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有什么好处,和优点相对于4g?

5G有什么好处,和优点相对于4g?,第1张

在2015年的MWC上国内外厂商纷纷展示各自在5G上的进展之后,5G就瞬间成为了业界的讨论的焦点,在媒体竭尽溢美之词的同时,芯片商、通信设备商以及电信运营商无一例外开始倾其所有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目的就是抢占话语权。
对于数消费者而言,5G的价值在于它拥有比4g LTE更快的速度(峰值速率可达几十Gbps),例如你可以在一秒钟内下载一部高清,而4G LTE可能要10分钟。也正是因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业界普遍认为5G将在无人驾驶汽车、VR以及物联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和4G相比,5G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按照3GPP的定义,5G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容量特性,而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毫米波、小基站、Massive MIMO、全双工以及波束成形这五大技术上。
毫米波
众所周知,随着连接到无线网络设备的数量的增加,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日渐突出。至少就现在而言,我们还只能在极其狭窄的频谱上共享有限的带宽,这极大的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那么5G提供的几十个Gbps峰值速度如何实现呢?
众所周知,无线传输增加传输速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频谱利用率,二是增加频谱带宽。5G使用毫米波(265~300GHz)就是通过第二种方法来提升速率,以28GHz频段为例,其可用频谱带宽达到了1GHz,而60GHz频段每个信道的可用信号带宽则为2GHz。
在移动通信的历史上,这是首次开启新的频带资源。在此之前,毫米波只在卫星和雷达系统上被应用,但现在已经有运营商开始使用毫米波在基站之间做测试。
当然,毫米波最大的缺点就是穿透力差、衰减大,因此要让毫米波频段下的5G通信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下传输并不容易,而小基站将解决这一问题。
小基站
上文提到毫米波的穿透力差并且在空气中的衰减很大,但因为毫米波的频率很高,波长很短,这就意味着其天线尺寸可以做得很小,这是部署小基站的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G移动通信将不再依赖大型基站的布建架构,大量的小型基站将成为新的趋势,它可以覆盖大基站无法触及的末梢通信。
因为体积的大幅缩小,我们设置可以在250米左右部署一个小基站,这样排列下来,运营商可以在每个城市中部署数千个小基站以形成密集网络,每个基站可以从其它基站接收信号并向任何位置的用户发送数据。当然,你大可不必担心功耗问题,雷锋网之前曾报道过:小基站不仅在规模上要远远小于大基站,功耗上也大大缩小了。
除了通过毫米波广播之外,5G基站还将拥有比现在蜂窝网络基站多得多的天线,也就是Massive MIMO技术。
Massive MIMO
现有的4G基站只有十几根天线,但5G基站可以支持上百根天线,这些天线可以通过Massive MIMO技术形成大规模天线阵列,这就意味着基站可以同时从更多用户发送和接收信号,从而将移动网络的容量提升数十倍倍或更大。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意思是多输入多输出,实际上这种技术已经在一些4G基站上得到了应用。 但到目前为止,Massive MIMO仅在实验室和几个现场试验中进行了测试。
隆德大学教授Ove Edfors曾指出,“Massive MIMO开启了无线通讯的新方向——当传统系统使用时域或频域为不同用户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时,Massive MIMO则导入了空间域(spatial domain)的途径,其方式是在基地台采用大量的天线以及为其进行同步处理,如此则可同时在频谱效益与能源效率方面取得几十倍的增益。”
毋庸置疑,Massive MIMO是5G能否实现商用的关键技术,但是多天线也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干扰,而波束成形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波束成形
Massive MIMO的主要挑战是减少干扰,但正是因为Massive MIMO技术每个天线阵列集成了更多的天线,如果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天线,让它发出的每个电磁波的空间互相抵消或者增强,就可以形成一个很窄的波束,而不是全向发射,有限的能量都集中在特定方向上进行传输,不仅传输距离更远了,而且还避免了信号的干扰,这种将无线信号(电磁波)按特定方向传播的技术叫做波束成形(beamforming)。
