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日记观察科学家的故事

一篇日记观察科学家的故事,第1张

一篇日记观察科学家的故事 一篇我敬仰的科学家日记

我最敬仰的科学家是牛顿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他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几个故事。

“我一定要超过他!”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

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

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

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

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

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

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

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

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

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

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

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

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

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

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

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

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

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

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

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

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

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

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在暴风中研究和计算风力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

“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

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

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

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

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 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

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

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

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

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

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

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

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

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

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万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顿二十三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

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

牛顿回到故乡林肯郡乡下。

在乡下度过的休学日子里,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

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发明的基础工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

那时,乡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抛得很远。

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掉下来。

这些事实使他怀疑起来:“什么力量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

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这时,牛顿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

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

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数据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

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十六英尺,但据推算仅得十三点九英尺。

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毫不灰心和气馁,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地研究。

整整经过了七个春秋寒暑,到三十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这时期牛顿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颜色的根源。

一次,他在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时,无论怎样调整镜片,视点总是不清楚。

他想,这可能与光线的折光有关。

接着就实验起来。

他在暗室的窗户上留一个小圆孔用来透光,在室内窗孔后放一个三棱镜,在三棱镜后挂好白屏接受通过三棱镜折进的光。

结果,大出意外,牛顿惊异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椭圆形,两端 现出多彩的颜色来。

对这个奇异的现象,牛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得知光受折射后,太阳的白光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因此,白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色光线汇合而成。

自然界雨后天晴,阳光经过天空中余围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正是这个道理。

经过进一步研究,牛顿指出世界万物所以有颜色,并非其自身有颜色。

太阳普照万物,各物体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颜色,而将它所不能接受的颜色反射出来。

这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是人们见到的各种物体的颜色。

这一学说准确地道出颜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颜色学说都被它所推翻。

牛顿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学所打下的深厚数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个崎岖的山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一匹马在缓缓登山。

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马在后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响着单调的马蹄声。

走啊,走啊,马突然脱缰而跑,老人由于沉浸在极度的思索之中,竟没有发觉。

老人依然不畏艰难地登着山,手里还牵着那根马缰绳。

当他登到较平坦的地方想要骑马时 一拉缰绳,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绳,回头一看马早已没有了。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

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

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

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

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

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

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

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

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

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

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学风 “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

”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

牛顿每当在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扬名于世。

当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

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

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

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

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 早已解决、早已算好了的问题,心里钦羡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

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

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

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劝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

可是牛顿没有听信朋友的好意劝告,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

而是经 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一六八七年七月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

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些话多么意味深长啊!它生动地道出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献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开辟出科 学的新天地。

这些事例给你提供写作材料,你必须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相信你能行!

求一篇植物的开花、长叶的过程的日记,要一片观察日记,400字的,少一点、多一点,没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631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