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疏

上疏,第1张

上疏 康熙二废太子,朱天保上疏谏请复立太子,康熙为何要杀了他?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同样是谏请复立太子,王掞没有被杀,陈嘉猷等人众也没有被杀,为何单单朱天保就被杀了?要知道,当时朱天保仅二十出头,并且品行端正、学识渊博。

第二,康熙是圣祖仁皇帝,在私德上很看得过去,对臣下相当包含,康熙年间大臣因言获罪的尚且不多,更何况是因言被杀呢?说句题外话,乾隆可以说是用生命来模仿康熙,然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乾隆未能超越康熙,倒不在其文治武功上,而是在私德上。

乾隆是那种容易遭黑的人设:霸凌、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那么,朱天保到底因为什么惹得康熙大开杀戒呢?朱天保冒死进谏朱天保是镶白旗下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后入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很有家国情怀。

康熙五十四年,皇帝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坏,起先因病手不能写,后来中断了对皇子们马骑功夫的考较,最后头晕目眩、走路都需要人来搀扶。

朱天保看到后很是为国忧心,他想对皇帝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但也有两重顾虑:第一,在康熙五十一年时,皇帝二废太子,曾经口谕:“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杀气腾腾的圣旨言犹在耳,朱天保也担心卷入政治漩涡中、惹来杀身之祸。

第二,他的父亲是朱都讷,刚刚被提升为兵部侍郎,朱天保害怕连累到父亲和家族。

朱都讷读懂了儿子的心事,对他说:“忠孝未可双全,汝舍孝而全忠,吾复何憾!”于是,朱天保决定舍身进谏。

康熙五十七年正月二十,朱天保怀揣疏折,骑马出德胜门时,一大群乌鸦哀鸣不止,阻挡在他的去路上。

他的随从见兆头不好,劝他不要上疏。

朱天保慨然道:“吾草疏时,早已置此身度外矣。

禽鸟飞鸣,何预人事者。

”朱天保的疏折写得很章法。

他先是分析原因:“二阿哥虽以疾废,然其过失良由习于骄抗,左右小人诱导之故”;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若谴硕儒名臣为之羽翼,左右佞幸尽皆罢斥,则潜德曰彰,犹可复问安视膳之欢”;最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储位重大,未可移置如棋恐有藩臣傍为觊觎,则天家骨肉之祸,有不可胜言者。

”朱天保的奏折却勾起了康熙对胤礽的念想,他爱这个嫡长子,多希望他能够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问安视膳”呀!康熙看完朱天保的上疏,为之动容,叹息良久。

但不多时,康熙就十分生气地命人把朱天保给抓了起来。

分析朱天保被杀的原因:诱因:心怀叵测者的挑唆。

康熙拿着朱天保的奏折问询身边的近臣,其中一人说:“朱天保此疏为异日宠荣耳!”《清史稿》提及此人是阿灵阿,这肯定不对,因为阿灵阿当时已经过世了二年。

但确实是有人说了这么一句挑唆的话,而这句话正戳中康熙内心的隐忧。

于康熙而言,朱天保只是个未入流的小官,也未深入地涉足时政,并且人还年轻,背后必有同谋主使之人。

从利益角度来分析,朱天保有政治投机的嫌疑,希图拥立之功。

康熙再细看奏折,其中有“储位移置如棋”的不敬之语,被一个年轻后生讥讽,康熙的帝王尊严受到伤害,心中的怒火就腾腾地升起来了。

他决定亲自审问朱天保。

失败的面审,康熙认为朱天保是不孝之子。

朱天保上疏复立太子,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所以面对康熙的责问,他显得十分笨拙。

