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 观后感

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 观后感,第1张

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 观后感 地震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不能预测呢?

首先,按照严格的科学规范,即运用已有理论体系,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简称“物理预测”),今天的主流地震专家的确不能预测地震。

但是,中国科学家在1966—1976年,经过十年的努力,运用“经验性前兆异常”进行地震临震预测(简称“经验预测”)的试验,并在1975、1976年,对5个6.7-7.8级大地震,成功做了临震预报,取得了相当出色的减灾实效。

上面的基本意思就是,主流地震专家运用“物理预测”,今天仍然不能预测地震,但是,另外一大批科学家、地震专家运用“经验预测”,却多次成功实现了7、8级大地震的临震预测。

而且,在今天,社会民间地震专家的仪器和预测方法都比1970年代先进和成熟很多,所以,肯定能够运用“经验预测”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

但是,问题是,现在整体上,“地震预报制度”不能支持“经验预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更没有县域政府出面组织大地震的临震预测预报,所以,需要制度创新,去推动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域政府组织“防震自救”,从而实现大地震的临震预报预警。

现实的问题比较复杂,你可以去看我的系列视频“防震自救系列视频”,第一个是《序言:需要重视川滇大震的临震预测预报》。

视频网址:https://www.ixigua.com/7012229481012134437原来视频标题是《序言:需要为川滇大震临震预报准备制度条件了》

这个问题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回答:首先,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很发达,但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然严重不足。

直观的来说就是地球的平均半径有6375千米,但是人类在地球上目前打的最深的钻孔也只有12千米(前苏联1970年代在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进行的)。

如同我们在鸡蛋壳上用小刀划了一个横线,就想借此了解鸡蛋清、甚至鸡蛋黄的情况一样不靠谱。

因此,实际上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圈层结构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地震学的结果,目前还没有其他证据。

因而,地震预报相对于气象预报,先天是不足的。

即气象预报可以近距离通过卫星等手段观测雨、雪、雹等的形成全过程。

而地震却只能通过地面监测台站观测的现象去反推地下物质运行活动状态。

类似于警方办案,一个可以靠摄像头追踪罪犯犯罪全过程(气象预报),一个只能根据犯罪现场痕迹去反推作案过程(地震预报)。

其次,虽然现在各个学科都可以运用大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地震由于前述“入地难”等原因,因而人类积累的数据还比较少,因而运用大数据解决地震预测尚需时日。

很多学科和地震一样,其实都没有找到背后的规律,但是只要能够积累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进行分析判断。

比如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是包括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民众都极其关心的问题。

现在通过对历史交通大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知道一周每天及各个时段的交通拥堵的基本状况。

但是,地震由于每年发生的次数有限,特别是在陆地上发生的强地震(大于6.0级)就更少了,同时对这些地震的记录也不够详细。

(近30年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以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善)。

因此,地震学还没有进入大数据时代。

再次,由于前述由于“入地难”而造成观测能力的限制,而造成数据量小的问题,因而人类还对地震发生机理知之甚少,因此有物理基础的预报还较少。

目前的地震机理研究还不能全面解释很多地震现象,特别是对一些大地震的解释还亟待加强。

显然,这一点还需要我们走很长的路才能有所收获。

总之,目前来看,虽然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深地探测”,但是由于“入地”的超高难度,因此希望借此实现地震预测的突破不现实。

而地震机理的研究,则更是难上加难。

只有地震大数据最有可能先取得突破,特别是随着地震仪器成本的降低、地震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的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bake/3278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