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第1张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说起诸葛亮在江东的所作所为,大家第一反应通常都是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不见于正史。

然而在我看来,即使不从史书中找答案,舌战群儒的故事也不能相信。

所谓辩论,并不是用道理压倒对方,因为这是无法做到的事。

辩论的输赢,在于声音的大小,或者说在于己方人数的多寡。

在文学故事和政治宣传中,我们相信诸葛亮可以谈笑间让江东谋士们哑口无言。

可大家只要经常光顾互联网论坛就会明白,通过辩论让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似乎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因为无论你多有道理,总有人能够想方设法地喷你。

回到舌战群儒的话题本身来看,曹 *** 到底是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争不出结果的,因为正反方都能找到大量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正确。

既然这一点争不出结果,那么接下来的衍生话题,诸如“归顺曹 *** 是不是正确”、“曹 *** 的军队是不是很强”等等,也没有继续辩论的必要了。

无论是投降曹 *** 还是抵抗曹 *** ,主要的出发点永远都是对于自身利益的判断。

但拿到台面上去说,所有人都不会提利益两字。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正反双方辩论得精彩激烈,双方似乎都有道理,这就是因为双方的利益点不同。

而一旦利益点不同,就永远不要指望能够用言语来征服对方。

再看看身份,张昭是什么身份?诸葛亮是什么身份?他们之间如果要辩论,通常也是隔空交战,坐在一起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团和气的。

大家想想那些喜欢在互联网相互攻击的明星,他们在互联网互相攻击,但生活中见面,大多都会选择无视对方,有谁见过他们在面对面的时候争得不可开交呢?这里涉及到面子的问题,大庭广众之下互相撕咬实在有失风度。

真正能够帮助江东诸臣分出胜负的,只能是既定事实。

能不能战胜曹 *** ?别拿嘴说,自己体验一番就知道了。

当孙权决定联合刘备抵抗曹 *** 的时候,跟大家玩什么舌战群儒了吗?没有。

孙权直接把刀抽出来砍掉桌角,然后告诉大家:“谁敢再说投降,这就是他的下场。

”舌战群儒谁赢了?当然是孙权赢了;这证明孙权口才极佳吗?当然不是。

如果孙权砍掉桌角的同时说:“谁敢再说抵抗曹丞相,这就是他的下场。

”诸葛亮就是再能说,又有什么用呢?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估诸葛亮的功劳有多大。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为刘备集团立下联孙抗曹的大功,绝不是因为他口才一流,而是他统战工作的水平一流。

第一,诸葛亮必须想办法团结江东主战派,沟通思想,统一认识。

只要主战派能够团结统一,投降派的气焰就不敢太嚣张。

而一旦主战派们也是各自为战,自然容易被投降派逐个击破。

第二,积极拉拢和说服中立派。

这需要持久的耐心,就如某广告几十年如一日的洗脑一样,只要一提起这个产品,广告词自然而然会从你的脑海中蹦出来。

诸葛亮就是希望中立派一听见曹 *** 的名字,立刻就能想到诸葛亮对曹 *** 的负面评价。

虽然不至于让中立派倒向主战派,但至少会对主战派抱以同情之心。

第三,等到大势已定的时候,再想办法沟通孙权。

让孙权明白,江东的主战派是可以大用的。

届时不用诸葛亮多说,孙权自然会抽刀让投降派闭嘴,诸葛亮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如果诸葛亮不能理清思路,做好上述三件事,那他的口才再好也是无用的。

喜欢玩辩论的朋友请记住一个真理:只要支持你的人足够多,你就算胡说八道也会被当做宇宙真理。

任何敢于反对你的人,都将被你的支持者打倒,这就叫“言出法随”。

辩论赛和舆论战其实都是一回事,谁人多谁心齐,谁就能抢占高点。

能够体现诸葛亮工作成效的,就是孙权的态度。

孙权的态度是怎样的?很多人说:孙权一直犹豫不决,是鲁肃、周瑜和诸葛亮坚定了他的决心。

这句话对一半,后半句对,前半句错。

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人,的确是鲁肃、周瑜和诸葛亮,但孙权并没有犹豫不决。

因为孙权从未想过投降,而是在等待支持者现身。

正如鲁肃说的那样:我们当臣子的人投降,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曹 *** 还需要我们帮他继续治理江东。