这一技术的优势不仅如此,它可以提升频谱利用率,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同时从多个天线发送更多信息;在大规模天线基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信号处理算法来计算出信号的传输的最佳路径,并且最终移动终端的位置。因此,波束成形可以解决毫米波信号被障碍物阻挡以及远距离衰减的问题。
除此之外,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最后要提到5G的另一大特色——全双工技术。
全双工
全双工技术是指设备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占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同时进行工作,使得通信两端在上、下行可以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的频率,突破了现有的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模式,这是通信节点实现双向通信的关键之一,也是5G所需的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的关键技术。
在同一信道上同时接收和发送,这无疑大大提升了频谱效率。但是5G要使用这一颠覆性技术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根据《移动通信》之前发布的资料显示,主要有一下三大挑战:
1电路板件设计,自干扰消除电路需满足宽频(大于100MHZ)和多MIMO(多于32天线)的条件,且要求尺寸小、功耗低以及成本不能太高。
2物理层、MAC层的优化设计问题,比如编码、调制、同步、检测、侦听、冲突避免、ACK等,尤其是针对MIMO的物理层优化。
3对全双工和半双工之间动态切换的控制面优化,以及对现有帧结构和控制信令的优化问题。
因此,雷锋网想说的是,尽管5G的势头远远超过了之前的4G,但5G的未来仍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我们需要等待的是这些技术从实验阶段走向实用。

各家厂商纷纷在年末开始憋大招,蓄力2016年初,让我们相信在2016年初将会有多款重磅级产品亮相。而作为众多手机厂商“憋大招”的重要一块拼图——骁龙820 SoC也于近日正式在京亮相。
毫不夸张地说,一颗好的SoC能够主导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发展,而究竟骁龙820好不好?性能如何?哪些新特性将在即将发布的旗舰机型上亮相呢?
数读骁龙820发布背景
今年是高通公司诞生30周年,也是骁龙以中文名称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个半年头,文章的开头我们并不为高通庆生,只是高通在此次骁龙820亚洲首秀的媒体沟通会上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是骁龙820发布的背景,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先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下骁龙820究竟是在怎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布的?作为一家行业巨头高通又是怎么理解手机行业未来的?
53%:高通预计全球手机市场2015年到2019年五年时间内装机量将提升53%。如果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年匀速增长10%左右。
虽然这一预测相比于近两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率并没有提升(甚至略有下降),但仍然预测每年10%左右的增速也预示着高通认为至少在5年内,智能手机市场仍然整体向上、增速迅猛。
85亿:同样,高通预计2015年到2019年五年间,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累计将超越85亿部。换算下来平均每年售出20亿部智能手机,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3个人在一年当中就要换一部手机,平均每人在5年中都要更换一部智能手机。这一数据仅针对智能手机。
参考2014年全球市场手机出货量189亿台,其中智能手机12亿台。从高通给出的预测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五年的全球手机市场将是智能手机从普及到全面覆盖的五年。
932亿:在整个2015年,高通MSM系列芯片累计出货932亿片,相当于每天出货250万片。我们知道高通MSM系列芯片是高通SoC芯片,代表产品有高通MSM8994(骁龙810)、高通MSM8976(骁龙652)等,也就是说今年全年有超过932亿台搭载高通芯片的手机发布。初步估算今年全球市场超过50%的手机设备都采用了高通芯片。
