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论

白马非马论,第1张

白马非马论 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金刚经的诸相非相,意思可有相同之处?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相当烧脑,估计题主也有过深入的思考并且脑瓜疼之后才有此问。

白马非马与诸相非相到底有没有相同之处?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个词语的出处和概念吧。

先说白马非马。

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出自战国时期一位鼎鼎大名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的白马论,白马非马是中国古时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时期的一朵奇葩。

故事是这样婶儿的:有一天,公孙先生骑着他的一匹白马出城,刚到城门口就被守城的门官拦住了。

门官说:公孙先生,上方有令,人可以出城,但马不能出去。

有朋友会说:靠,原来汽车限行的灵感是从两千多年前得到了呀!这里解释一下,战国时期,打仗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平常,国与国之间没事就相互骚扰问候一下。

由于马匹行动便捷,可以更快的传递情报,所以经常会限制这种交通工具出城,和今天的单双号限行不是一回事儿。

公孙先生听后,心想真讨厌,这不耽误事儿嘛,老子又不是没交过路过桥费,凭啥不让我的马过去!既然你刁难我,大爷今天就和你好好掰扯掰扯。

于是,他对门官说道:您说的是不让马出城,可我这匹白马不是马。

门官说:您真会开玩笑,白马怎么不是马呢?别整那没用的,把马留下,您可以走了。

公孙先生道:您说的马是对这种动物形状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颜色的规定,对颜色的规定与对形状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

所以说,颜色和形状规定不同,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门官说:您这是一匹白马,不能说是没有马。

既然有白马称为有马,那么为什么白色的马就不是马呢? 公孙先生道:你听我慢慢和你说,如果要得到一匹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要求;但如果要得到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满足要求了。

假使白马就是马,那么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便完全一样了。

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没有区别 ,那么为什么黄马、黑马可以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呢?这就明显地说明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同样一匹黄马或黑马可以说是有马,而不可以说是有白马。

就是说明你说的白马是马的假设不能成立。

所以,白马区别于马,这个道理听明白了吗?门官这时有点懵圈了,接着问道:照您的意思看来,马有了颜色就不同于马了。

可是世界的马都有颜色,按照您的逻辑推理下去,能说世界上有颜色的马都不算是马了吗? 公孙先生回答道:马本来就是有各种颜色,所以才有白马。

假使马没有颜色,就只剩下马而已 ,怎能称它为白马呢?但是,规定了马是白色的马就与马产生了区别。

所谓白马,就是限定于白色的马,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白马非马。

门官又说道:马,是不受白限定的马;白,是不受马限定的白。

把白与马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而相互限定,用一个新的概念来称呼不受限定的概念,这当然是不可以的。

所以,认为白马不是马,是不对的。

公孙先生笑着反问道:照您的意思看来,有白马就是有马,但是,能够说有白马就是有黄马了吗 ? 门官答道:当然不可以那样说。

公孙先生紧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嘛,既然你承认了有马区别于有黄马,就是说黄马非马;既然把黄马与马区别开来,反而要把白马与马等同起来,这不就是叫飞鸟沉到水里飞翔那样好笑吗?你这是十足的逻辑混乱呀。

您看看,有学问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啊,用智商就彻底把人整崩溃了。

门官听后,思索半天,无言以对,深鞠一躬,让公孙先生和他的白马一并扬长而去。

仔细想想,能讲的人厉害,能听懂的人也不容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是古代的执法人员比现在的人讲道理,还虚心好学,敢于承认错误。

放在今天,您限号出行被警察看见,您能对警察说我这辆白车不是车吗?警察叔叔听后,除了扣分罚款,还得给您抽点血,看看您是不是喝醉了说酒话呢。

公孙先生借白马非马这一颠覆三观的理论,一下名扬天下,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曾与他辩论,但都没有成功战胜他。

后来有一次在赵国平原君家里,公孙先生遇见了一位名六代,就是孔子的第六代孙子孔穿。

孔穿由于受到祖爷爷们的哼哼教诲,非常有礼貌地对公孙龙说:向来听人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想成为您的弟子,向您学习学习。

只是接受不了先生的白马非马学说!如果您放弃这个胡搅蛮缠的理论,我就请求做您的学生,一辈子伺候您和师娘。

白马非马是公孙先生的成名之作,要他放弃,岂不是很尴尬。

所以公孙先生说道:小孔呀,你说的话不对。

我之所以出名,就是由于白马非马的学说。

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了。

年轻人谦虚好学是好事儿,想拜别人为师,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

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要找我学习吗?这不是来拆我的台吗?先来批评我,然后再拜我为师,你家老爷子是这么教你的吗。

