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繇

刘繇,第1张

刘繇 刘备错过的4猛将之一太史慈,为何不被刘繇重用,只能做侦察兵?

太史慈虽为三国有名的猛将,但是却活得很挺憋屈。

△太史慈单骑突围请援兵时,他错过了能重用他的刘备;北海之围解除后,上杆子地投奔了不重用他的刘繇,只能做个“侦查骑兵”;与孙策惺惺相惜,终遇明主,但孙策短命;孙权把他放在南疆镇守,看似委以重任,其实这就好比把矛当盾用,相当于找个角落雪藏起来。

△孙策孙权在人事方面很敏感,尤其是孙策旧人,大家懂的。

不然太史慈四十一岁死时,为何会发出“大丈夫当提三尺剑,以升天子之阶”这样的喟叹?憋屈!失望!其实就是临终发出了终极牢骚:在开疆进取这一块,你孙权比你哥孙策差远了!害得我太史慈只能做一个守城之将。

回到正题,今天咱们主要说说刘繇为何不重用太史慈?当时孙策的进攻很犀利,刘繇手头只有张英、樊能这样的将领,没有像样的猛将。

有人进言拜太史慈为大将,刘繇却说:“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刘繇许子将就是许劭,三国著名评论家,曹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营销标签”就是他给贴上的。

许劭当时为了躲避战乱,离家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成为了刘繇的重要谋士。

那么,刘繇的话就不难理解了,意思就是我若拜太史慈为大将,许劭会笑话我的。

言外之意就是用太史慈是个昏招。

△许劭关于原因,目前主流观点是太史慈年轻、没名气、出身寒门,刘繇看不上,委以重任没有说服力,所以只让太史慈负责侦查任务。

这个解释说得通,我部分认同。

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说是太小看刘繇和太史慈了。

东汉社会,讲究世家门第,寒门难入仕途,入了也难有发展。

刘繇自身有名望,又是宗亲世家,他的伯父刘宠是著名的“取一钱太守”,在江东颇得人心,刘繇也能因此沾光。

所以,刘繇在江东声望很高,很得群众拥护,是理所当然的。

刘繇和刘表很像,都是单身赴任,手里没兵、没资源,只能靠与当地世家豪强合作。

单q匹马成不了事——犀利如孙策也是在要回父亲旧部,有了程普、黄盖等人的辅佐,才逐步走上巅峰的。

如果刘繇贸然提拔太史慈,这明显是破坏规矩、破坏平衡的举动,因为世家豪强对兵权很敏感,对破格提拔寒门也会心有不满。

不信你看看曹 *** 提拔寒门的措施,到了曹丕时期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曹魏也算是被世家反噬了,所以其中的阻力是非常大的。

结语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刘繇不完全是看不上太史慈,他也知道太史慈是猛将。

可问题在于,刘繇急需的是整个江东豪强的支持,比起这一点,一个太史慈并不是关键。

我推测,有人进言重用太史慈时,刘繇说怕许劭笑话的言语,应该是变相地向江东豪强表明态度,安抚他们自己会守规矩而已,并非就是单纯轻视太史慈。

这件事情只能说明, 刘繇是个清介之士,囿于陈规,过于迂腐,做不来曹 *** 袁绍刘备那样的奸雄。

太史慈和刘繇是同乡,都是青州东莱郡人。

黄巾之乱时, 太史慈曾经孤身闯营求援于刘备,请援军救了北海相孔融,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早早就有了很大的名气。

见过刘备而最终又未被刘备所用, 所以才有人把他列为刘备错失的四大猛将之一。

作为老乡, 对于太史慈的勇猛与果敢, 刘繇肯定是非常了解的。

但是,兴平二年(195年),刘繇任扬州牧时,驻曲阿(今丹阳),太史慈来投,当时刘繇手下谋士劝他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统帅军队抵御袁术和孙策,却被刘繇拒绝了。

刘繇给出的理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耶?”我要是让太史慈做将军, 那许劭还不得把我笑话死啊!这个许劭是谁?为什么刘繇这么在意他的意见?许劭, 字子将,东汉名士,出身于汝南许氏。

他的叔祖父叔父都做过东汉的“三公”,论门望仅仅逊于袁绍的“四世三公”。

许劭和他的堂兄许靖(后来刘备的首席大臣)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每月初一, 他们都会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称为“月旦评”,一时名动天下,成为士人争相结交的焦点人物。

比如, 那句评价曹 *** 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出自许劭之口。

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人物品评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信奉的是“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可是在东汉、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因为,没有品评,或者品评差了, 就做不了官!两汉的官员任用,实行的是“察举制”,我们经常听说的“举孝廉”就是源于这一制度。

每年各郡太守要举荐一到两名本郡的贤良之士给朝廷任用,品评就是郡守考虑人选的因素之一。

那么, 太史慈又做了什么, 让刘繇担心会引起非议而不敢用他呢?这就要从太史慈年轻时候做过的一件事情说起。

太史慈年少好学, 所以早早就进入官府, 做了奏曹史(管理公文来往的小官)。

当时青州州府和东莱郡郡府因为一个案子上下级关系不和谐,州府和郡府之间有矛盾。

谁是谁非说不清楚,但是谁先上报朝廷谁就处于有利的位置。

州府的奏章已经先送往朝廷,郡太守有点着急, 就挑选了二十一岁的太史慈,让他赶快把郡里的奏章送往洛阳。

太史慈赶到洛阳, 在衙门门口正好碰上州吏正在求见准备上交奏章。

太史慈就问他:“你也是前来递交奏章的吗?”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道:“在车上。

”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认无误吗?可否取来看一看。

”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人,便取出奏章给他看。

谁知太史慈取过奏章,拔出刀便将奏章斩断了。

州吏大惊,高声叫道:“有人毁坏我的奏章!”太史慈便将州吏带到停放马车的地方,对他说:“故意损毁奏章是要被处死的!但是假如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这是你有错在先,我们两个人的罪责几乎是一样的。

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我们两个一起逃走,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

”州吏疑惑地问:“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么也要逃亡?”太史慈回答:“我初时受本郡所遣,只是负责来看看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交而已。

但我所做的事却太过激烈。

如今恐怕也会因此而受刑罚,所以要一起逃走。

”州吏信以为真, 就和太史慈一起逃走。

但是太史慈假意和州吏出城后, 又潜回洛阳城, 将郡里的奏章上交衙门。

州府后来又另派一名吏员上交奏章, 但是朝廷官员已经收到郡里的奏章, 就不再处理那个案子了。

太史慈因为这个事情出了名, 但是得罪了州府, 在本郡呆不下去,只能逃亡辽东。

可以想见, 许劭对这个事情肯定是知道的, 也肯定对太史慈有过很不好的评价!这就是刘繇明知太史慈是员猛将, 却弃之不用的原因。

乱世之中, 应该量材取士。

刘繇位居扬州牧大位,据有江东这块宝地,却过于迂腐,耽于虚名,有太史慈这样的良将而不大用,实在是自取败亡之道啊。

刘繇只是让太史慈去侦察孙策军的虚实。

太史慈与曲阿小将侦察时在神亭偶遇孙策、韩当、宋谦、黄盖等江东十三骑,这才有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佳话。

后来刘繇被孙策打败, 逃往豫章郡, 两年之后病死。

太史慈则被俘虏, 投降了孙策, 被任命为建昌督尉,成为江东独当一面的大将。

参考书目:《三国志.吴书》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231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