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第1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

[拼音]:Di-yi Ci Shijie Dazhan

[外文]:First World War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大战起因和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

大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国。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即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对塞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大战从此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大战初期,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布中立,1917年8月,不顾人民反对,在协约国推动下对德奥宣战,先后派出数十万人到欧洲等战场为帝国主义充当劳工和炮灰。

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即达7.045亿,动员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但德国军事工业发达,战争准备比较充分,战争前期掌握战略主动权。




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亟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次要兵力钳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迂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钳制俄军。在海上,集中舰队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钳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奥匈的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进攻俄国,同时对塞尔维亚作战。法国的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地区,视情况打进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或反击德军入侵。俄国的计划受制于法国,准备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把陆上作战的重担推给法俄,只派出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主要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同德国作战。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

欧洲大陆的军事行动1914年,双方的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大战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为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的主攻部队和钳制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总司令为J.-J.-C.霞飞)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为J.D.P.弗伦奇,后由D.黑格继任)在法国东北边境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马恩河地区。9月,德军在该地区遭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战役”(见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至此,西线大部地段开始形成阵地战。在法国北部地区,交战双方的翼侧暴露。9~10月,德军和英法联军为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race to the sea”)作战。到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在东线,俄军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以西南方面军进攻加利西亚,后者为主攻方向。8~9月间,俄军在东普鲁士遭惨败,但在加利西亚打败了奥匈军(F.X.J.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为总参谋长)。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国西北、西南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维斯瓦河中游)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失利。随后,俄军企图乘胜打进德国腹地,德军抢先发动新的进攻,企图歼灭罗兹地区俄军。双方的企图均未实现。在巴尔干战场,奥匈军对塞尔维亚的多次进攻,遭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军队的英勇抗击。10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对协约国构成新的威胁。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双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导致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战略主动权仍掌握在同盟国手中,但协约国的战争潜力正在动员起来(年初英、法、俄、比、塞 5国陆军师数为231个,德、奥、土为210个)。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同时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企图尽快打垮协约国的薄弱一环──俄国,尔后打败英法,因此在西线也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在东线则积极进攻。1~2月,俄国西北方面军同德军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俄军惨败。1~3月,俄国西南方面军同德奥联军进行了喀尔巴阡冬季战役,俄军形成了入侵匈牙利平原的态势。德国为稳住奥匈,集中优势兵力于 5月初对俄国战线中部发起了著名的戈尔利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5月,原同盟国成员国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宣战,在奥匈东南开辟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意军(统帅为L.卡多尔纳)企图配合俄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军队打垮奥匈,但意军在伊松佐河地区连续发动的4次攻势(6~12月)均无进展。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在阿杜瓦和香槟等地发起了几次规模不大的进攻战役,企图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局部反击。在第二次伊珀尔战役(4~5月)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英、法、俄进一步动员了本土和殖民地雄厚的人力物力, 并按协约国两次战略会议(1915.12,1916.3)的精神,准备从各条主要战线对同盟国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德奥人力物力日益窘迫(年初,协约国陆军师达365个,同盟国只有286个)。德国鉴于俄国已大为削弱,决定把进攻重点转到西线,力争打败法国。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全线进攻,于是决定对巴黎的战略屏障凡尔登地区的法军防线实施要点进攻,借以消耗法军兵力。从 2月21日起,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见彩图)。德军猛攻不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此役后期,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同样打成阵地消耗战,史称“索姆河战役”。此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8月,德军统帅部改组,P.von兴登堡任总参谋长。12月,R.-G. 尼韦尔继任法军总司令。




东线俄军按协约国战略会议精神,为策应西线作战,制定了西、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对德奥发动进攻的计划,实际上只有西南方面军投入大规模进攻(6~8月),突破了奥匈军防线,但无力发展进攻。3~9月,意军又进行了 7次伊松佐河战役。奥匈军则从特伦蒂诺对意军后方发起阿夏戈进攻战役(5~6月),但由于抽调兵力应付俄军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而中途转入防御。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以收复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但在德、奥、土、保联军夹攻下,迅即陷于崩溃。

1917年,德国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德国人力物力濒于枯竭,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在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战。协约国的困难也很大,但人力物力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年初,协约国陆军师达425个,同盟国只有331个)。协约国要求各主要战线继续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

