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的区别

华为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的区别,第1张

鸿蒙 *** 作系统应用于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及工业终端,欧拉 *** 作系统则应用在服务器、边缘计算、云计算和嵌入式设备上。
鸿蒙和欧拉会实现底层技术共享,把鸿蒙最优势的部分嵌入到欧拉里面。未来,所有用到欧拉 *** 作系统的设备,只要旁边有鸿蒙 *** 作系统设备,就可以自动连接,这样就打通鸿蒙和欧拉。
华为目前正在通过欧拉和鸿蒙打造覆盖所有场景的 *** 作系统,而且全部开源,让产业界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把它们做得更好,未来可以适配更多的场景。

先说结论,取代视窗就是个时间问题。

2021年9月25日,华为全新发布 *** 作系统 openEuler 欧拉。此次华为宣布正式发布欧拉开源 *** 作系统首个全场景版本;2022年3月,还将发布LTS版本,实现全场景融合。华为未来将重点打造两个 *** 作系统:鸿蒙,欧拉,同时都进行开源。鸿蒙应用于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工业终端;欧拉应用于服务器、边缘计算、云基础设施。两个 *** 作系统可以覆盖各种场景,以解决国内缺芯少魂的现状。openEuler欧拉 是一个开源、免费的 Linux 发行版平台,将通过开放的社区形式与全球的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和架构包容的软件生态体系。同时,openEuler 也是一个创新的平台,鼓励任何人在该平台上提出新想法、开拓新思路、实践新方案。欧拉的定位是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 *** 作系统和生态底座,承担着支撑构建领先、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的 历史 使命。未来欧拉将定位为数字基础设施开源系统,覆盖全场景应用,支持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多样性设备。OpenEuler与OpenHarmony将能力共享、生态互通。目前两个 *** 作系统的内核技术已经共享,未来还将在安全OS,编程语言,设备驱动框架,分布式软总线方面能力共享。也就是说,鸿蒙系统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而欧拉系统面向的是企业用户,类似于windows server系统。

事实上,“欧拉”并不是一个新产品,它早在2019年就已经发布并开源。只不过,当时它的出现是为了给“鲲鹏”服务器铺路,但华为最近对“欧拉”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单纯地服务鲲鹏,到成为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 *** 作系统。据华为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表示, *** 作系统“碎片化”现状,导致数字基础设施产生大量“软烟囱”,带来生态割裂、应用重复开发、协同繁琐的挑战。不仅如此,在ICT领域,华为自有服务器、存储、云服务、边缘计算、基站、路由器、工业控制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也需要一套 *** 作系统,来将不同的解决方案相互打通。openEuler 欧拉是一个创新的平台,鼓励任何人在该平台上提出新想法、开拓新思路、实践新方案。欧拉的定位是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 *** 作系统和生态底座,承担着支撑构建领先、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的 历史 使命。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欧拉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目前服务器端的,除了windows server外,基于linux的企业级 *** 作系统实在太多了,CentOS、Redhat等等,还有UOS服务器版,中兴新支点服务器版,腾讯有tencentOS server等,阿里有飞天……毕竟基于开源的linux开发一个系统,其实并没有那么那么的难,所以有实力的企业都是自己修改开源的linux,自己做一个,所以欧拉的挑战当然还很大,让我们拭目以待,我想取代视窗就是个时间问题。

如果欧拉系统比windows更好用,或者性能等同,随着美国对我们打压日益严重,随着国民目前越来越对国产的认可,随着国家越来越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用国产绝对比用美国的安全,所以会逐步替代。就像鸿蒙系统一样,用的人会越来越多。

那要看数据安全能提到什么高度,如果G家下决心,摆脱国外系统的限制和风险,取代非常现实

支持中国 科技 企业发展[赞]。

人家那是个服务器, *** 作系统

而且是linux的根本不是个人用的

近日,华为举行鸿蒙生态问答会议。

在物联网市场部署上,华为认为鸿蒙并不是仅仅应对美国封锁而临时诞生的,而是公司面对下一代物联网所作出的技术战略准备。华为表示在最早做运营商设备时,便有采用自己研发的 *** 作系统的习惯,各种设备可以基于这一系统完成设备的控制。