康熙问:“你说二阿哥仁孝,是怎么知道的呢?”朱天保一下被问蒙了,过了很久才支支吾吾地说:“听我父亲说的。

”康熙又问:“你说二阿哥圣而益圣、贤而益贤,是从何得知的呢?”朱天保又说:“听我父亲说的,我父亲是听监守二阿哥的人说的。

”康熙听完连连摇头,怒道:“无知稚子!问你话全然答不上来,必有主使之人,据实供明!”朱天保梗着脖子说:“臣读孔孟之书,主使者孔孟二人而已。

”于是,康熙认为朱天保不孝卖父,把他交给刑部严加审讯。

刑部撬开了朱天保的嘴,坐实了结党营私的罪名。

经过多次严审,朱天保供出上疏之事与父亲朱都讷和姐夫戴保商量过。

康熙为了谨慎,亲自审问了朱都讷,朱都讷不敢辩解,口中连连称道“臣子妄奏、罪该万死”。

顺藤摸瓜,三人又供出了内阁学士金宝、副都统常贲(朱天保的另一个姐夫)、都统齐世、辛泰等人。

这样,朱天保一众人等结党的罪名就坐实了。

康熙杀朱天保,有渲泄个人情绪的因素当时的康熙,重病卧床了一个多月,又恰逢与他感情很深的皇太后博尔济锦氏过世,正是心绪很糟糕的时段。

朱天保的奏折中,康熙品味不出多少为君上分忧的味道,反面不实居多,甚至出言责备,这让他觉得受到了无理的指摘,心里断乎不能容忍。

康熙能包容王掞,因为其祖王锡爵在明万历年间为国“争国本”,王掞在效法其祖行事,其动机是为国分忧。

康熙杀朱天保,因为其所结之人都手握兵权。

朱天保一案中所涉之人,朱都讷是兵部侍郎,戴保、齐世、辛泰和常贲分别是两个旗的统帅和副统帅,都是官居一品、二品的高级将领,在军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康熙另有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不愿看到这么多高级将领拥戴废太子,因此断然出手制止。

而赵申乔、陈嘉猷等人建立议复立皇太子,都是文人或言官,康熙也就包容了他们。

综上,促使康熙对朱天保及其他涉案人员萌生杀念,也有以儆效尤的意思。

最后,康熙作出裁决:朱天保“违旨妄奏,且受审时首先供出该父,不孝至极,令其立即斩首;戴保最为凶恶,立即斩首;朱都讷、常贲免死荷校(枷刑);齐世收监;辛泰罢官。

阿垲说雍正四年,皇帝点评赵申乔等御史上疏复立太子时说:“不谙国体、心本无他”。

其实,朱天保上疏的本意应该也是这样。

朱天保一案,若是放在康熙身体健旺、心思清明的时候,依照他的秉性,是不会做出如此严苛的处罚的。

康熙皇帝是以朱天保“希图侥幸,取大富贵”为由,将其处死的,也就是说,康熙认为朱天保等人有政治投机的打算,希望希望借拥立太子的事情,趁机在下一任皇帝那里捡个人情,立个首功。

谁知道令朱天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康熙皇帝,触动了康熙内心中的痛处,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康熙下令处死。

康熙两次废立太子,是其一生中难言的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皇帝,突然下令册立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子胤礽为皇太子,而此时的胤礽才刚满周岁,这也是“爱屋及乌”,也可能是康熙对赫舍里氏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当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亲自举行了册立大典,并于次日将此事告知四海臣民,希望与全天下的人共同分享他的快乐。

康熙之所以这么早就册立皇太子,也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继位,经历了一番与权臣鳌拜的博弈,才最终夺回自己的皇权,所以,他早早的册立太子,就是不想他自己的经历再次重演,这也是他巩固皇权的一种手段。

康熙对胤礽的培养倾注了心血,亲自做他的启蒙老师,并为他选择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名儒辅导胤礽。

随着胤礽的不断成长,康熙还将其带在身边,培养他如何处理朝廷政务,并极力维护太子的权威。

直到这个时候,康熙与太子的关系都是非常和谐的。

但是,由于康熙立储过早,他的执政时间又过长,长期作为储君,胤礽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胤礽的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大臣,形成了“太子党”,这样一来,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就逐渐产生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储君只有一个,你胤礽成为了太子,那么其他皇子就没有了机会,所以,一些皇子及其身后的势力,为了给自己的主子创造机会,就经常在康熙面前诋毁和中伤太子,刚开始,康熙还能够辨明是非,但是,“三人成虎”,时间长了,说得多了,康熙对太子就有看法了。

康熙与胤礽第一次发生矛盾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当年的七月,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突然生病,康熙急召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前去侍疾,而胤礽在见到生病的康熙时,毫无忧戚之色,像往常一样谈笑自如,这令康熙非常不满,他立即让胤礽返回京城,省得看了惹自己生气。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后,康熙与太子的矛盾更加激烈,在此期间,康熙两次亲征噶尔丹,太子胤礽受命留守京城,期间,太子党的一帮人倚仗权势,恣意妄为,令康熙非常震怒,认为太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于是,康熙下令裁撤了太子的各种待遇,并对太子党进行打击,以此警告胤礽。

他们父子的矛盾爆发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的第十八子胤祄因病去世,而太子胤礽却没有丝毫悲伤,康熙对他进行责备,但是胤礽不但不听反而大发脾气,这令康熙对他十分失望,于九月初四下旨宣布胤礽的罪状,并将其囚禁,于24日,康熙在遣官告祭天地、祖宗后,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其他皇子都看到了希望,其中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及等人展开新一轮争储战,一些大臣也参与其中,康熙为此非常苦恼,甚至无奈地说,等他死了,让儿子们将他放在一边,先去争皇位的话。

为了平息诸皇子之间的纷争,康熙曾让大臣们举荐太子人选,而许多大臣推举了皇八子胤禩,这让康熙看到了胤禩背后庞大的势力,他否定了大臣们的推举,并将胤禩予以圈禁,严厉斥责了支持胤禩的大臣。