如果保持这一态势,未来四年中将有超过40亿台搭载高通芯片的智能手机问世。这一数据除了向我们“炫耀”了高通在整个智能手机领域的霸主地位,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前面说的:高通的一举一动的确能够牵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95%:前面我们提到,根据高通的预测,未来四年将是智能手机从普及到全面覆盖的五年。而全面覆盖到什么程度?高通给出的数据是到2019年市面上将有95%的智能手机,并且2019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为PC(包括整机和笔记本)的7倍。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手机将成为电子消费品的处理终端。
5亿:截止2015年底,中国尚有5亿2G用户。虽然这项数据并不代表目前仍然有5亿人群未能享受到3G/4G网络(一部分2G用户也是双卡用户),但仍然证明国内3G/4G网络普及还需要努力,同时也证明国内4G网络引发的换机潮仍在进行中。
70+:目前基于高通骁龙820的设计研发中的设备已经超过70款,这还仅仅是骁龙820尚未发布之前的数据,随着骁龙820的正式上市,未来可预见的还有更多的设备采用该产品。高通也表示目前70款以上设备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按照惯例一些平板设备、其他智能设备也将采用该旗舰芯片。
通过上述数据总结几个观点:
1、到19年仍然是智能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
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情况。
3、4G网络的到来仍然是智能手机普及乃至全面覆盖的重要因素。
4、高通将在今后几年智能手机市场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市场十分看好骁龙820。
在以上大背景下,高通要把骁龙820打造成为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之前我们所说的强大的绝不仅仅是CPU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关键字的形式来给大家详细解读骁龙820的性能如何。
性能提升关键字一:三星14nm FinFET LPP工艺
相信很多关注手机性能的网友们都对神马三星、台积电、FinFET等词语谙熟于心,也能随口说出一些关于三星最新工艺和台积电最新工艺之间的优略。而提到骁龙820的性能,我们首先就要提到此次骁龙820选用的三星14nm FinFET工艺。
简单来说更先进的工艺能够提升单位面积下晶体管数量,提升晶体管性能,提升整体芯片性能。同时通过更先进的制程工艺也能够达到降低漏电率降低功耗减少发热的效果。总体而言更先进的制程能在相同的功耗下达到更高的性能,在相同的性能下有着更好的功耗表现。
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讲,认识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但相信也有一部分网友对此次高通采用14nm FinFET LPP工艺有着诸如:为何不用台积电16nm FinFET+?三星14nm听说效果没有台积电好?LPP是个神马东西?等等的疑问,笔者在这里也给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解读。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LPP究竟是什么。
迄今为止,三星已经在14nm FinFET工艺上演进了两代工艺,分为14nm FinFET LPE(Low Power Early版本,代表作为三星Exynos 7420、Exynos 7422、苹果A9等芯片)、14nm FinFET LPP(Low Power Plus版本,高通骁龙820为该工艺的首发芯片)。
三星官方给出的数据是14nm FinFET LPE工艺相较于上一代28nm工艺性能提升40%,封装面积降低50%,功耗降低60%,而LPP官方并没有给出太多详细的数据,仅表示相比LPE晶体管性能又有10%的提升,并且相应的功耗也有进一步下降。
即将要推出的三星Exynos 8890不出所料也将采用LPP版本的14nm FinFET工艺,从三星将首发芯片让给高通骁龙820来看,LPP版本的良品率和产能应该不存在太大问题了。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14nm可以算是半导体产业的一个“大年”,也就是说在未来两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14nm制程工艺将会主导高端半导体芯片产业。
有消息称三星也将在明年晚些时候推出14nm FinFET的更新版本LPH等以适应下一代旗舰SoC芯片的需求。同时台积电也将在16nm FinFET Plus工艺上进行深入演进。
虽然三星、台积电近两年在半导体工艺制程方面基本处于“齐头并进”的局面,甚至开始逐渐威胁到Intel的霸主地位,由于所推出的产品不同,很难将三星、台积电最新工艺做一个严谨的对比。
