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三顾茅庐

什么三顾茅庐,第1张

什么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肯定有,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有人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那么我们来读一下杜甫的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难道杜甫也读了《三国演义》?或者罗贯中穿越到了唐朝与杜甫会唔?定三分隆中决策,流传了两千年的“隆中对”是讹传?不可能的事!就算考古,也是把文字证明的资料作为第一位的证明资料!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1、诸葛亮的《出师表》《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2、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

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

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

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所以既然诸葛亮这么写了,而且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严谨修史著称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进行了同样的描写,“三顾茅庐“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真实事件。

那么,既然《魏略》和《九州春秋》也归于正史系列,那又怎么年看待呢?《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晋代魏后,鱼豢就没有出仕了,可见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的。

这政治立场在他编的《魏略》里也非常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的“ *** 自领冀州牧”、“曹 *** 自为丞”、“曹 *** 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而在《魏略》里则变成了“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所以《魏略》的政治是偏向曹魏的,刘备的蜀汉与曹魏是敌对关系,抑刘扬曹加所难免,另外《魏略》提到孔明是“北行见备”,按照实际上樊城与隆中的地理方位。

应该是“东行”才对,故事记述刘备亲口承认自己和刘表都不如曹 *** ,也是在变相抬曹 *** ,贬刘备。

基于《魏略》的政治立场,“诸葛亮自荐说”只能听一半信一半。

所以裴松之得亮点了他的观点: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意思是说,按《三国志》的记载,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个已经很明确了,把《魏略》这个记载也列出来,仅供参考,并非是要否定“三顾茅庐”说。

最后掌心亮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先是被刘备手下请到府上座谈,诸葛亮借机主动与刘备搭话,小露一手,才引起刘备的注意,后刘备经过考察摸底,知道诸葛亮是大才,才放下皇叔的架子,“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4353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