2015年华为发布物联网 *** 作系统LiteOS,2017年鸿蒙推出10版本,2020年鸿蒙推出20版本与开源版本。基于华为7亿手机用户及5千万生态用户、180万开发者,在5G时代的中,华为认为鸿蒙未来前景光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少调研机构之前分析,由于终端应用碎片化,物联网 *** 作系统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很大,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工业应用等场景中,物联网平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消费领域,人与物的互动,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车载互联领域等,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撬动这块市场,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市场蛋糕,开源与开放是鸿蒙未来战略的基调。

在开源方面,目前华为鸿蒙已经将最核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全部捐赠给开放原子基金会(民非机构),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基金会获得代码,生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诉求做自己的产品。

在开放方面,华为在鸿蒙系统开源后,提供供模组、芯片、主板等方面的支持,让应用伙伴可以更方便开发自己的智能硬件。

简而言之,鸿蒙是华为打造的面向未来、面向物联网、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未来将面向1+8+N(“1”是手机,通过Huawei Share连接“8”;“8”包括VR/AR、平板、PC、穿戴设备、电视、音箱、耳机、通过4G/5G的HiLink技术连接“N”;“N”则代外围智能硬件,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 健康 、影音 娱乐 、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提供多智能终端、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为消费者提供跨终端的无缝衔接,而非简单的替代Android的 *** 作系统。

以下是生态问答会议的重要内容,安防知识网编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Q:鸿蒙相比安卓、MIUI这种套壳UI、IOS的优势?

A:鸿蒙往往被人误解,严格意义上而言,鸿蒙是微内核、分布式、跨硬件的,不是安卓的套壳,它对标的是谷歌Fuchsia,而不是安卓。主要的区别如下:一是 *** 作系统架构的区别,鸿蒙是微内核, *** 作系统的底层应用跟用户的应用分离,底层应用做薄,更好适配上层的应用能力,广泛的适配性;二是跨硬件,一个应用的开发可以放在各种硬件上使用;三是跨终端通信,更方便硬件互动。

Q:怎么看鸿蒙跟谷歌Fuchsia的竞争优势?

A:发布时间、推出时间点是类似的,目前还难分胜负。两家公司的差异化体现在:1、华为自身有硬件,自用的量来支撑 *** 作系统的快速打磨、快速迭代;2、谷歌大概率不会回到中国, 历史 上对中国态度是不友好的。从十几年前退出中国市场到近几年支持美国政府对中国“卡脖子”,再到支持美国政府对于华为各方面的封锁。谷歌下一代的Fuchsia在中国的推广和服务支持等各方面也不会那么强。华为作为中国本地公司,支持力度也会更强。这两点放大了华为在中国成功的概率。

Q:万物互联的 *** 作系统,数据安全怎么解决?

A:1、华为的所有产品都是非常强调安全。收入10-15%投入研发,研发的5%用于安全的研发,在安全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得到很多安全认证。绿盟、深信服、360、奇安信等都在鸿蒙安全生态里。2、内核做得比较薄,松耦合,应用不会干扰其他应用,

Q:其他手机厂商使用鸿蒙OS时是否有顾虑?

A:其他厂商短期1-3年之内是不可能用。另外谷歌也可能会限制,例如用了鸿蒙会有一些手段等等。因此,从早期看华为直接的竞争对手是不会用的。其他厂商是可以使用Open Harmony,完全可以自己用其他名字命名,也有利于物联网的统一。中长期看,如果鸿蒙OS开源更多,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Q:鸿蒙跟软件合作伙伴的商业模式?

A:软件合作伙伴自身偏向于TO B业务,在华为的生态合作过程中给这些厂商传导更多的业务。更紧密相关的是TO C的应用厂家及智能硬件厂商美的、格力等。

Q:现在小米、OPPO等厂商未来面向物联网有两种选择,基于安卓开发,或者基于华为 Open Harmony ,路径选择的考虑重点会是什么?