在第一回合的对话中,孔穿已落下风。

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

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利用孔大圣人曾经的言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

公孙先生引经据典地说道: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先生所赞同的。

想当年楚王曾经在云梦泽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要去找。

楚王说:不用找了。

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都在楚国,又何必再费事寻找呢?仲尼先生听说这件事以后,发表了一下意见,他说:楚王的仁义还是没有做到家。

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去了才对,何必非要说楚国人呢?公孙先生注视着孔穿说道:按照老孔先生的这个逻辑,楚国人和人是区别开来的。

现在人们肯定他把楚人和人区别开的说法,却否定我白马非马的学说,难道不是看人下菜碟吗?最后,公孙先生又做了总结性发言:小孔,你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你祖爷爷所赞同的观点。

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我的观点。

你脑子是不是有病?这样的话,即使有一百个像我这样的牛逼的人物,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孔穿被怼的哑口无言。

看完这两段故事,头条里的杠精们可以回家给公孙先生立个牌位,初一十五烧香供奉一下,他分明就是杠精的祖师爷啊。

那么白马非马理论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这里白马是指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是一个有明确范围规定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个字。

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有多重,其中有属于、等同于等多种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

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

白马的称谓在普世认知里暗示出它与马的联系,而非马的判断则违背逻辑惯性,让听者耳目一新,感觉很有新意,能够显示自己思考问题角度与众不同,并自我暗示有一定的道理,为非马论述找到合理的心理支撑,从而使常识和理性判断产生逻辑矛盾。

所以白马非马作为一个著名的诡辩哲学命题流传开来,实质上是哲学中逻辑学范畴里语义谬误的体现。

另外,利用数学中的集合论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并清楚地看到这个辩论的要点在哪里。

我们假设马做为一个集合,定义为A。

白马属于马这个集合中的一部分,定义为B。

用语言描述其关系为:一、白马是马,B属于A成立,B是A成立,白马是马当然成立。

二、B不等于A成立,B非A成立,白马非马当然成立。

是表示属于,非表示不等于,这当然属于合理的用法。

很多人辩不过公孙龙,很明显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强迫公孙龙把是和非的表达定义清楚。

从结论上来说公孙龙并没有说错,这也不是诡辩,是集合论中正常的表达。

而公孙龙也没有使逻辑或常识产生矛盾,因为以上的一和二是同时可以成立的,只是大多数人被忽悠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头脑是否还清醒?再说说诸相非相吧。

这个词出自金刚经,原句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写的是须菩提尊者和佛祖的对话,须菩提尊者又名善现、空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称号,也有人说他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

经书中尊者问佛言: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祖开示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祖这是在告诉他安心的法门。

后来六祖慧能大师听到这句话后就开悟了,可见这句话有多么关键。

接下来,佛祖又详细解释了如何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诉须菩提和众弟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里的所有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尊者和上面那个守城的门官一样,也开始处于懵懂状态了,他琢磨佛祖您和我在这里,都是肉身相见,肿么您还说要看不见您才是真的见到您呢?难道修行要修成老花眼才行?这也正是我们想要问的问题。

要理解诸相非相,必须先理解什么是佛说的四相。

一、我相。

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喜怒哀乐,自身意识都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

还如助人为乐、不起杀心、发菩提心等等都为证明我的存在,甚至到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

如果菩萨还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

二、人相。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三、众生相。

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

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步有了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

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

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

四、寿者相。

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住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就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即无始无明。

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

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白,我相和人相是对于修行者求解脱来说的,众生相和寿者相是对于阿罗汉和菩萨求成佛来说的。

只有彻底断除对四相的执着,证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大境界,才能见到如来,修成佛果。

须菩提尊者听后,疑虑已解,豁然开朗,信受奉行。

相这个字在佛家解释为一切万物的影像,其实并非是对修行者最大的束缚,困住我们的往往是主观对外境的执着,也可以叫做着相。

我们修行,应从心内修起,破除我执即不能着相。

这个我执天生就有,加上后天的培养,异常坚固,打破它绝非易事。

比如一切众生生下来就具备自我保护意识,都想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环境,这就是天生的我执,也叫纯真的我执,没有经过任何教育。