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埃纳河地区德军防线的进攻(“尼韦尔攻势”)。战役前,英军为吸引德军预备队,在阿拉斯地区提前发动进攻。由于德军预有准备,法军伤亡惨重,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H.P.贝当继任法军总司令并镇压了骚乱。为使法军获得喘息时间,英军单独连续发动有限进攻(6月梅森战役,7~11月第三次伊珀尔战役,11~12月康布雷战役),进展都不大,但稳住了法军。

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战争政策,先后起用Μ.В.阿列克谢耶夫、А.А.布鲁西洛夫和Л.Г.科尔尼洛夫为最高统帅,并发动“六月进攻”。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В.И.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于10~11月对伊松佐河意军防线发动进攻(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或卡波雷托战役),迫使意军全线后撤。

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一直伺机参与重新瓜分世界的美国,于1917年4月宣布参加协约国一方,但直到翌年初,美军才陆续开赴法国。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各国反战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德国的盟国濒于总崩溃。但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可集中兵力于西线,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图谋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F.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军最高统帅。德国先后发动 5次进攻,均未取得战略性突破,只形成了伸向英法战线的几个突出部。7~9月,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马恩河突出部和亚眠突出部。9月,美国远征军(总司令J.J.潘兴)拔除了圣米耶勒突出部。圣米耶勒战役是美军单独进行的首次战役。9月26日起,英、法、美军发动总攻。德军全线退却。

其他战场的军事行动

土耳其参战后,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1914年底至翌年初,高加索地区俄军同土军(恩维尔帕沙为统帅)进行了萨勒卡默什战役。俄军形成向土境推进之势。1915年,英法军发动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的远征,真实目的是先于俄国夺取土耳其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和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到1916年初,此役以英法失败告终。同年,英军通过西奈半岛向巴勒斯坦进军,翌年同土军进行了3次加沙战役,并占领加沙。

随着1914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出现了远东战场。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9月,日军强占了中国山东省大部,随后在英军配合下攻占青岛。与此同时,日海军相继占领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德属关岛和所罗门群岛被澳大利亚占领,萨摩亚被新西兰占领。

在非洲,英法军于1914~1916年先后夺取德属多哥、喀麦隆、西南非和东非诸殖民地。

海上军事行动

大战爆发后,英海军在北海海域对德国实行深远封锁,同时竭力维护英国海上交通线。德海军则企图打破封锁,逐步消灭英海军力量,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大战第一年,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 (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12月)。德国潜艇在荷兰沿海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9月),初步显示了潜艇的威力。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舰队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见日德兰海战)。1917年,德国为挽救败局,从2月1日起在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美国参战后,为对付潜艇,同英国一起实行护航制度。

大战结局、特点和影响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后,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投降,11日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国也爆发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1920年举行的巴黎和会,实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余人,损失2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各主要交战国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总动员。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交战双方的军工生产达到空前未有的规模。1917年直接为战争服务的产业工人的比重,俄国为76%,法国为57%,英国为46%,意大利为64%,美国为31.6%,德国为58%。

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火力空前加强。大规模进攻战役,平均火炮密度每公里正面达100门以上(西线最高达187.8门)。战时步兵火力增长了1.5~2倍。步兵机械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1914年每名士兵平均0.3~0.4马力,1918年为1.5~2马力。

大战中首次出现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

防御作战在这次大战中处于突出地位。防御形式由支撑点式防御发展到堑壕式防御,进而形成筑垒正面。机q在防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防御纵深愈来愈大,达15~20公里,给进攻带来了新问题。出现长达数百至1000余公里的绵亘防御正面,翼侧迂回难以实现,正面突破上升到重要地位。突破形式有:在一个狭窄地段实施突破;在几个狭窄地段实施向心突破;在宽大正面以一点为主,实施多点突破;向几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方向实施逐次突破。战争末期,进攻正面,师通常为2.5~3公里,团通常为500~600米。坦克和毒气的使用提高了进攻能力,但仍然不能完全克服阵地防御,使进攻一方往往打成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航空兵在战争前期主要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稍后用于空战和争夺战场局部空中优势。后期进而用于攻击敌方地面部队,轰炸靠近战场的敌方交通线。航空兵开始成为独立兵种。海战中潜艇显示了威力,鱼雷、水雷得到广泛运用。大战期间,德国潜艇共击沉协约国军舰约150艘、商船约6000艘。海军舰空兵发展很快,战争末期出现可供飞机起降的专用军舰。

世界性的联盟战争要求各盟国、各相距遥远的地区之间有密切的战略协同和统一指挥。但由于各盟国利害不同,难以实现。各国陆、海两军之间也缺乏协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735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