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第1张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吗?

昨天回答了一个关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身世的问题,看见阅读量噌噌地往上涨,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特有成就感啊(截至发稿时已经32万了,呵呵)。

今天就顺势再回答一个与《清明上河图》有关的问题吧。

我看到了关于本文问题以往的几个回答,有的已经说得不少了,但对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介绍得不够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幅画名叫《清明上河图》,当然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象。

到了1981年,孔宪易先生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提出了八项质疑,认为《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秋天景色而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色,由此才引发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孔宪易先生的八项质疑一、画卷的开始,画着前后两个赶脚者,从远方赶着五匹驮负着木炭的驴子向近郊而来。

这是画家首先告诉读者,这是秋天,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东京准备过冬御寒用的。

二、画面向前展示,一家农场,场中放着三个石磙,一看样子好像刚打过秋庄稼。

此外,在画面上的田垅间,无生长禾苗的现象,一般来说,开封地区到了清明前后,麦苗已经挺高了。

同时,画卷上也出现了几个儿童,有的甚至光着上身,、按照开封传统的“春捂秋冻”的习惯,孩子在春天不会,也不可能光着上身。

三、在郊野向虹桥的另一条道路上,画面上出现了一行人。

从这群人细节看来,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

四、画面中出现了扇子,扇子一般多用于夏秋,拿它来驱暑、驱蚊蝇和遮阳的,清明节前后用它的不多。

五、草帽、竹笠在画面上许多地方出现。

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六、在画面上的大伞下,出现了两处挂‘饮子”招牌的茶水桌,一处招牌上写着“()暑饮子”字样,如果其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在虹桥的南岸、北岸、桥上有几处摊子上放着切好的瓜块,这也说明了季节。

“西瓜”一物远在晋代就有了,不过叫做“寒瓜”而已。

八、在画卷里正店、脚店、小酒店不下六七处,最重要的是,临河的一家酒店,在条子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这是画家明确地告诉读者,画的是中秋节前后“新酒”上市。

周宝珠先生坚持认为还是春景对于孔宪易先生的质疑,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不能成立。

其中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宋史专家周宝珠先生的观点。

针对孔宪易先生的八项质疑,周宝珠先生曾有一一辩驳,坚持《清明上河图》仍然是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象。

针对西瓜说,周先生用大量史料证实北宋时期中原和江南地区尚未种植西瓜,图中所画当为饼类或寒瓜(冬瓜)。

针对扇子说,周先生认为清明时节临近夏日,市民利用扇子蒲博(赌博之类的游戏)正是推销扇子的一种方式。

针对新酒说,周先生引用大量史料反驳说,宋人喝新酒、卖新酒的日子特别多,不独秋天才有此物。

针对石磙说,周先生认为,如果是秋天,场内绝不会仅三个石磙,农家场上应当是堆得满满的。

光光的场地恰恰证明清明前后,场上堆放的柴草已经用完。

周先生还对图中170多棵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许多柳树已吐嫩绿,部分杂树有的刚吐嫩芽,有的还是光秃秃的,正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色。

孔先生的质疑未必全有道理,周先生的辩驳也未必全无漏洞。

还有人认为,画家的描写也可能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把画家在不同季节对于这样一条河流热闹两岸的印象,集中到一个画面上来了。

看来,对于《清明上河图》描写是否清明景象,学界还是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早几年曾有幸读到,王开儒先生写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著作,受益匪浅!先下结可能有点立不住脚,那我们从画中寻找答案。

先把画分为三个部分来细读。

第一部分:在寒寂的原野里有一队扫墓人归来,他们的骑乘的公驴与发情母驴相遇,引起了一场骚乱。

第二部分:全画的中心点虹桥集市,整段占全画的2/5。

突出的描写了宋朝首都汴京最繁华的交通枢纽,首都城东南第一关虹桥,清明节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放假七天,大家都出郊外祭祖扫墓顺带踏青。

正逢江淮、川浙纲船首批齐集汴 京虹桥开航。

虹桥正处于祭扫踏青的人流旺季,很多船齐集的交汇处,桥上人马车如潮涌,河中舟船如云集,张大师着力刻画桥上轿马相撞,桥下船横穿河心,也许因抢渡 *** 作有些失当,造成断缆崩桅的惊心动魄,把画面推向高潮,令人过目不忘。

