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在哪里

河套平原在哪里,第1张

河套平原在哪里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为何既是米粮川又是文化宝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河套平原发达很容易理解,因为本来就是黄河中上游平原,有丰富的水源。

在古代,农业不能没有水。

只要有水加上土地肥沃,这里很快就会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

简单说下概念:河套平原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

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

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故称“河套”。

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创造了仰韶文化,说明很多人类已经开始在这里居住生活。

不过,由于河套的位置相对靠北,在战国时期主要是林胡少数民族盘踞。

战国前期,赵国就出兵赶走了林胡,占领河套。

由于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也来争夺,双方多次开战。

秦朝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在前215年至前214年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三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

河套平原开始有大发展。

河套平原自古以来非常适合农业种植,但是它的位置比较不好,过于靠近蒙古高原,处于游牧民族的近距离威胁下,只有一道长城作为屏障。

所以,历史上从汉代开始汉人就大发展河套,农业繁荣。

但却屡次遭遇诸如匈奴、羌人、突厥、回鹘、西夏、蒙古、女真等多个少数民族入侵和占领。

这里虽然适合农业种植,但前提是农民得有命种地吧?由于游牧民族入侵的杀戮、抢掠、尤其是掠夺农民作为奴隶,河套平原的发展断断续续,无数次兴起又衰落下去。

直到清代末期,游牧民族在火q大炮下衰败下去,对汉人不再有威胁。

于是,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河套,经王同春对于灌溉系统的开发,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到了抗战时期,傅作义在这里屯守,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对日寇长期作战,河套又有很大发展。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套也被重视,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

河套平原是非常适合农耕的。

其实这里的全年降水量低于400毫升,理论上是完全不适合农业种植的。

但因为有黄河水,所以灌溉不成问题。

早在汉武帝时期,为发展农垦事业,从内地征召10万农工,在今天后套西部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并建造了多座城池。

后代的统治者,也大力修建这些灌溉工程,让成为西北农业的一枝独秀。

古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

这里土地非常肥沃,又不缺水,气候也不错,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各种作物,是西北地区最发达的农业区。

直到今天,河套地区也被“塞外米粮川”。

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另外,这里在现代还发现了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这个汉语词的意思非常有意思;专门用来指黄河在流入内蒙古和宁夏地区时形成的一个“几”字形冲击平原,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农耕,因此素有“塞北江南”之称。

广义的“河套平原”范围大约有25,000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中部黄河沿岸,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中形成的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以及银川平原。

自远古开始,这里就受到了“仰韶文化”辐射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的那一位)在这里设立了“云中郡”;自汉代以来,这里成了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等征战的战场;双方你争我夺,互有胜负,一直到唐朝,这里才逐渐稳定下来;7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河套平原有关的描述不计其数,尤其是唐代以降的边塞诗词更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比如: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短短二十几个字,再现了这里的草原风情。

还有比如:贺兰山下果园成, 塞北江南旧有名。

“塞北江南”因此诗句得名。

王昌龄 《出塞》诗中的诗句: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

”最著名的非岳飞的《满江红》莫属: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阴山、贺兰山、大青山等等地名都是古来文人墨客,戍边卫士们笔下的主题;同时,这里也是中原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流的 场所。

比如“南匈奴”就是在这里慢慢融入了中原的汉族。

在近代,当年的傅作义将军就曾经在这里屯田戍边,兴修水利,传承着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1951年这里建成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随即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再后来又设立了河套行政区;所以“河套”一词的范围与过去相比小了许多;1975年,这里又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以及配套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河套平原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北江南”——米粮川和文化宝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198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