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记述什么

寻隐者不遇 记述什么,第1张

隐者不遇 记述什么 寻隐者不遇改写记叙文他的题目可以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改写)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昨夜的一场蒙蒙春雨,给大山洗了一个澡。

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清丽脱俗。

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绿的柳叶……点缀在绿色的山林中。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座大山,好像给整个森林披上了白茫茫的纱巾,就像传说中的灵山一样云雾缠绕。

一个个笋芽儿破土而出,好奇地张望着四周。

他——贾岛,迈着轻松地步伐,踏着石头铺成的山间小道,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它那位隐居在山林里,多年不见的至交。

快到中午的时候,贾岛终于看见了至交的家——一间茅草屋,草屋四周有一圈长长的竹篱笆,旁边还有一棵挺拔高大的松树,在松树下面有一个童子,他正在清扫院落。

贾岛看见了激动地走到松树下面,拱着手,彬彬有礼地问:“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好奇的打量了贾岛一番以后才回答,“您来得真不巧,我的师傅不在。

”贾岛着急地问:“那你的师傅到那里去了呢?”“我的师傅到山上采药去了。

”童子回答说。

贾岛紧追着问:“你知道在山上的哪个地方吗?”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

”贾岛听了唉声叹气,遗憾地说到:“我们两人好朋友已经有十多年不见了,这次,我千里迢迢地赶过来,特地来看望他老人家,可是他偏偏上山采药去了。

小师傅,那你的师傅要什么时候回来呢?”“先生,我的师傅起码晚上天黑了才回来。

”贾岛听了以后跟童子说:“晚上我等不了了,那先我走了,等你师傅回来时请你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就说贾岛来看望过他了,再见了小师傅。

” 贾岛远道而来没遇到至交,满怀遗憾地离开了草屋下了山。

只有草屋旁的那棵苍天大树——松树目送了贾岛,好像在替他的主人送别贾岛……

寻隐者不遇改写记叙文他的题目可以是什么《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去寻找采药人(隐者)却沒有遇到。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一一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的意思:我来到苍松下,询问小学童;他告诉我说,师傅已经进山采药去了。

同时,他还对我说,在这座大山里,云雾缭绕,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他曾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称“碣石山人”。

据说贾岛的才华。

受韩愈赏识,后还俗参加科举,却累举不中第。

到唐文宗的时又被排挤,被贬为长江主簿。

贾岛被人称“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的“推敲”在锤字炼句、谋篇构思方面很是下功夫。

这首诗就充分说明了他“推敲”的能力。

《寻隐者遇》这首诗,作者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寻访不遇者的那种焦虑心情,展现了真正隐者所具有的思想和性格。

虽然作者去寻隐者不遇,但通过生动活泼的对话描写,隐者的形象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出来了。

诗中的隐者是山里的一个采药人,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贾岛对他有崇拜之意。

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青松白云之间世界来“寻隐者”,原因是耐人寻味,这和他想逃避现实社会,摆脱世俗的束缚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隐者,超凡脱俗之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四句诗平谈无奇,却反映了诗人厌倦俗世之烦恼,向往清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隐者生活在山中,一小童随侍,颇有世外桃源的境地。

诗人的一生,与诗联在一起,推敲的佳话传诵至今,常使人感叹。

屡试不第,空有才华,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并称岛瘦郊寒的孟郊,同样是滇沛流离的生活,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想回归自然的心情,在清静的山水间,无拘无束,不用再忍受俗世中的你虞我诈,饱受折磨。

人生在世不称意,只能放纵山水间,才能平复郁闷的心情。

诗人常常以物咏志,以诗喻情,贾岛的这首诗恐怕也是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606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2
下一篇 2022-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