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入大荒流

江入大荒流,第1张

江入大荒流 李白的“江入大荒流”和杜甫的“月涌大江流”比较起来,谁高谁低?

这两句都是各自的名句啊。

但是实际上,是杜甫的“月涌大江流”写的更好。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古至今争论不休的地方就是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到底谁写的好一些。

但是实际上把这两联相同的地方,都是写的平野江流。

这两联十个字有五个字是相同的(平、野、江、大、流)…….其中相似的地方便是境界都很阔大,笔力都很浑厚。

但是论其中的差异,就是创作背景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语言风格不同。

创作背景 李白诗背景李白这首写在开元十三年秋。

他这时候刚离蜀东游,沿着长江过荆门。

诗中所写景色是紧扣时间地点的。

李白这时候第一次出远门,看见这大好河山,自然内心激荡不已。

“江入大荒流”一句便有些蛟龙入海的意思。

是很能代表高扬奔放的“盛唐气象”的。

杜甫诗背景杜诗呢则是在代宗永泰元年写的,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创作地点也是在杜甫离蜀所写,但不同的是,杜甫是流亡,因为他在蜀国的靠山剑南节度使严羽去世了….这时候写的肯定就是流离、动荡的景色了。

借着夜空旷野的荒凉背景,又是一番星垂月涌的动荡景色,便联想到家国动荡、以及自己的流离失所。

一派苦逼的情绪月跃然纸上。

风格笔法杜甫之笔法其实这两联是非常有李、杜特征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可以说不加雕琢,出口而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则是锤炼到深,“垂”、“涌”二字便可见一般。

平野空阔,天幕便好似笼盖四野(敕勒歌写作“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看繁星自然直垂天际尽头,而后又是江流大浪随月光而起伏奔涌,不可谓不阔大,不可谓不动荡野。

但其实在我看来,“星垂平野阔”这句是先得的,相对来讲,“月涌大江流”则是为了对仗而精炼出来的,较之前句,便略失色。

李白之笔法李白这句呢,前人其实是比较诟病的,黄生《杜诗说》里谈到:李白也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句,句法大概和杜甫相同,但是内涵比杜甫的便少的多了;林庚直接说李白的四句就当的是杜甫的两句。

这么说是没错的。

综上,所以说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的更好。

前文已经提到了过了炼字,李白不如杜甫;内容张力,李白不如杜甫。

所以就这首诗这两联来说,自然是杜甫胜出。

但是还有人给李白洗地,非得谈谈写作感情,这点我就很纳闷了,难道笑着唱歌就比哭着唱歌要水平更好了吗?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李白成诗更早,而杜甫后来这首肯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毕竟老杜是李白的铁粉。

所以杜甫其实是站在李白的肩膀上作诗啊。

谢邀!李白是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巨擘。

相互映辉,无分轩轾。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中论中肯,充分阐明了两位伟大诗人的差异点。

二句诗若纯艺术技法观不分伯仲,对超现实和现实把握都到位。

论精神和,思想,诗圣胜诗仙。

杜甫是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的大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177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