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列举几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请你列举几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并简要介绍其事迹,第1张

请你列举几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1、柴生芳

柴生芳(1969—2014),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014年8月15日凌晨,当时为临洮县县长的他,因为加班开会后在宿舍休息,诱发心源性猝死,年仅45岁。

定西市“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时代楷模”。中组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6月,被推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2002年,柴生芳留学归来,带着对黄土地的深深热爱,加入到建设家乡的行列当中,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一心为民、忘我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7年5月,柴生芳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留洋博士的光环,让他有更多到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从省委办公厅调任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出门招商、回家下乡” 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两条工作法之一。

为了尽快改善当地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路、水、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次汇报衔接,柴生芳争取到了总投资9.1亿元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

在临洮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县情实际。面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临洮,柴生芳提出了建立“五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思路。

“开门办公、马上就办”这是柴生芳为自己制定的第二条工作法。“开门办公”,群众来说事情,对他来说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

柴生芳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乘坐的公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他逝世时,脚上还穿着满是破洞的袜子。“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这句话被醒目地写在柴生芳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2、沈浩

沈浩(1964年5月-2009年11月6日),安徽省萧县人,原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1986年6月,毕业于铜陵财经专科学校。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安徽省财政厅参加工作。

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到凤阳县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4年,沈浩同志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唯一愧对的是他的老母亲、爱妻、爱女与自己。

沈浩为小岗村修建公路,引进资源,集中土地。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

3、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4、胡昭程

胡昭程,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人,1969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工作在教育战线,先后当过教师、班主任、中学校长,1983年12月任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

1990年5月任桂东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1998年3月任桂东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兼教育局局长,因积劳成疾,不幸于2000年12月21日病逝,终年52岁。

30多年来,胡昭程同志扎根山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桂东县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和生命。

特别是他主持桂东县教育局工作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教职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锐意创新,走出了一条花钱少、效益高、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为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2年,桂东县成为湖南省首批“实验教学普及县”;1996年,实现了基本扫除文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98年,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两年实现“两基”目标,被省、市人民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1999年4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桂东县召开“湖南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并下发了《关于学习推广桂东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的通知》,桂东成为湖南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胡昭程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领导的肯定,先后10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受到记功奖励。

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9月,被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教育公仆”荣誉称号。

5、冯文林

冯文林,男,广西桂平市扶贫办原副主任,工作十分严谨,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他不幸病逝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震惊、痛惜。

2012年5月,冯文林的老家油麻镇平安村有一条扶贫路,冯文林带队去验收时,发现工程量不够。对负责项目施工的单位,他严格按标准验收,毫不讲情,要求必须补足工程量才给予验收通过。

冯文林从来不收受群众的礼物,也不接受建设施工方的宴请。每到一个村子,群众都喜欢走到他身边,与他交谈或询问扶贫政策,他总是微笑着对村民耐心解释,让群众满意而去。

冯文林对工作总能做到“早谋划,早安排”。他经常对同事说,“雨露计划”是一项造福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和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增强贫困农民就业能力、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及“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让贫困户尽快入住新居,冯文林毫无怨言挑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个重担。

他个人没有车辆代步,每天为了按时8:00前到达紫荆镇安置点指挥工人工作,他在6:30前步行2公里多的路程赶上乘坐紫荆专线第一班车,到站后再步行2公里多的路程到达安置点。

为了赶上进度,他全天候与工人打拼在工地上,下雨天穿长筒水鞋,披上雨衣;天气炎热,汗流浃背,便用毛巾抹干汗水,累了就回移动板房办公室伏台休息半个多小时,就是这样一直奋战到晚上9点多,日复一日,坚持到安置点整个项目完成。

2017年,桂平市扶贫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体检,冯文林心系安置点的工作,放弃了体检机会。长期超负荷工作,透支了冯文林的体力和精力,他慢慢变得消瘦,身体常常不适,但仍然坚持工作。

2018年1月,冯文林感觉劳累越来越严重,他这才听从单位领导的劝告,拖着疲惫的身体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做全面检查。医生建议住院观察,以进一步确诊。

他认为是劳累引起的不适,记挂着自己分管的工作,不肯浪费时间住院,马上回到桂平投入到工作中,直至确诊肺癌的报告出来,他仍牵挂着扶贫工作的事情,处理分管工作的大小事务。

3月28日凌晨,他带着对扶贫工作的无比眷恋,对帮扶贫困对象的深情,悄悄地走了,脚步停止在56岁的人生终点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789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