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诗

干谒诗,第1张

干谒诗 古代文人的自荐书有哪些特点?

言之空行之实

行卷与干谒诗:唐代文人的自荐书及其特点首先谢谢邀答。

所谓自荐书,即是个人为了谋职上位而自我推荐的书文。

在我国历史上,文人自荐书渊源悠久,千姿百态,而其大放异彩的时期,当数最为革新、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盛世。

在唐朝,除了一般书信形式的自荐书外,有两种特殊的自荐书形式蔚为大观:行卷与干谒诗,后世影响深远。

(一)行卷:唐代科举制下独有的自我举荐社会风尚古代自荐书称之为“行卷”(或“投献”),其称始于唐代。

指文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诸名流、显宦甚至是皇帝,以争声誉,以博科举及第。

唐代进士考试,主考官阅卷时所遵循的录取标准有三:现场试卷成绩、平日文学名声和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以及自己的熟人的举荐意见。

这就是说,不仅在阅卷现场,考生信息对主考官完全公开,而且在考试前,主考官人际圈子中的熟人,也可以公开向其推荐考生。

因此考生到京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纷纷将自己的文章写成卷轴,“投献”于达官显宦等京师名流,企望获其青睐,并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或主考官举荐,从而增加及第可能。

而相对于常科,天子下制诏举选的“制科”考试,既举士,亦选官,是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但是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担保,于是进士落第举子、前进士、前资官、现任官等纷纷加入其中,争相向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投献自己的作品。

这便形成了京城考前一道颇为独特壮观的风景线:文卷如人潮般行来过往,在士子与名流之间投来递去,故得名“行卷”。

行卷作为社会风尚流行全国,即“行卷制”,始于唐高宗时期。

最初其文体多样,涵盖诗词文赋、传奇小说等。

玄宗以后,由于进士考试逐渐偏重以诗赋为主,因此“行卷”亦多为诗赋 唐诗中很多有名的作品都属于行卷诗。

唐代“行卷”,典故多多。

其中大诗人白居易早年的一段经历,形象地诠释了“行卷”功能,后世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京师应举,先去拜见文学前辈,曾任著作郎的顾况(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奉上自己的诗集行卷。

看到署名为“白居易”,顾况抬眼打量这生疏的年轻人,不由微笑揶揄道:“京城米贵,想白居恐怕不大容易啊!哈哈!”但翻开诗集,他便立马被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镇住了:“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由得改口由衷地赞曰:“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白居也是很容易的啊!”并立即向自己的朋友圈赞转举荐,白居易由此声名大振,得中进士,仕途为开。

唐朝“行卷制”,是对隋朝开创科举制并兼容举荐制的继承创新,后世褒贬不一。

而“行卷”却从此成为了古代自荐书的代称。

(二)干谒诗:唐代文人自我推销的“敲门砖”、“进阶石”干谒(gān yè):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干谒诗,指文人向达官贵人呈献的诗作,以展示才华抱负,求得引荐以进身。

干谒诗发源于汉,到了唐朝尤为壮观。

其数量高达数百首;其作者队伍庞大,涉及著名诗人众多;其不乏经典名作名句,后世传颂。

著名的实例典故有:1、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

于是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这首五律,委婉表达了希为圣朝效力之急切心情,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2、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进京赶考,有幸得到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大诗人张籍的赏识,张籍索要朱庆馀作品二十六篇读后,赞赏不已,向同僚极力推荐。

尽管如此,朱庆馀还不放心,于是揭榜前写了此诗呈给张籍,以试探考试结果。

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

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馀和他的诗作分别比作“越女”和“菱歌”,算是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3、说项。

晚唐著名诗人项斯,出名前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性爱士类”,乐于提携后辈,便于会昌三年(843)携诗作谒见杨敬之,杨大为欣赏,特赠诗夸赞:“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由是显名”,“诗达长安”,次年便“擢上第”。

从此“说项”(指替人说好话或说情)作为词汇沿用至今。

4、王维《献始兴公》:“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梁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始兴公”是张九龄的封号。

此诗道出了天下士子干谒的共同心声:自己怀抱才德,希望遇到正直秉公之人,得到公平公正举荐,如果热衷于苦苦巴结王侯而上位,那就失去了“匹夫节”。

(三)干谒诗/行卷诗:作为唐人独有自荐书的特点行卷,实质上即是干谒行为,所以行卷诗应是干谒诗之一种类。

唐人干谒诗作为当时历史发展和时代的产物,所具有的特点是:1、干谒成风,无所不在,涵盖当时士子入仕进身的方方面面:科举、荐举、铨选、调迁、入幕等等。

此外,多为自荐,也有代他人干谒的。

2、主题单调,着意奉迎,具有含蓄委婉的美学特征。

由于阅读对象位高权重,在使用言词方面限制多多,创作中往往耗尽士子才思,且多以比体为之,其写作技巧不可谓不高超。

3、伯乐鲜有,机缘不定,仕途无常酿就多多怀才不遇悲剧。

尽管干谒实质上是一种乞怜行为,为世人所轻蔑,更有违文人清高本性,为了实现抱负,却不得不为之。

而在严酷的现实中,王维式的理想前景,却往往不能实现。

杜甫献《三大礼赋》,虽得玄宗赞赏,却为时相所忌,蹉跎十余年尚是白丁,为此他不得不不断地干谒权贵,以期早日授官,在这方面存诗最多。

李白一生写有大量干谒诗,以求取荐举入仕,结果换来的却是昙花一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1484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