但孙权是主公,只要孙权投降,就永远不会再有称孤道寡的可能了。

这个道理难懂吗?通俗易懂!孙权不明白吗?如果孙权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他的智商该有多低呀?但孙权不能主动站出来说我们应该抵抗,因为当时的江东,并没有足够分量的人物站出来为主战派说话,整个江东都是一片投降论调。

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要抵抗,等于自己走到了大批投降派的对面。

且不说以后到底是投降还是抵抗,就算真的决定抵抗曹 *** 了,那孙权用谁来工作呢?大批文臣都被逼到对立面了。

很多时候,政治人物说的话其实都是废话。

表面听起来非常高明,但其中的道理就是初中生也能想明白,这种话有什么高明之处呢?解读政治人物的话,是要根据他这番表态所体现的意图。

前文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时候我就说过,刘备和诸葛亮谈了什么,其实不重要。

因为双方初次见面,不可能说什么高度机密的内容。

但刘备和诸葛亮见面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说明刘备开始了和荆州少壮派的接触,而荆州少壮派也积极响应了刘备。

这种行为,比什么话都管用。

鲁肃说:主公不能投降,投降你就没机会称孤道寡了;诸葛亮说:将军不能投降,我主公刘备是大英雄,绝对值得依靠;周瑜说:主公不能投降,我要收拾曹 *** ,简直轻而易举。

政治上肯定,外交上肯定,军事上肯定,这三位表达了同一个态度:你做决定吧,我们无条件支持你!孙权有了这样的支持,还有哪个投降派能威胁孙权呢?于是孙权直接拍板,弄死曹贼!你的决策是否正确?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决策能否得到重量级下属的支持。

如果得不到这样的支持,你的任何决策都没有施行的可能。

非常可能是假的!演义中舌战群儒很可能是其他人物杂糅的结果。

鲁肃和周瑜传都有一些此谜团的影子。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集团堪称史上最危急时刻,刘备跑来跑去,此时是无处可退,存亡在此一举。

诸葛亮去拜见孙权,陈述利害。

要说论战的话,诸葛亮只论战了孙权一人。

仔细想想也是如此,此基本上是演义杜撰的情节,孙权怎么可能让一个外人和自己的各位臣下“坐而论道”呢?而且在没有孙权授意的情况下,把内部机密问题和人心浮动报到外人诸葛亮耳中,岂不是在开玩笑?所以,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却是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在电视剧中也是大书特书。

要说战群儒,那可以看看《三国志、周瑜传》,当曹 *** “带甲百万”南下时,刘琮不战而降,天下有归属曹氏的态势。

大多数文武表示这仗没法打,曹 *** 军队犹如虎豹豺狼,而赖以防御的长江天堑,在曹 *** 得了荆州以后,也起不到作用。

周瑜力排众议,当即表示曹 *** 是汉贼,舍弃骑兵打水战,他们没优势,并且水土不服。

还拍一波马屁,称孙权明主,继承父兄的遗志。

在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仅把江东才士骂的够呛,还把孙权气的够呛,使用激将法。

其实这也是没有的。

在《鲁肃传》中,诸葛亮夸孙权如何如何,孙权很开心。

气孙权的人则是这个“老实人”鲁肃,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

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邺;不然,将危。

”(《九州春秋》)意思是曹 *** 太强了,不如派兵相助曹 *** ,并且还要把将军家送到邺城(做人质),如果不这样做那你和东吴就太危险了。

孙权大怒。

后又想明白了。

所以说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更可能是周瑜舌战群儒,而诸葛亮激孙权这个情节也是没有的,鲁肃才是激将法真正的主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1419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