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是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2、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的作者是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吗?你怎么看这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画的很好,历代尊为名画,而宣和画谱不截,看是晚于宣和,明清又有很多高手仿画,有水平高的低的,不尽相同,那一幅是真是伪,就有两幅,世传十几个样,中国人好以耳为目,人云亦云,世界上中国人最胡毒,而郑板挢,还糊涂难得,无乎哀哉!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作品,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只是他的作品已基本失传。
《清明上河图》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
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这幅描述太平盛世的画之后,献给宋徽宗,这副画得到了宋徽宗的喜爱,宋徽宗亲自用瘦金体在画上题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张择端之所以会画这副画,也许是因为1因为他情系人民,意在表现人文风情的民俗画2 觉得街市很热闹,所以就画了下来,你也知道,是有灵感才画的3 因为这个朝代的街市很热闹,画家害怕后代不了解这个朝代的街市,所以画下了这个朝代的古都风貌,让后代知道这个朝代的热闹的街市4为了讨好皇帝,让今后的仕途更加顺利当然仅仅是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与实事吻合。
关于《清明上河图》,构图总长度达到4米,显示了画家非凡的功力和高超的技能。
在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长卷中,“采用鸟瞰俯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将数量众多的景物十分精妙地包容于画卷之中”。
从远郊画到街市,《清明上河图》主要包含了农村和集市两个部分,整个画面给人的艺术感觉是,规模宏大,场面繁复,但中心突出,虚实相间,其主要特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1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人物、房屋,到景物、牲口等,无所不包,单是人物就有士、农、工、商、僧、纤夫等,牲畜有牛、马、骆驼、骡等。
而画面中的情景从行走、饮酒、谈论、玩耍,到嬉戏,买卖等。
《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和物,不仅数量众多,还具有相当形象的故事情节,或交谈,或拉车,或买卖,或玩耍,神态各异,衣着鲜明,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
2构图严谨 虽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却十分严谨,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画面中的人物有聚集,有独行,画面的疏密、简繁安排得当,整个画面元素分布都十分协调,没有过于密集和疏松的画面区,表现了画家对画面排布和元素组织高度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3技法多变 在画面的用笔上,《清明上河图》采用了大笔与工笔相结合的方法,这在我国古代绘画中也并不多见,对于人物和景物以及房屋桥梁建筑的描绘都一丝不苟,入木三分,而对于风景和远处山水,又采用写意与大笔的方法,不过分拘泥与形式,是画面十分多变。
技法的变化使《清明上河图》即有大气磅礴的写意风景,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细到船只的钉铆和绳结都一览无余,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且具有开创式的形式,再现了北宋时期清明民俗的情景,惟妙惟肖。
对于我国古代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支撑意义,而其构图方法和多元素融合技巧,对后世也多有启发,作为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将永放光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