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生平经历,第1张

苏轼生平经历 大家都说苏轼豁达、淡泊名利,但为什么他晚年还是想着回朝做官

豁达、淡泊名利,并不代表放弃、无所作为。

一个满身才华、豪气干云的仁人志士,能为国为民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那是大文豪苏轼毕生追求,与他性格并不矛盾。

作为千年后的现代人,不能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测怀疑古代先贤的崇高意境。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说尝遍了人间悲欢离合滋味,体验完了人生颠沛流离苦头。

从青少年时代的春风得意、风华正茂、风光无限,到中老年时期的官场失意、不停谪迁、层层贬移,从东到西、自北向南,把大半个宋朝地域人文风情,体察了个完全干净彻底。

苏轼文彩出众,才华横溢,得到朝庭肯定。

他为官清廉、秉性刚直、勤政为民,专注实事,但不谙官场规则,圆滑处世。

喜欢就事论事,不是得罪政敌,就是被同行排挤。

苏轼文笔流畅、放荡不羁,叠加政绩的毕露锋芒、出人头地,单纯性情,让他在政坛举步维艰、轻易让人扭住字眼、拿捏把柄,掉入是非陷阱。

他后半生的坎坷泥泞,皆出至刚直不阿的可爱性情。

苏轼的豁达、乐观、淡泊,激情是他身处逆境安身立命、战胜重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秘密武器。

他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热爱生活,尊重民生,惠及人民,把他乡作故乡,视百姓为亲人,他脚涉及之地,留下的处处丰功伟绩、人文风景,千百年来,每每受到后人仰慕崇敬,这己径充分彰显出苏轼的鸿图志向。

纵使到生命最后时刻,他的内心仍旧未忘初心使命,这是文人风骨,更是良臣衷情,他的情怀,常人不能及。

所以,你我不必怀疑苏轼的人品。

苏苏豁达,淡泊名利是生活磨砺出来的,但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没有放弃过做官效命朝庭的念头。

苏轼虽没有出生在豪门宦之家,但受其父苏洵近三十才读书科考的影响,虽然其父并未中榜,但父子三人(其弟苏辙)书房共读,互为研读。

其父为什么近三十岁才会科考,主要原因是社会风气,一个人、家庭如果不是书香门第,没有考取功名,在社会上是不被外人瞧得起的。

这之前苏洵的弟弟先行中举,这种地位的反差,使已近三十岁的发奋苦读,只可惜却没高中。

但苏洵苦读得来的学识却得到了许多大儒们的认可,尤其是他的关于治国方略的著作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名声鹊起。

当时宋有规定,做官除科举一途外,还可以保荐做官,在一些好友举荐下苏洵准备通过欧阳修的举荐做官。

苏轼二十岁那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进京了。

那年兄弟二人在京城科场出尽了风头,双双重举,尤其是苏轼的文章大放异彩,一时京城互为传抄,若不是欧阳修误会当属第一,阴差阳错间屈居第二。

瑕不掩玉,仁宋皇帝御览后,大为赞赏,并开特例,皇帝单独答疑。

其结果仁宋圣颜大悦,私下与皇后说,我为子孙选备了两个国相贤能。

此消息后经传出,一时称为美谈。

然而幸运的天平却没有偏向苏轼,官职任命还没有下来,却得了母亲病故的恶耗。

于是苏洵及苏家两公子便启程奔丧。

这一去一回可就小两年。

应特别说一句,这中间苏洵荐举为官的事杳无音信,于等夫人丧事办完,家中事办妥后,连带两个儿子的媳妇、孙子举家迁往京城,很明了,常住京城。

一家返回京城后,苏轼、苏辙都任了官职,而苏轼到了距京较远的地做了凤翔通判的一个小官,职权并是太大。

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他在知府的大力支持下,把一个凤翔县搞得风声水起,得到仁宗皇帝的高度赞扬,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但是年轻气盛的苏轼为自己后来的苦难埋下伏笔。

还在苏轼在凤翔县的第二年,仁宗驾崩,新主英宗登极。

英宗爱惜苏轼才华,在他任职满三年后调入朝中,意委以重任,可在那些妒贤忌能的一些人的阻挠下,仅给了一个无职权的闲差。

在这中间苏轼埋头苦干,虽无大的成就,不算平安顺利。

其父苏洵在京城等了许久,虽得到了荐举,但仁宗应允需特许一次考试才可录用。

对于落第心存芥蒂的苏洵来讲,只有放弃出仕的念头,这也于两个儿子都坐官,已是宦宦人家的心理有关。

就在苏轼在朝中史馆任职期间,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饱读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名家绘画为乐。

苏轼二十八岁那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妻子病逝,留下年仅六岁儿子。

自苏轼十八岁于妻子王弗结婚,十年内二人恩爱有加,如胶似膝,感情甚为笃厚。

年轻的妻子突然病逝,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这一点,从妻子离世十周年的小词令中可以证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祸不单行,爱妻去世后的次年四月,老父苏洵病逝。

苏家兄弟二人只能辞官把父亲的灵柩运往老家四川与母亲合葬。

为父守孝必须满三年,才可复职上任。

在守孝期满后,苏轼与前妻的堂妹,比他小十一岁王闰之结婚,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挚爱的女人。

就在苏家兄弟守孝期间短命的英宗皇帝驾崩,才新皇神宗登极的第二年,他们二人才返回了京城。

由于神宗的新政,也拉开了苏轼跌宕起伏、不断无故卷入政治漩涡、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又以宽大坦荡的胸襟直面人生,创造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传颂万世的动人故事。

最为惊险的三起大的政治风波,一是遭人诬陷在护父灵柩回川时私贩禁货,二是乌台诗案,三是党争之害无端被列入司马光党派。

这三大风波一次比一次凶险。

前两次苏轼还有爱惜他才能的太后护着,关键时刻站出来替他说话。

可自哲宗登极后,老太后们都不在了,他们的苦难只能听天由命地自己扛着。

苏轼一生经历了仁、英、神、哲、徽五朝,前两朝有主护佑,但家中多有不幸,先是母去世,后有妻、父病逝。

本可在官场大展宏图的时候却不得已守孝而错过了大好时光。

后三朝总是奸小当道,无端受冤,尽管如此,苏东坡被贬谪时都在自己治辖内做出优异的业绩。

在封建社会,一个有理想抱负的英才热血男儿,定是出仕报效国家。

无论道路多么坎坷,出仕为民谋福祉才是学有所用,这是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仁人志士的追求,当然苏轼也不例外。

人得志时克己为国为民尽其才,失意之时,不坠青云豁达通透修其身,一旦机遇来临,大展宏图,这才符合一个有志者人生的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228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