但今年苹果A9处理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A9处理器采用了两家最新工艺同时供货,有网友测试认为台积电版本的A9处理器要比三星版本的A9处理器更加省电。
三星和台积电官方并没有就这一情况给出相应的说明,但笔者猜测原因在于:
1、FinFET工艺相比传统工艺复杂度大大提升,设计规则增多30%左右,并且还要克服离子污染带来的硅纯度不稳定和金属互联的不确定威胁,同时也需要厂商在28nm、20nm制程工艺上有很好的积淀。
2、我们知道台积电在16nm FinFET+之前也拥有一个早期版本,也就是说现有台积电16nm FinFET+工艺和三星14nm FinFET LPP工艺属于同一代产品,而台积电早期16nm FinFET版本鲜有产品推出并不被我们所熟知。
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苹果A9处理器能够更新采用三星14nm FinFET LPP工艺相信性能和功耗将有所改进,所以我们也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三星工艺、台积电工艺的差别。两者之前的确存在很多差异化的指标,但最终呈献给我们消费者的表现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性能提升关键字二:Kryo CPU
前面我们提到,今年是高通成立30周年,但相信很多用户熟知高通还是从高通进军移动通讯SoC芯片领域开始,相比于之前,现在的高通也开始逐渐面向消费级推出重磅产品,这也对提升高通在普通消费者中知名度有很大帮助。
扯远了,我们再把思绪往回拉一拉,在笔者印象中,高通有几款颇具影响力的SoC产品:QSD8250、QSD8260、APQ8064、骁龙800、骁龙801、骁龙820等。其中QSD8250/8260采用自主研发Scorpion架构,骁龙800/801采用自研Krait架构,而此次骁龙820则采用最新的Kryo自研架构。
自研架构相比于公版ARM授权架构(例如我们常说的Cortex-A53/A57等)有个不形象却通俗易懂的比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体来说就是高通获得ARM公版授权后在已经较为成熟的公版设计上在做修改,例如公版设计上三行代码解决一个问题,高通精简为一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加入一些全新的特性例如更新的内存控制机制等等,最终得到一个更高效率的自研架构。
这也是高通一直以来有别于其他家厂商的差异化竞争力之一。高通之所以能够霸占旗舰手机市场大部分份额多年,其自研架构的战略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今年高通全年的旗舰产品骁龙810是高通为数不多的采用ARM公版架构设计的旗舰SoC芯片。
对于为何在这一代产品上放弃了自己核心竞争力之一的自研架构,大家众说纷纭。
最普遍的看法是为了能够推出迎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骁龙810之前,高通的Krait架构、Scorpion架构并没有大小核心之分,而从Cortex-A15架构推出以来,ARM官方就已经开始提倡bigLITTLE大小核理念,高通在A15架构上并没有盲目追随ARM所谓的指导意见,依然采用最新的Krait 400架构,但到了A57架构时,再在Krait架构演进性能方面已经没有太大优势。加之之前没有大小核自研架构产品的推出,最终才在骁龙810上出现了自研的断档情况。
这也是普遍看法下一种稍微深层次的解释。而经过一代的公版设计后,高通对于大小核心的理解也渐入佳境,理所当然的推出了全新自研架构Kryo。
此次采用Kryo架构的骁龙820采用四核心设计,时钟频率达到22GHz,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相比于APQ8064、骁龙800、骁龙801不同,此次骁龙820采用了222GHz+215GHz的不同时钟频率的四颗核心设计。
同时,之前骁龙800采用了4aSMP,也就是四个异步对称式核心,每科核心均能够单独控制,每颗核心的频率也不存在差异。而此次骁龙820采用两簇核心管控2aSMP,也就是2+2的异步对称式核心,换句话说2颗15GHz核心是同步同频的,而两颗22GHz也是同步同频的,但在这两簇核心组之间采用了异步对称式的设计。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认为骁龙820也采用了类似bigLITTLE的设计,但通过高通官方的讲解其实并不是这样,两簇核心组仅是时钟频率上有所差异,但仍采用相同的Kryo架构。
关于自研架构我们上面已经简单的解释一下Kryo架构,顺便提一句多渠道信息表明,包括三星、LG在内的多家厂商也开始走自研芯片的道路。
关于性能方面,上周末媒体沟通会后也对骁龙820的CPU进行了性能基准测试,虽然时间较为短暂,但我们仍然对Kryo CPU进行了例如Geekbench、Antutu等软件测试,也通过高压负荷状态测试了Kryo CPU是否能够运行在较高主频上。
通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单核性能、多核性能还是CPU整数、浮点运算方面,骁龙820都全面超越了之前的骁龙810、猎户座7420等机型,并且已经和苹果A9处理器性能持平。
