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的图画

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的图画,第1张

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的图画 家风与家训的历史由来是怎样的?

中国自古讲究礼仪,孔夫子所推崇的大周礼仪应该是古代社会较成熟的礼仪制度,所以古人自傲地说来自礼仪之邦。

儒家之道讲求生活有序,从小做人就要学廉、耻、礼、义,故孔子后代孔融会让哥哥吃大的梨。

孔夫子之后大儒孟轲,就是母亲从小严格要求,为了孟轲有良好学习环境,孟母三迁,这是古代家训家风的典范。

孟母为了给儿子进良好学堂,不惜三次大换小,就是要学前房,其认识良好学习环境比当今人购、租学前房早了二千年。

孟母不是单纯要孩子学好文化去出国留学,而是教育孩子爱国家、爱华夏,从小立志为天下行。

孟夫子不忘母亲教诲,孜孜以学,刻苦攻读,曰后果然继承孔夫子儒学精典,并加以发扬光大。

孟子的张扬,为儒教立为历朝历代主要精神之柱,做出了非凡贡献。

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古代典故,是中国古代家训家风的学习榜样,是中华民族由生以来善良品性的来源。

到汉朝,举廉做文官巳成风气。

武则天女皇开设武状元后,普通人家父母激发孩子从小习武,长大报效国家。

岳母刺字,在儿子岳飞背上刻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学成就从军,为国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之功。

中国家训中增添了"尽忠报国"的精神,丰富了国家、天下的概念。

有条件读私塾的,就是从课堂上学习。

没有条件读书的,善良的母亲是家教之源。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从小得益于慈母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经过私塾学习,爱国精神巳在十六岁独自到长沙求学中就显明地表现出来。

中华民族善良,家训家风正气满堂,5千年里一脉传承。

每当国家危难之时,会在各地涌现爱国志土,无不都来自家训家风的光荣传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祖先留下的至真之理,是每个伟大母亲的谆谆教导,也是每个有志少年牢牢要记在心里的民族传统精神。

家风和家训应该是我国历史时期中的私有制产生之时。

比如在大汶口墓地的十六座墓葬中,出土了三十五件象牙、骨雕制品、有的还镶有绿松石。

这是家庭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后取得的成就。

说明新的分工在进行。

在生产发展、分工与交換的情况下,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

大汶口墓葬出现了二人合葬墓,都是一次葬,男子居于墓室正中,女子偏置稍外。

随葬品也多偏置于男子一侧,显示出男子居于主要地位,父权地位确立。

私有财产的出现就会产生子女的继承资格问题。

于是就要产生纠纷,争夺。

所以家长、族长的教育好坏,就在家风中具体体现。

家训就是家长或者族长用书面、碑刻的形式,制定的家规和族规,用以警示家人或者族人。

看到上图的内容,读者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可以理解。

中国的家风、家规、族风、族规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共同存在,不相抵触的,而严厉的家风、家规在唐朝不是如此的严峻。

因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时代,婚姻思想开放,贞节观念淡漠。

大唐公主改嫁者达到数十人,高阳、襄阳、太平、安乐、永嘉诸公主还养男宠。

她们都是遵守国家法律的尊严,因为巜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男女双方互揖道别后还要送上祝福:"願妻娘子相离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士⋯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好日子在宋代以后就结束了,朱熹的"程朱理学"弥漫在大宋晴朗的日子里,儿童六岁束发即要在大厅接受长辈或者私塾先生的训诫,这种训诫种类繁多,从人生到理想,从男女六岁不同席到小女孩接受佣僮的背负,身抱等。

男女之间的关系防范到距离接触,规定得十分到位。

各位可以浏览我的文章图片内容。

儒家思想的中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所以从小接受家风、家规、族风、族规的学子,是步入仕途的必须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629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