后天的我执,因教育产生,受宗教、思想、文化、生活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坚固。

这个我执由于外境因缘的不同,造成了彼此之间存在天壤之别,在佛学中又分为实执和空执。

实执简单说就是有,比如老百姓追求的衣食住行、荣华富贵、名闻利养等等,出家人追求的山河大地、六道轮回、大千世界,甚至于佛菩萨的容貌、极乐净土、涅槃寂静等等。

凡时空内所有执着,皆因一念无明所造,即为我相、人相、众生相。

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即为寿者相。

有很多朋友在我其他的文章中留言,说佛法为空,万物为空,你没事儿整这么多没用的文字干嘛?我说您知道什么是空吗?您知道执着于空的果报比执着于有的果报要严重很多吗?佛在宝积经中说过:执着于空比执着于有还严重,若有人执着的有像须弥山一样大,也不难去除。

但若有人如果错误的理解空性,那就无可救药了。

所以,很多人读金刚经,都认为金刚经是在讲空,其实大家都误解了佛祖的真义。

金刚经讲空没错,但并没有说一切皆空,更没有让我们执着于空。

学习金刚经,不能着空相,否则会误了修行的前程,很难成就正果,严重些,还可能会因谤佛而万劫不复。

这里我再简单和大家说一下正确读佛经的方法:第一不要执着于文字,因为文字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障碍。

第二不要执着于名词术语,它有时会让你更糊涂。

第三不要有攀缘心,不要用自己的学识过度思考,因为佛祖讲的佛法都是从自性流出的,怎么会是我们用意识就能思考出来的呢,必须以心印心才行啊。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佛祖说的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了吧。

那就是我们的六根与六尘相应作用时,不分别、不执着、不妄想,真心现前,本性行事,即见如来。

此时此刻,你的心和佛心没有区别。

说了这么多,那么白马非马与诸相非相到底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我认为有,都是在告诉我们世界本来颠倒,要从事物本质上认识到一切无常、无我的意义。

其分别在于一个是对物质层面的辨析,从一类物种到单个物质的差别与关系。

一个是对精神层面的思辨,从一件事物到整个宇宙本质的思考。

二者境界虽不同,但都能够帮我们从事物的多个角度,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的真相。

我们现在理解的白马非马这个词,通常都是贬义的,指的是偷换概念,割裂事物本质关系的诡辩。

但仔细想想你会觉得白马非马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桌子是木头做的,你能说木头就是桌子吗?你能把桌子叫成木头吗?还比如我们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但你能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吗?你能随便去女厕所吗?看似可笑,逻辑混乱,但是当今社会,每天有多少白马非马,甚至指鹿为马的事情上演呢?比如关于中医的辩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等等,我们早就已经被蒙蔽双眼,见怪不怪了。

诸相非相,看似神秘,不好理解,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我们看电影,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你肯定说是假的,可假的你为什么会沉浸其中,一会哭一会笑呢?再比如刚才说的木头桌子,本质上是木头,可木头是什么呢?是树,树又是什么?是种子加上阳光雨露合成的,如果继续追问下去,这些可见的物质本质是什么呢?一切都是尘埃呀!都是因缘和合产生出来的,最终都会再回到虚空之中去呀。

最后,用金刚经里的一首偈子作为结束语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祝各位朋友读后有所收获,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从逻辑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思维路径一致,但其背后的涵义却又大相径庭,区别有点近似于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间的不同一样。

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名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名家代表人物,这个著名论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成就,并非是无意义的诡辩,在这样的思辨背后隐含着一种纯粹理性上的哲学探索,这种荒诞不经的悖论在哲学层面上有着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完全一概否定并非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是一种机械的历史论。

而《金刚经》中的诸相非相是佛教中的一个经典的价值判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个论点要放在《金刚经》这部经典的整体核心要义中去分析,而非仅就字面意义去解释和论述,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诸相非相”的前提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这个前提之下才由此导出这样的结论。

《金刚经》作为佛教中最经典的一部经书,其目的是破除人们对各种执着心,通过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论述从而过渡到最后的四句偈这样一个最经典的论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佛教中,一切世间诸相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只有因缘和合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的体现,执着于相最终会落入下乘而难以到达圆融的彼岸。

而《金刚经》最重要的是教导世人破除法执,也就是说心外无法、见性即佛,这是佛教整个教义的核心价值。

也就是说人要抛去一切的私心杂念才能明心见性,才能最终实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自在境界。

当然,这两句话在哲学分类上均属于唯心主义,但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机械的,而后者是能动的,这种不同导致了对这样两个相似的论点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判断方式,大多认为前者是诡辩论,而后者却带有一种离一切相、明心见性的意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282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