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进的成语故事

知难而进的成语故事,第1张

知难而进的成语故事 知难而进的故事,事例

知难不难,知难而进文/天涯客长征,一般是指1934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从各根据地向陕甘一带的战略大转移。

其中走得最远的部队,一共走了二万五千多里,所以通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笔者不想在本文重复众所周知的道理,比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指挥q等等。

联系毛泽东那首《长征》,不妨从“不怕难”的角度,说明知难而进的长征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跳蚤被关在玻璃瓶里,它一开始会拼尽全力的往上跳,却一次次的被瓶盖给挡了下来,过一段时间人把瓶盖打开后,发现跳蚤再也跳不出来。

因为它的信心已经被击垮,对前途丧失希望,这只跳蚤已经放弃了努力。

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个跳蚤试验,我未作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一旦信心被击垮,那么很难再站起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q林d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的困难。

红军将士为什么能够超越生命极限,前仆后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是红军将领还是战士,他们都有一种知难而进的韧性品格,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困境中看到未来美好的前景,即使是吃草根树皮,翻雪山过草地,也没有对革命失去信心。

在困境中坚定革命信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红军长征一共突破了四道封锁线,在湘江一战,红军部队从八万锐减到三万,士气下降到极点。

党内有少数人便开始对革命前途悲观,“红军失败了,红军的敌人胜利了。

”中国革命是真的没有出路,还只是眼前的困难?为什么同样是敌强我弱,前四次反围剿能够取胜,而第五次失败了呢?如果当时红军高层也盲目悲观,只看敌众我寡,自暴自弃,而不深入分析原因,找出革命的出路,那么不可能有长征的胜利。

长征精神,按照我的理解,它代表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它贯穿了整个中国革命,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胜时期还是抗日战争,乃至以后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它都激励人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现实中的困难,激励人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有些人喜欢在遇到困难时把“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为自己的怯懦掩饰。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确判断形势的重要,在不利条件下,首先要能屈,不能逞匹夫之勇。

能屈之后,才有能伸的可能。

但是能屈决不等于畏惧困难,逃避困难。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人就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有人便散布“抗战必败论”等。

我无心夸大“四两拨千斤”的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因为力量对比毕竟是胜负的关键因素。

但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究竟是小概率还是很有可能实现,往往建立在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像这样简单从实力对比出发的“亡国论”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这种盲目的悲观,盲目的“屈”将严重动摇坚持抗战的信念,只能加剧抗战的困难,只会对革命造成危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正是在认清了革命形势的基础上,从没有机会找出机会,从没有希望中看到了希望,鼓励军民正视困难,知难而进。

长征无坦途,人生也无坦途。

任何前进的征途不会一帆风顺,奋斗就会有艰辛,因而成功必须要有一种知难不难、知难而进的钢铁意志,要有一种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所面临的竞争、心理压力比以前都增加了,周围少部分人面对暂时的挫折,便承受不了,屈服下去,就对前途存在悲观主义情绪,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这是一种十分消极的表现。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让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图强,长征只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走过的艰苦岁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发扬知难不难、知难而进的长征精神正是我们应当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虽然70年过去了,但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历史,忘掉这用鲜血凝结成的长征精神。

我们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勇于探索、善于创造,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即使是处在逆境之中,也要有红军那种百折不回的优秀品质,用长征精神更新自己的生命意义。

半途而废,成语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6285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