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骁龙820能够在10分钟满符合高压测试中保持91%以上的工作效率,并且四核核心也在10分钟测试过程中保持215GHz+218GHz以上的高速运转。这也说明骁龙820的确解决了漏电功耗较高的问题,能耗比大幅上升。(之前效率最高的芯片为三星Exynos7420)。
总体而言,骁龙820采用的Kryo CPU是目前最为强大的移动处理器之一。关于CPU部分的更详细的测试,我们后续会有商用机型更详细的多软件性能基准测试。
性能提升关键字三:Adreno 530
前面我们提到,自研架构是高通旗舰SoC产品的重要差异化核心竞争力。而文章的这一阶段我们要说的Adreno系列GPU同样是高通SoC产品中的重中之重。
说到这里笔者还想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认为iPhone硬件性能并不强大,之所以体验不错更多的功劳是靠软件后期优化而来,其实这个看法是很片面的。
在目前智能手机领域,多线程应用场景并不普及,所以CPU单核性能和GPU性能则显得尤为重要,而苹果每一代芯片均在这两方面能够做到业界领先。
换句话说多核心对于目前的智能手机来讲用处并不明显,做好每一颗核心性能、做好GPU性能才是关键。
业界能在CPU单核性能、GPU性能方面与苹果匹敌甚至超越苹果的厂商凤毛菱角,高通Adreno系GPU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高通官方给出数据显示,Adreno 530相比上一代Adreno 430性能提升40%,并且在功耗方面下降40%,这都得益于Adreno 530的全新架构设计。
其中高通工程师也特别提到,在Adreno 530内部内嵌了一颗超低功耗处理器,用于检测GPU功耗并且动态调节GPU使之处于最佳状态,Adreno 530的最高主频为650MHz。
并且在Adreno 530上高通率先支持了最新的OpenCL 20和Renderscript,这也是目前首款支持OpenCL 20的智能手机SoC。之前只有例如NVIDIA Titan等高端桌面显卡支持该规格,这也有利于游戏设计厂商将自己的PC大作更容易的移植到智能手机/平板。
至于性能方面,我们也通过GFXbench进行了GPU显示性能测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例如Adreno 430、Mali-T760等15年旗舰GPU还是有很大提升,基本和iPhone6s/6s Plus上的PowerVR 7XT系列GPU水平持平。
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GPU仅仅是处理UI滑动、渲染游戏场景、协助CPU进行运算,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包括4K视频、虚拟现实显示、增强现实显示等方面也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性能提升关键字四:X12 LTE Modem
性能方面我们提到的第四个关键字是高通的“传统优势项目”——调制解调器,此次高通骁龙820搭载了X12 LTE Modem模块,支持下行CAT12(600Mbps下载带宽),上行CAT13(150Mbps上传带宽)。并且支持下行320MHz载波聚合,上行方面也支持220MHz载波聚合。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开始了4G+的商用,未来将会有更多支持载波聚合的设备问世,其实我们总是关注实验室的理论传输速度,并且认为下载600Mbps并不实用,但却忽视了3频段载波聚合的存在。
当一个频段上用户太多,即使信号强度满格也达不到理想网速,在这种场景下多频段载波聚合能够提升有效带宽,提升网速,这也是为何今后一段时间内4G+将成为三大运营商重要的发展战略。
单谈Modem我们通常仅关心支持几模几频、带宽多少、信号好坏等等。但此次高通在网络方面还带来了更多的新特性。
例如WiFi方面不仅支持80211ac MU-MIMO,还率先支持了80211ad规格。并且还特别针对很多运营商资费较高的地区推出了WiFi通话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骁龙820还将支持LTE/WiFi双通道下载等。文章的这一阶段我们就对这些我们通常并不会关注的点进行一下解读:
MU-MIMO:MU-MIMO指代“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的缩写,也就是多用户多入多处的缩写。普通80211ac路由器在同一个时段只能与一个设备进行数据交换,80211ac拥有80MHz的频谱带宽,对于普通家庭四五个联网设备来说并无太大问题。
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普通家庭中可能会有十几款甚至几十款联网设备时就会出现大部分设备虽然连接路由器但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并且也会出现各产品之间的资源互躲的现象,网络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MU-MIMO则可以实现同时和多款设备同时通讯,互不影响。
