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月

丁香月,第1张

丁香月 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很多,但一直让我挂怀于心的,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临终前给女儿画的一个圆圈。

晚年的毛主席在毛主席晚年疾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和自己的女儿李敏有过一次对话:李敏看到父亲的病容,忍不住眼泪流了下来,轻轻的叫了一声“爸爸”。

毛主席看到女儿,仍然温柔的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点点头。

主席又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伟人,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思念亲情,他感到的或许是孤独和寂寞,他更多希冀的是天伦之乐。

毛主席接着还问李敏,“你多大了?”李敏回答,“39岁了。

”主席说,“不,你38岁。

”病入膏肓的主席,依然记得女儿的准确年龄,李敏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童年时的李敏和父亲毛主席这时候,毛主席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在女儿面前画了个“圆圈”,并且轻轻的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李敏没有听清楚,赶忙问毛主席身边的服务人员张玉凤,而她也没能听见。

毛泽东看到李敏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没有回答,便不再说话,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拉着李敏的手也松弛下来。

李敏知道爸爸累了,于是轻轻地退了出来。

那是李敏最后一次与毛主席见面交谈。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了,整个中国处在巨大的伤痛之中,而毛主席在临终前给女儿画的那个圆圈,成为了历史上永远难解的秘密。

延安时期毛主席和翻译吴莉莉(右一)的合影后来,有人提醒李敏,主席可能是在关心李敏的妈妈贺子珍,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因为贺子珍生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因此小名就叫做“桂圆”。

李敏觉得很有可能,而她自己非常内疚懊悔,如果当时她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一定会在父亲的耳边告诉她母亲的身体很健康,让他放心。

不管怎样,主席已经逝世了,他临终前的那个圆圈,是国事还是家事,都已成了未解之谜。

历史上未解之迷有无数,但让我挂外于心的,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逝世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为何没有参加。

60年代初,天灾人祸,许许多多老百姓吃不饱。

毛主席得知这些情况后,他主动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低,也许会有人说,全国再困难,也不会影响到毛主席的生活,况且,毛主席省下的几个钱又能有多少?对这么大的国家,对这么大的困难,又能有多少帮助?这里不是几个钱的问题,是一种感情问题,是一种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品质问题。

这样的信息,在人民群众中传播的时候,困难中的人民将得到怎样的精神安慰和精神的鼓励啊。

整整三年的特大困难,国家没垮,国家没乱,这将是永远值得深思的。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

周恩来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在这之前的十几个小时之内,周恩来的病情报告便不断送到毛主席这里来。

毛泽东静静地看着这一份又一份的病危报告,治疗方案、抢救方案的报告。

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张耀祠得知这一噩耗,马上来到毛泽东的大厅,告诉了在毛泽东卧室外面值班的护士小于。

小于拿起了平时常用的一支铅笔,一支很轻很轻的笔,此时变得很重很重,她用歪歪斜斜的笔迹在一张常用来通报事情在白纸上写下了这一沉痛的消息,她把这张纸放在了主席大厅里的条桌上。

小孟此时正在主席卧室里值班,主席躺在床上看一本鲁迅选集。

小孟听到外面大厅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按照往日的经验,她知道这是有人来送条子或送东西来了。

她悄悄地走了出去,一下子便看到了大厅里长条桌子上的纸条。

她心里有些紧张,她仿佛意识到会有不幸的消息传来,她一下子拿起了那张32开的白纸,一行字清晰地出现在她的眼前,她看了又看,她凝视着,拿着那张纸,一动不动,泪水不由自主地滚到了脸颊。

小孟把纸叠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她擦了擦泪水,回到了主席的卧室,主席依旧在那里看书。

他根本没有留意到小孟去大厅里的事,小孟也便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是又坐在了主席床边的沙发椅上,也顺手拿起了一本书,心不在焉地看着。

中午吃过饭后,主席休息了两个小时,下午三点多钟,政治局派人送来了总理逝世的讣告清样。

小孟收下来,看主席睡醒觉,精神还算可以,她诀定找机会把总理逝世的消息告诉主席。

按照惯例,这时小孟给主席读报,读文件。

她先读了些别的内容,然后她觉得再也没法隐瞒了,便稍稍停顿了一会儿,拿起那张讣告清样,她一向很高的噪门,很快的速度,忽然变得低沉、缓慢:"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主席听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眉头紧锁,不一会儿,闭着的眼睛里滚出了泪珠,一直流到了脸颊。

小孟自己己哭出声来,泣不成句地坚持读完了讣告。

主席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泪水流过了面颊,流到了嘴角,流到了脖颈。

主席始终不说一句话。

此时,能用什么话来表达感情于万一,几十年同舟共济,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来的得力助手,周恩来同志先走一步,永远离去了。

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长年多病,身心交瘁,力不从心,他下能不触景生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4110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