圈的“三马同槽”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平安对 科技 技术的渴求。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则是,早在2011年,平安内部就曾孵化成立“平安金科”。而以此为起点,平安集团在十年中派生出的 科技 型企业已经超过11家,总市值截止2020年上半年已合计超过700亿美元。

那么在这十年中,平安集团究竟孕育了什么样的 科技 能力?很多人说中国平安是“金融圈最懂 科技 的企业之一”。而如若知道中国平安在这方面的努力,你一定会觉得这一描述仍然是有些过谦了。

以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为例。今年,在由CVPR2020举办的扫描文档竞赛中,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团队分别以 ANLS 8484%和 MAP 8090%的成绩,力压阿里达摩院,科大讯飞,中科院等人工智能强手,荣获两项任务榜单第一。

同样是在今年,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借“意图获取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介质”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而平安 科技 联邦学习技术团队的论文《GraphTTS:Graph-To-Sequence Modelling in Neural Text-to-Speech》被国际ICASSP 2020 接收,其标志着平安推进的图神经网络在语音合成领域的应用首次获得全球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PCT排名中,平安 科技 以1691件专利排名全球第8位。然而由点及面,平安的知识产权体系,如今已经完成了从品牌商标向发明专利、以及从全局覆盖到精选聚焦的转变。而围绕加以提炼的核心技术专利,中国平安已经逐渐学会了通过场景锤炼形成商业竞争力与护城河,并与技术落地形成反哺效益的良性技术发展格局。

场景锤炼技术护城河

科技 能力不止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萌芽,更能在广袤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与应用场景下百炼成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安集团瞄准 科技 能力的立足点在于 科技 在不同场景下的转化,检验与落地,而“平安1号”物联网卫星的发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悉,近年来,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B端互联网玩家争先恐后进入的领域。此前供应金融业务在确保货品流通真实性上存在难题,导致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敢想不敢做“。随着产业物联网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品仓库和运输实时追踪,由此保障交易真实性,成为了破题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确立了破题“方法论”,问题仍接踵而至——根据多年来中国平安对物联网技术的实践,传统的物联网技术需通过物联网感知终端监控标的物状态,通常包括短程视频监控,定位,重量等方式获取标的信息。但受限于监控距离与终端设备稳定性,抗干扰力,安全性与普适性的问题,加上物联网设备接入需要企业间的互信与配合,纯物理的物联网终端存在比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而借助引入卫星监控技术,平安集团的新一代物联网架设能力,则能够突破传统物联网技术对物理空间的高要求,通过平安图像图形分析智能和技术积淀,实现对货品,运输流程的高空追踪监控。

使用 科技 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其实早已经变成了平安集团的习惯性思维。

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平安集团拥有数以万计的保险代理人团队,面对数以万计的客户,如何利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代理人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大规模评判以及统一培训?

平安集团的破题方式,是通过综合多项专利的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代理人是否擅长交谈,举止亲切或容易取信于人,包括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智能问答等技术,实现工作助理,知识助理、销售助理等赋能型功能,从而实现保险代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国平安致力利用 科技 解决经营问题,更要让 科技 符合平安本身的商业逻辑,而平安集团横跨金融至医疗的丰富的场景,成为中国平安取之不竭的 科技 成果转化利器。

从 科技 壁垒到 科技 赋能型

随着 科技 商业的多元化与 科技 场景的泛化,塑造技术壁垒固然能创造一定阶段的优势。但技术转化的最终阶段在于生态赋能,与广泛的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链接,则将真正成为技术转化的最大价值所在。

此前,中国平安的图神经网络专利在语音合成技术上的应用,已经被应用于金融壹账通Gamma Voice智能语音中台。根据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这一项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客服等形式,将有效替代几乎70%的人工客服场景。而在默Call上的应用,则已经为使用该服务的金融机构多激活了超过70%的用户,几乎降低了本由电销运维而产生的75%的人均运营成本。

而在中国平安所瞄准的另一个领域,即医疗领域中,平安好医生已然成为了一个”国民级“平台:截止上半年,用户数量突破346亿人,平均月活6730万,咨询量831万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真实采用 科技 手段解决诊疗问题,中国平安所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平台撮合。除了纯线上的在线诊疗业务,中国平安“AskBob”系列智医还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在线下帮助患者和医生,如帮助患者实现快速诊断与科室指引,或借助临床信息快速帮助医生锁定病征,通过人工智能判断实现对应疾病诊疗,降低误诊概率等。而在单体应用之外,中国平安利用“AskBob卫健”与“AskBob慢病”,通过智慧城市业务启动公共卫生层面的赋能,如帮助城市预判手足口病趋势,以及帮助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病势预判与干预预防建议。

或往大了说,中国平安做的事情,已经开始向弥合国内医疗资源地区不平衡的状态迈进。

正如平安 科技 合规合法部总经理所说,中国平安目前经过了一阶段专利确权与申请,二阶段知识产权应用挖掘与价值开发。如今,中国平安正瞄准第三阶段——即广泛的生态赋能与经济互联开始。

2021年5月发射的卫星是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

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2021年5月7日02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12星。天启星座12星是天启物联网星座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提供数据采集传输服务。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9次飞行。

遥感卫星三十号的发射

2016年5月15日10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27次飞行。

2021年7月19日8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升空。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15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0次飞行。

以上内容参考 澎湃新闻-5月航天大事记

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天启星座15星。这一次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的航天卫星发射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标志着中国的空间技术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为下一步发展航天技术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从刚开始的载人航天到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中国人一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的汗水,一直实现着自己伟大的愿景和目标。每个人都知道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硕果累累,其实这条路走得非常艰辛和不容易。我们在当时没有任何援助和技术的支撑下,凭借自己努力钻研刻苦奋斗,才一点一点打下今天的坚实基础。

中国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我认为这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技术上面的更新,更代表着国家实力的一种象征。因为想要独立发展自己的航天工业,这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做到的事情。一个国家想要发展自己的航天工业,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体系和科研团队,同时也要有庞大的经济作为依靠,因为这样的科研项目并不是简单投入几笔钱就可以研制出来的,而是要对这种项目持续长期投入,才能慢慢看见成果,一个国家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靠,才能让航天事业慢慢起步。

从中国航天成就发展史来看,这完全就是一部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因为有很多的国家在独立研发航天技术上面都已经失败了,而中国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和成就,我认为是每一个航天人努力付出的成果,也是国家持续投入的一个成果。

总结: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我认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占领技术的主动权,而航天技术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肯定要入住太空,只有越早入住的国家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彰显大国实力与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288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 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