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什么样的人250

花木兰是什么样的人250,第1张

木兰是什么样的人250 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作文250字

花木兰——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直以来,她刚毅顽强,温婉孝顺的形象,一直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从古至今,赞颂她的诗歌文献,以她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数不胜数.人们敬佩她,歌颂她,但是,我却为她充满了同情.花木兰,她本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少女,待在家中,守着父母姐弟,过着男耕女织的宁静生活.然而,可汗的一次大征兵,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因为肩负着孝悌的责任,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年的戎马生活,十二年的南征北战,十二年的思念与痛苦.征战十二年,是一个男子都未必承受得了的,但木兰这样一个极其平凡的女子却经受住了这个严峻的考验.她坚韧不拔的意志,临危不乱的镇静,机敏过人的聪慧的确令人敬佩.但当烽烟过后,尘沙散尽,面对悲凉、冷峻的月亮,她的心怎能不涌起一股悲伤?那一幕幕往事随着凄婉的琴声缓缓飘入她的脑海中,此时的她,怎能不牵挂远在万里的父老乡亲?怎能不渴望曾经宁静的生活?从前的生活虽然平静,但却能守着父母,守着弟弟妹妹,悉心照顾他们,看着他们一天天快乐地生活,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但是,战争,这残酷的战争,却让自己与亲人分别两地.人的心毕竟不是钢铁做的,这思乡的愁苦,她怎能没有呢?十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结束.木兰带着赫赫战功归来.天子对她大加封赏,并要授予她尚书郎的官职,但是她拒绝了.表面看来,木兰是不慕功名,愿回家与父母团聚.在我看来,这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户外,女主户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代父从军,并发挥她潜在的智谋与才能,然而她却不能由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国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并不是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木兰只有辞去封爵,解甲归田这唯一道路可走.回到家中,她迫切地换上旧时的女儿装.理云鬓、贴花黄,其实,木兰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她的身上并无豪气,她同天下女子一样,爱美丽,爱生活,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我想,当木兰对着窗子梳妆打扮时,她的内心一定会涌起一股悲痛的凄凉.十多年的征战除了带给她一段千古美名之外,也只留给了她一张逐渐苍老的面孔,回想起那逝去的美好年华,她的心怎能不为之惋惜呢?哎!木兰啊,木兰,你在人们的心里也许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但在我的心中,你其实是古代劳动妇女悲剧的一个缩影.

花木兰回家的作文不要多于250字发了马上给分花木兰是哪个民族的人呢?

一首广为流传的北方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只是人们对于这个女英雄的背景知道的比较少。

历史上是否真有花木兰这个人?中国历史学家考证发现,确实有花木兰这个人,但她并不是姓花,名字确实为“穆兰”,是鲜卑女子,并以送信的“函使”身份,参加了阴山之北柔然的战役。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已经肯定有花木兰实情的记载。

内蒙古历史专家称,在1982年曹熙的《木兰辞新考》中,也明确记载着花木兰确有其人,她是鲜卑人,本名“穆兰”,“花”是后人为她加上去的姓。

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拓跋鲜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朝代。

因此,在其社会生活中还保留有鲜卑族的旧有习俗——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他们母系氏族残余存在的表现。

在封建社会中,汉族妇女是不允许参与国政和社交活动的,不允许他们与男人私自接触,但鲜卑妇女就没有这方面的禁忌。

不仅如此,鲜卑妇女也跟男人一样尚武成风,这在我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

北魏女子受到鲜卑的影响,普遍尚武,精于骑射。

正是女子尚武的风气,造就了那个时期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

花木兰的父亲是列入编户的鲜卑人,鲜卑人在北魏圣武皇帝时,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迁到阴山一带的河南地(今日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根据考证,花木兰代替父亲从军参加的是阴山之北柔然战役。

史书《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周、秦、汉、魏,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

”东道就是从今河北定县出喜峰口;西道就是从陇西出甘肃安西;中道就是出黑山头,黑山头也就是现在的包头昆都仑河谷北面的阴山。

从今天鄂尔多斯市的“河南地”到黄河边是一天的路程,从黄河边到昆都仑河谷北面的阴山,也是一天路程,刚好与《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相符。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按照与花木兰差不多同时期的北齐皇帝高欢早年有了马才当小军官和“函使”这一史实的推断,花木兰也带骏马参军,并在军中任“函使”,因与诗中所描述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以及她“函使”的经验相符合,而作为“函使”不需要与士兵一起吃住,这样才没有暴露花木兰女性的身份。

公元4世纪末,塞外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逐渐强大,率兵南下,联合汉族士族集团,建立了北魏政权,拓跋氏入主中原,统一北中国,先后在山西平城和河南洛阳定都,北朝末年又迁于邺城。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历经六帝四十一年,洛阳地区成为北朝政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时代造英雄,花木兰传奇就是北魏的时代缩影。

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而非局限于某人某事。

其实,这个不寻常的女子究竟姓甚名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象征着中国古代女子一腔碧血、挺身而出的精神底色。

花木兰是原北魏都城山西大同新荣人,离云冈石窟不远,现在那边还有花姓人聚居,还有一支在紧邻新荣的右玉县花姓。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击柔然时的故事,天子坐明堂,就是拓拔焘,明堂在大同城区东南南环路北侧,现已修复完成对外开放,是中国仅有的三大明堂之一,而且最大的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914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