第三部分即画尾,此部分虽短,但主题鲜明,道出了千古之谜。

过了虹桥。

汴河拐出画面,挂兰幌招的剧场前,艺人正在坐轿去郊外演出茶座空荡。

两辆三套牛篷车在奔向去郊外的必经之路虹桥,其后是一老者骑驴,跟着个小驴驹, 再其后是一人推一人马车,一毛驴拉梢,罩有书法布的车,后边是一位戴帽并有纱罩的骑骡的女艺人,跟挑担的仆人。

在巍峨的城楼前,汴河支流 的平桥上聚集了众多观景人。

有骆驼队正穿城楼洞。

城楼内店铺林立,酒坊、 饭店等装饰一新,杏花枝、香火、纸马、黄胖等祭扫用物到处都堆放着。

一武官骑马手持布包扇形祭物,带家眷,携数仆人,挑食盒走向城楼。

十字街口挤满形形色色人物。

下街口被行政大楼前的人群和拉酒的驴车封住了,十字街之左边,一似文官人员,骑着马携带一些仆人并带着遮阳伞、祭物正走向街口。

这时这条街已被堵的有出无进的状况了,赵太丞家药铺之左大门口有个人背大包纸马,手提冥币,在等人一起去上坟,又点分了主题清明节。

而后是全画唯一的垂柳以枝权封住画面,卷终。

读到这里似有突兀之感,可是这向上拐的街气氛却不同,“杨大 夫××”、“杨家应症××”、“刘家上色××”、“王家锦疋帛铺”等店招牌广告一家挨一家,几乎集中了全画的主要店招广告。

很明显的显示了“黄胖”、 “瓦盆”、“药店”、“肉铺”、“酒店”。

街拐过弯又向上拐了(不是迂回的),在接近画的上边缘,仍有清晰的店招和行人。

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方闯进两辆拉着空口袋的粮车,三套骡子一头驴,呼啸而来,直奔拥堵的街口,那驾车人不小心手动了什么机关,车子失灵了,不听使唤的骡子呼啸向前,偏偏后边又紧跟上来一辆 大车。

而前面密麻人群却丝毫不觉,只有迎面的一骑两仆被吓呆,旁边有祖孙俩,且不知身后冲来之车,并且在听说唱的人群外还站着个小孩,这些人将首当其冲,几步之遥,交通事故看起来即将一触即发。

车后边一女人担心的着这一切,街那边挑担的已经吓的站在那一动不动,此情此景让观者悬心。

可以说张大师不但画艺超高,而且还把该画卷画出动作作片来,他像个好莱坞的大导演一样,把画面导演的如此扣人心弦。

1、空粮车由城内返回去虹桥码头装粮。

由城东南进城,必须溯由城东南角斜穿出的汴河才能进东水门,因此进城的大街必须上拐,而十字街之左已是次要街巷。

2、直读的手卷不能上拐,画面只有结束,繁华的城内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3、这空粮车正混入出城祭扫的队伍,提醒读者,这里是人们祭扫的开端,画面在倒叙。

正是该画清明出城的点睛之笔,使观者大梦初醒,逆向看时,豁然发现。

画尾从冷清寂静依依垂柳里走出一骑马文官,携数仆带着遮阳伞、祭物走向城楼去,前边是一武官携家眷、众仆人已走近城楼,再前面的骆驼队已进城楼洞,而城楼外也是缓慢出城的车马,整段画的是人们逆向出城去祭扫,而不是进城。

顿时明白,清明节扫墓当然是在郊野,必须出城去合理,因为城内无坟,要是进城就是文不对题。

纵观全画,卷首是一队扫墓人归来,朝向虹桥 。

张大师的不朽匠心是截取了宋朝首都汴京东郊标志性城楼式建筑至虹桥附近,清明祭扫。

以双向倒叙的结构,即不要城内远离主题的情节,只取城楼内人们置办 香火、纸马、黄胖等祭物结队出城。

而卷首是扫墓后人们归来,又省去直接画出主题的坟地祭烧、哭嚎、吃喝等不雅场面,恰恰在画卷中部繁闹的顶端——虹桥推向高潮。

完美精炼地表达了“清明上河”的主题。

既妙用了中国手卷画 自右向左展观的格式,又尊从宋朝首都汴京的实际地理方位,又符合清明节的生活实际,且与《东京梦华录)记述完全吻合。

所以很肯定的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159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