为了结束这种争储的混乱局面,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康熙再次复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之所以再次复立胤礽为太子,据说是他多次梦到其祖母孝庄太后远远的坐着,一言不发,而已经去世多年的赫舍里氏,也在他的梦中欲言又止,面露难色,这使康熙精神几乎崩溃,他在召见了胤礽后,才感觉精神好一些。

但是,好景不长,胤礽在复立为太子后,并没有什么改变,令康熙再次对他失望以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以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宏业断不可托付此人”,下诏将胤礽再次禁锢,第二次将其废除。

两次废立太子对康熙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身体也出现不适,甚至发生了偏瘫,右手无法写字,也无心处理政务。

康熙曾说过:“朕近日精神渐不如前,凡事易忘,向有怔忡之疾,每一举发,愈觉迷晕。

”可见此事对康熙的打击之大。

建议康熙复立太子,朱天保等人撞到了康熙的“q口”上康熙第二次废掉太子后,其他皇子对皇位更是蠢蠢欲动,大臣们也开始选择可以投资的皇储人选。

康熙立皇太子应该是清朝第一次册立太子,前边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时期都没有形成立储的制度,而是在皇帝死后,由八旗旗主推选继承人。

而康熙既然开启了立皇太子的举措,在康熙第二次废除太子之后,重新选择太子的问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特别是眼见康熙日渐衰老,却又迟迟不立太子,大臣们对朝廷的未来担忧,都希望康熙尽快确立太子人选。

一些大臣就开始向康熙上书,比如,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左都御史赵申乔就向康熙上奏“皇太子为国本,应行册立”。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五月,大学士王掞密奏康熙请求册立太子,而在当年的十一月,王掞再次上奏请求册立太子。

不久,其他大臣也开始上奏要求册立太子,并说“皇太子系天下根本。

”康熙皇帝对于册立太子一事已经伤透了心,早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左都御史赵申乔建议他早册立太子时,康熙就曾说过:“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

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他还说:“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大学士王掞在上疏康熙请求册立太子时,康熙就非常生气,由于王掞身份地位较高,康熙没有对他下狠手,却也一再追问王掞的奏疏内容是否泄露于他人?由于王掞的奏疏比较含蓄,并没有指明建议立哪位皇子,所以,康熙认为他不是以此投机讨好某位皇子,才没有对他进行追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朱天保出场了,他当时担任翰林院检讨,其父朱都纳曾担任过工部右侍郎。

这个朱都纳见康熙皇帝一直没有册立皇太子,而且大臣们多次建议,康熙都没有采纳,他认为康熙之所以迟迟不册立太子,应该是还准备恢复胤礽的太子身份,康熙既然可以两次废立太子胤礽,就有可能会有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太子,朱都纳就唆使儿子朱天保向康熙建议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

朱都纳的如意算盘打得是很好,他认为册立太子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也许康熙皇帝就在等着有人推举废太子胤礽,他好顺水推舟,这样一来,既迎合了康熙的意思,又送了顺水人情给未来的皇位接班人,可以让儿子朱天保不费吹灰之力落个拥立的头功。

于是,朱天保向康熙上疏“请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并且称赞胤礽“圣而益圣,贤而益贤”。

朱天保的奏疏和其他大臣的奏疏不同,别人只是建议尽快册立太子,并不指明立某一位皇子为皇太子,而朱天保则直接建议复立废太子胤礽。

康熙早已经被“太子党”和“八王党”等势力伤透了心,恨透了大臣与皇子勾结争储的事情,一见到朱天保的奏折,就首先想到“太子党”又卷土重来了。

康熙皇帝下令对朱天保下狱查办,并亲自进行审讯,他问朱天保:“尔云二阿哥仁孝,何由知之?”就是说你在奏折里说胤礽仁孝,从哪里看出来的?朱天保在奏折里只顾着说胤礽的好话,哪里想到康熙会较真呢?他只好胡说是听其父亲朱都纳说的。

朱天保也是脑子进水了,你也不想一想,你夸胤礽是圣贤,岂不显得康熙废掉他的太子位置是做错了吗?康熙能高兴吗?而朱天保在奏折里将胤礽比作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刘据,更令康熙皇帝愤怒,康熙说汉武帝与儿子刘据父子如仇敌般残杀,而自己与胤礽父子感情并没有什么隔阂,自己还经常赐给儿子食物和使用的物品,胤礽生病了自己还亲自前去探视,对他十分关心,你怎么敢妄言污蔑我我们父子关系呢?在经过康熙的审讯后,得出了朱天保等人是希望借助推荐再次复立太子的事情,进行投机取巧,“希图侥幸,取大富贵”,康熙立即下令将朱天保和同案的戴保处死,并将朱天保的父亲朱都纳永远戴枷示众,其亲属全部下狱治罪。

朱天保本来是想拍康熙的马屁,提前投资给胤礽,希望以此赢得胤礽继位后给他一个大的回报,却没想到这个“马屁”拍到了康熙的“马蹄子”上,反丢了性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225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