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按照传输技术可以分为广播式网络和什么网络

网络按照传输技术可以分为广播式网络和什么网络,第1张

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P2P方式)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功能组成:
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上图为:OSI七层参考模型(ISO公司提出的公开模型),速记“物联网淑慧试用”
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分布范围分:
广域网(WAN)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
个人区域网(PAN)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较换、报文较换、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
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4 相关性能指标
速率:数据传输率,以比特为单位
带宽:单位时间内,最高数据率,以比特每秒(注意:数据传输速率不变,理想)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实际链路的量)
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发送速率)(第一个比特开始传输到最后一个比特到信道的时间;)
高速链路指的是提高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排队时延:等待输出\入链路可用
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第一个数据到信道)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确认(第一个确认的数据)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往返传播时延的两倍+末端处理时间(常常忽略不仅)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15 分层结构
实体:第n层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叫对等实体
协议: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 *** 作的顺序
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单元:控制协议 *** 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OSI参考模型:
上四层端到端的通信,下三层为点到点的通信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功能: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多个会话独立)
功能:建立、管理、终止会话;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功能: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差错控制(对错误的修改);流量控制(传输的流量控制);复用分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网络层: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分组就是数据报分开几份
功能:路由选择(最佳路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组装成帧,传输单位时帧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帧错+位错,指错或纠错);流量控制;访问(接入)控制
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功能:定义接口特性;定义传输模型(单工、双工、半双工);比特同步;比特编码
16 TCP/IP参考模型
17 5层参考模型
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

5G技术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更快的网速,而是将万物智能互联成为可能其实,而NB-IoT是5G商用的前奏和基础,因此,NB-IoT的演进更加重要,例如支持组播、连续移动性、新的功率等级等等,只要NB-IOT等基础建设完整,5G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属于5G技术的窄带部分,基于蜂窝网络构建,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因其低功耗、连接稳定、成本低、架构优化出色等特点备受关注。

Cat-NB1精简的更为彻底,基本上把LTE的能力压缩到极致了,追求最低的成本,最长的续航时间,没有移动性、没有语音通讯能力、数据速率非常低,适合对成本很敏感但是终端数量级大,同时单个能力要求比较弱的应用,比如各种表计类(水表、电表、气表等),定期上传数据。

3典型场景网络覆盖不足 ,例如深井、地下车库等覆盖盲点,4G室外基站无法实现全覆盖。而在广覆盖方面,eMTC比LTE增强15dB(可多穿一堵墙),比GPRS增强了11dB,信号可覆盖至地下2-3层。

智慧树知到《DIY智慧小屋带你玩转物联网》2023见面课答案

1、在快速建立产品时,引导进来别人建立的物模型需要修改什么?()

AProductKey

BProductSecret

CDeviceSecret

DDeviceName

正确答案:ProductKey

2、查阅AT指令,如果我们只是做一个物联网的时钟,也就是准确时间是从网络上获取的,在设置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后,你可选用哪个AT指令来完成。()

AAT+WJAPS

BAT+SYSTIME

CAT+MQTTKEEPALIVE

DAT+RTCGET

正确答案:AT+RTCGET

3、当串口接收传输过来的数据仅仅是长度不对时,可能的原因是:()

A波特率没设置好

B停止位设置错误

C缓存区大小没设置好

D硬件速度不够

正确答案:缓存区大小没设置好

1、NB-IoT与LoRa均为LPWAN的重要实现方式。下列两种网络技术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LoRa的信道带宽相比NB-IoT更宽。

BLoRa的传输距离比NB-IoT更远

CLoRa的传输速度比NB-IoT更快

DLoRa的建网成本比NB-IoT更低

正确答案:LoRa的传输距离比NB-IoT更远

2、嵌入式实时 *** 作系统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下不属于中国企业的RTOS是:()

ART-Thread

BAliOSThings

CFreeRTOS

DLiteOS

正确答案:FreeRTOS

3、FreeRTOS中任务(Task)可能处于:运行态、阻塞态、就绪态、挂起态四种之一,不同状态之间可以进行转换,但以下不可能直接实现的转换是:( )

A由就绪态到运行态

B由阻塞态到挂起态

C由就绪态到挂起态

D由挂起态到阻塞态

正确答案:由挂起态到阻塞态

1、智慧小屋的实现过程中,涉及到了物联网系统架构中的那几层? ()

A设备层

B网络层

C平台层

D应用层

正确答案: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2、以下不属于物联网 *** 作系统特点的是()

A实时性

B安全性

C代码行数少

D具有丰富的功能组件

正确答案:代码行数少

3、课程里智慧小屋系统搭建过程中,没有使用以下哪种传感器:()

A温度传感器

B光敏传感器

CPM25传感器

D噪声传感器

正确答案:噪声传感器

4、课程里智慧小屋中设备接入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以下哪种协议:()

A Modbus

B MQTT

C CoAP

D其余选项都不对

正确答案: MQTT

5、智慧小屋中Arduino与WIFI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是:()

A I2C

B SPI

C UART

D其余选项都不对

正确答案: UART

1、NB-IoT技术是实现低功耗广域网的一个重要技术,之所以被称为窄带(Narrow Band)是因为它所占用的带宽仅为()

A180Hz

B180KHz

C18MHz

D18MHz

正确答案:180KHz

2、得益于占用带宽小的特点,NB-IoT支持带内部署的方式,即在原有通讯频段的基础上添加NB-IoT网络,目前应用来看,不支持NB-IoT带内部署的频段有:( )

A光通讯频段

BGSM网络频段

CUMTS网络频段

DLTE网络频段

正确答案:光通讯频段

3、窄带通信的技术标准最早由哪家组织\公司提出:( )

A3GPP

B中国电信

C华为

D高通

正确答案:华为

您是想问物联网接入能力的分级是什么吗?物联网接入能力的分级是:
1、终端层,又叫感知层,主要是各类传感器终端,用于采集物理世界的种种信息,并转换为数字信息,传感器是这一层的焦点技术;
2、传输层,又叫管道层,主要是指物联网的各类连接技术,如NB-IOT,LoRa,WIFI等,一般可以按照带宽分为宽带传输和窄带传输,也能够按照传输距离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
3、平台层,即物联网平台,向下提供安全可靠的设备接入能力,支持海量设备上云,下上提供云端API,建立设备数据与应用的快速对接通道。
4、应用层,基于物联网平台而建立的业务系统,如能源管理,消防监控,智慧园区等,是物联网真正为用户产生价值,解决用户焦点需求的环节。

信号频分复用。
Carina因OFDM采用各子载波相互正交,使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从而减小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所以频带利用率就相对提高。
在频分复用中,信道的带宽被分为若干个相互不重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用其中一个频段,因而在接受端可以采用适当的带通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从而恢复出所需要的信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142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1
下一篇 2023-06-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