A:1、与Open Harmony开源组织运营有关,运营得好会应用更多。整个业界开源的OS还是比较多的,用的好的并不多,这与开源规则和运营有关。Open Harmony是永久性、不收回的、全球性的免费授权,是开放和授权力度最大的;

2、与国家后面设立物联网标准融入 *** 作系统及力度支持相关;

3、Open Harmony本身做得好不好。

Q:哪些企业会带来业务量的突然增长?

A:对于软件厂商: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的壁垒,在华为生态的基础上做大自己的生意。华为发展新业务有自己的底线,合作伙伴会提升这些新业务的业务量。

对于智能硬件厂家:线上线下销售会优先推,销售上会有一个助力。

Q:华为物联网终端最后通过手机控制,因为芯片影响目前的说法?

A:华为目前的存量芯片,支撑今年是没有问题,P50 MATE50都会按时发布。华为也获得了一些4G芯片,发布的Pad用的是高通的4G芯片,华为会出一些基于4G的手机和Pad。后续能不能获得不含有美国技术的5G芯片还有待观察,今年明年情况还好。

Q:未来除了内核外继续开源?

A:大概率还会继续开源,具体开源多少和时间节奏目前还不确定。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6月13日华为蓝军资深专家交流会观点)

9月25日,在中国深圳华为坂田基地,备受瞩目的开源 *** 作系统欧拉(openEuler)全新发布。华为的两个 *** 作系统鸿蒙和欧拉都将开源,鸿蒙 *** 作系统的应用场景,是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和工业终端;欧拉 *** 作系统面向服务器,面向边缘计算,面向云,面向嵌入式设备。



令人瞩目的另一个消息是,华为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在采访中表示,华为明年将推出自研的编程语言仓颉,将鸿蒙和欧拉在应用开发生态上进行打通。


此前,被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Python、PHP等,都是国外企业研发的。


但其实2020年华为就曾申请注册过“仓颉语言”商标,分类涉及“科学仪器”、“网站服务”。当时也传出了华为正研发新的自主编程语言仓颉的传闻。



No1

并不是技术圈的并不支持国货,实在是有前车之鉴在,很难让人不谨慎。


2018年,红芯浏览器打出“爱国牌”,号称突破了浏览器内核等关键技术,培养新一代的网络安全人才,一颗“红芯”助力企业安全上云,保障国家数据安全。



但事实上,技术圈的程序员们却发现其安装目录竟然充斥着大量的Chrome文件,甚至连图标都没改。


随后创始人回应,“Chrome在红芯浏览器里面,但并非抄袭,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


这种解释显然非常单薄,也让随之而来的热度飞快消失。


2020年初,一款自研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用的编程语言“木兰”诞生了,随之推出的“木兰”开源软件包,供全球用户免费下载。



但很快,这款编程语言就被大家发现,其实是python换了个皮肤,就是用python的环境、包和项目打包套壳,实在令人失望。


随后,“木兰”项目的负责人也因为科研不端问题被处罚。


No2

诚然如此,其实程序员们依然在期待一款真正能被广泛应用的国内自研编程语言。


毕竟作为和编程语言接触最深的人,他们比任何外行都更加希望有我们自己的编程语言。


这个先河由国内顶尖企业华为来开,合情合理也具备诞生条件,不过到底成果如何,还是要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其实世界上略有名气的编程语言,一共有600多种,但被世人熟知和应用的,其实也不过是C++、Java、Python、JavaScript等十几种而已。


为什么很多编程语言,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呢?


并不是这些语言不好,而是没有相应的市场使用条件,也就是缺乏取代其他既有编程语言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华为仓颉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从出现到今天,已经发展了30余年。


在这30余年中,产生了无数和Java相关的产品、技术和标准,众多的开源框架和组件给Java程序员提供了标准积木,用于快速构建大型企业应用项目。


政府组织、机构及大型企业都青睐于用Java开发信息系统,企业用人需求量巨大,可以说学会Java,那么高薪就不是问题。


这种语言的生态环境成熟度,很难被轻易取代。


因此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对国产自研编程语言充满期待,但如果你想要学习编程语言,我们还是强力推荐Jav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172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 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