不过MU-MIMO也有一个弊端在于路由器端和设备端均需要硬件支持,不能够通过软件的形式升级,举个例子,目前MU-MIMO路由器商用的并不多,并且普遍在千元以上。
想要体验MU-MIMO带来的快感,也得花不少钱啊。
80211ad:在很多消费者刚刚弄清楚5GHz WiFi和4G LTE网络之前的区别时,高通则率先在骁龙820上支持了80211ad标准WLAN网络。
有别于之前的24GHz/5GHz频谱,80211ad采用60GHz的高频谱资源。配合MIMO技术可将带宽拓展至惊人的7Gbps,换言之每秒能够传输近1GB大小的文件。
要知道我们目前仍在普遍使用的SATA3机械硬盘的传输速度也仅仅为6Gbps,也就是说未来WLAN传输速度将超过一般存储介质的存储速度。如此之快的连接速度可以被应用于设备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超高清4K视频的WLAN传输播放等。
当然80211ad采用的60GHz频谱也存在穿透性能有限的问题,所以更适合距离较近的设备之间使用,未来很有可能将替代蓝牙存在。
性能提升关键字五:3D超声波指纹+QuickCharge 30
前面我们说高通骁龙820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未来一年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方向,不仅仅硬件的提升能够给很多软件厂商提供更好的硬件平台来制作体验更好的软件。
并且骁龙820还支持很多全新特性,例如QuickCharge 30、3D超声波指纹识别、improveTouch体验等,诸如这些特性将会在明年即将推出的智能手机上大放异彩。
文章的这一阶段我们就那些骁龙820上即将在行业挂起旋风的特性。
3D超声波指纹识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科幻中,主人公将手指放在手机屏幕上固定区域就可以实现指纹解锁?这样曾经可换的场景时下正在一步步实现。
目前智能手机上主要采用按压式指纹识别实体按键的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有两点考虑:
1按压式指纹识别模块对于识别区域的材质有较高要求。
2老一代指纹识别模块需要配备金属环用于防干扰。
而3D超声波指纹识别的加入可以将指纹识别模块嵌入例如玻璃材质、塑料材质底部,无需在表面放置实体按键区域。虽然仍然不能做到屏幕下方指纹识别,但也将指纹识别应用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领域。
2016年不出意外的话,将会有很多手机取消实体指纹识别按键,转而将其隐藏在玻璃下方。这背后就是高通骁龙820和产业链相关厂商一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说未来一年智能手机发展主流趋势都有哪些可能我们还不能一一列举详细,但快速充电一定是其中之一。
明年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受到其化学性质所限短时间内容量不能有质的飞跃的一年,快速充电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
时下一些快速充电标准已经能够解决充电初期的大功率充电安全性,但对于充电后期的涓流充电安全性还鲜有突破。以QuickCharge 20规格为例,仅支持3档功率充电,无法针对电池容量进行实时的微调。
而全新的QuickCharge 30可以实现类似“无级变速”的多档位功率充电。可以针对不同的充电阶段实时调节充电功率,保证充电安全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充电效率。
2016年也将会有更多的厂商打出充电X分钟,使用X小时的口号,这背后依然是骁龙820和产业链相关厂商一同努力的结果。
总结:
曾经有某业内人士说:虽然和高通属于竞争关系,但整个行业中最不愿意看到高通出现任何动荡。这种观点背后也折射出高通对于整个行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面我们的标题为强大的并不仅仅是CPU,也提到了骁龙820的很多新特性将在今后的一年中引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当互联网手机市场已经认识到单纯性价比不能拉开品牌差异、需要寻找新的“爆”点的时候,谁能够通过硬件的形式为手机厂商带来新的具有竞争力的特性才是一家SoC厂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同时,骁龙820上我们又看到了之前那个理性的高通,随着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认知的深入,“核”战争迟早会成为一个伪命题,作为一个媒体人,笔者想说,单纯性能比拼方面,与其比拼各款芯片的最高性能,不如比较单位性能下功耗控制、超低功耗下性能是否强悍。
相信在未来的2016年中也会有更多的上游厂商、手机厂商回归产品为本这个思路上来。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287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 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